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凝胶技术对临床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某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输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方法的不规则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结果: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0%和33%。微凝胶技术对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较高(P

  • 标签: 微柱凝胶技术 临床输血 安全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凝聚胺法和微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结果,对比阳性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申请输血患者 2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供血者全部都是无偿献血者。分别采用凝聚胺法和微凝胶法进行配血,对比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的配血时间和阳性结果。 结果:经研究发现,配血时间凝聚胺法比微凝胶法耗时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凝胶法的阳性标本检出率高于凝聚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两种交叉配血方法,微凝胶法敏感度高,时间长,可以应用在有充分时间的配血场合;凝聚胺法操作简单快速,更适合应用在急诊配血中。但是两种配血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临床中需要继续改善。

  • 标签: 交叉配血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阳性结果 配血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凝聚胺法和微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结果,对比阳性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申请输血患者 2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供血者全部都是无偿献血者。分别采用凝聚胺法和微凝胶法进行配血,对比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的配血时间和阳性结果。 结果:经研究发现,配血时间凝聚胺法比微凝胶法耗时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凝胶法的阳性标本检出率高于凝聚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两种交叉配血方法,微凝胶法敏感度高,时间长,可以应用在有充分时间的配血场合;凝聚胺法操作简单快速,更适合应用在急诊配血中。但是两种配血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临床中需要继续改善。

  • 标签: 交叉配血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阳性结果 配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患者在开展检验期间使用卡式微凝胶试验的价值。方法:纳入80例临床输血检验患者进行数据研究,分组办法是抽签,研究组使用卡式微凝胶试验,对照组使用盐水试管法,对比数据。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正定型符合率明显更高,反定型符合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临床输血患者在开展检验期间使用卡式微凝胶试验的价值高。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临床输血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输血检验中应用卡式微凝胶试验联合盐水法的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接受输血检验的患者中随机选择82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之间,并按照检验方法的不同对这些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采用盐水法的对照组和卡式微凝胶试验联合盐水法的研究组,每组均为41人。结果:从输血检验的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方面来看,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输血检验患者中应用卡式微凝胶联合盐水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的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也会得到有效的降低,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盐水法 输血检验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分型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双盲法划入试验组与参照组(n=31)。参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试验组根据三理论分型治疗,比较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病患,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病患的恢复优良率是96.77%,参照组病患恢复优良率是83.87%,试验组恢复效果更优(P<0.05)。试验组病患术后出现1例并发症,参照组术后出现6例并发症,区别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分型可有效改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症状,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临床使用。

  • 标签: 三柱分型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Ⅰ期三截骨矫形术用于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本院2019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62例脊柱侧凸伴脊髓纵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脊髓纵裂分型分为Ⅰ型组(31例)与Ⅱ型组(31例)。两组患者均施行Ⅰ期三截骨矫形术。比较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冠状位与矢状位躯干偏移距离、术后并发症。结果:Ⅱ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量低于Ⅰ型组(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低于术前(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