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50例新生儿做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进行盲穿,在置管成功后采用B超定位、X片及时佐证,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及时采用B超监测定位,发现异常时及时采用X线定位佐证其是否异位。结果:床旁B超定位能有效监测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是否正确,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本次纳入标准的450例新生儿,置于上腔静脉的121例患儿中,置管时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B超定位成功率均≥90%,置于下腔静脉的326例患儿,B超定位成功率均为100%。结论:应用B超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PICC置管时可以准确的协助导管尖端定位,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能及早发现有无异位,床旁B超联合X线定位更增加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也为导管后期使用及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 标签: 新生儿PICC置管 B超定位 X线定位
  • 简介:凌琳初飞,作为知名的医疗设备企业医科达磁加速器业务线负责人,长期以来致力于国际前沿肿瘤治疗科技与方案在中国的落地,使中国广大肿瘤患者受益。记者今天有幸采访到这位放射治疗产品解决方案专家,在专访中,初飞向我们介绍了最新的癌情,我国年新发恶性肿瘤患者已超过482万例。初飞表示,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也被誉为“隐形的手术刀”。其通过高能量的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实现杀灭肿瘤的效果。70%的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线就像一把“隐形刀”,穿过体表,到达肿瘤组织。放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尽可能增加对肿瘤组织杀伤力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风险,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治疗的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对其进行治疗。实验组则给予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以及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比对照组的76%高,(P<0.05),实验组(12%)同对照组(16%)不良反应状况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免疫细胞因子升高幅度明显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采用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药物联合对其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率以及死亡复发率低,值得推荐与应用。

  • 标签: 来那度胺 硼替佐米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因子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