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临床血糖检验中快速血糖与常规生化检验价值。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 2017.01 到 2019.01 时段内诊疗的糖尿病患者 92 例,以 1:1 比例纳入 A 组( n=46 )、 B 组( n=46 )。即 A 组采用常规生化检验, B 组采用快速血糖检验,对比患者血糖检验指标。 结果: A 组和 B 组 血糖葡萄糖、血浆葡萄糖和毛细血糖、静脉血糖等指标比较无意义( P > 0.05 )。例如 A 组静脉血糖为( 7.37 ±3.44 ) mmol/L , B 组静脉血糖为( 7.43 ±3.17 ) mmol/L 。 结论: 于临床血糖检验中,快速血糖仪和常规生化均可起到血糖检验的效果,且检验值准确,可依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最佳检验方式。

  • 标签: 血糖检验 快速血糖仪 常规生化仪 检验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 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灌注成像定量评价小肠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方法 18只巴马猪麻醉后固定,给予小肠多层螺旋 CT灌注成像检查 。比较空肠和回肠各灌注参数差异,应用 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来评价两位医师测量结果可重复性。结果空肠和回肠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63、 0.284、 0.464和 0.720)。两位医师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结论应用 MSCT灌注成像评价小肠血流动力学是可行的,小肠血供丰富,空回肠灌注参数值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小肠 X线计算机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 B 型超声诊断是当前医学检测中的重要仪器,为了有效减少 B 型超声诊断的故障,提升诊断的使用效率,必须要加强对诊断的维护保养和维修。本文主要对 B 型超声诊断的日常维护以及维修进行具体的分析。

  • 标签: B 型超声诊断仪 日常维护 维修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复合弱视治疗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方法:收治弱视儿童 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弱视治疗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平均起效时间、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 P<0.05)。结论:对弱视患儿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以复合弱视治疗辅助治疗,可改善患儿弱视。    关键词 复合弱视治疗;儿童弱视;临床效果    弱视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患者眼部未出现显著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造成的远视力 <0.9,同时不能矫正的疾病 [l]。弱视会对儿童的身心、学习、就业产生严重影响,一旦发现,需要及时接受有效的医治。因此,本文探讨复合弱视治疗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以下是具体研究过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 2月 -2019年 2月收治弱视患儿 50例。入选患儿按照收治时间顺序从 1N 50依次编号,单数编号患者归属于对照组,双数编号患者归属于试验组,各 25例。对照组女 10例,男 15例;年龄 3~ 11岁,平均( 5.38±1.34)岁。试验组女 12例,男 13例;年龄 4~ 10岁,平均( 5.47±1.41)岁。两组在年龄等基线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①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给弱视患儿佩戴具有矫正视力作用的眼镜,按照患儿年龄、弱视的严重程度给予目力训练、健眼遮盖疗法治疗 [2]。②试验组接受传统治疗、综合弱视治疗治疗:传统治疗和对照组一致;辅助治疗应用我院的 SZS-23型闪烁增视,此仪器包括红光闪烁、后像图标增视、等级作业增视、光刺激训练等。此外,取患儿神门、屏间前后、肾、眼等穴位,将王不留行子贴在相应穴位,随后同定,按压穴位 3次 /d,得气为止,得气表现为患儿耳红发热并伴有酸胀现象。两组弱视患儿治疗持续 90d,每 30 d进行 1次复诊。轻度、中度弱视患儿治疗 1次 /d,重度弱视患儿治疗 3次 /d,治疗时间 15min。     1.3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弱视患儿治疗的平均起效时间。②观察两组弱视患儿治疗后视力改善情况,以此作为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3]。     1.4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对患儿随访 2年,其视力保持正常且矫正视力 >0.9。②有效:经过治疗后,患儿通过视力表检查视力较以前提高程度 >2行。③无效:痊愈标准、有效标准均未达到,视力没有明显提高甚至有下降趋势。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率 +有效率。     1.5统汁学方法:数据采用 SPSS 20.O版软件进行处理。将弱视患儿平均起效時间用( x±s)表示,采用 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用 %表示,采用 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平均起效时间比较:试验组平均起效时间( 12.34±5.30) d,较对照组显著更短( P<0.05)。     2.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 96.00%)高于对照组( P<0.05)。     3讨论    在生活中谈及弱视,人们首先会想到近视,忽视了更为严重的儿童弱视问题。实际上,弱视与近视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眼病,且弱视危害比近视严重。近视者只需配戴近视眼镜就可以有效矫正视力,基本上不影响学习和工作;弱视者即使配戴眼镜,视力也无法矫正到正常程度,视觉的大部分仍然是黑暗的 [4]。近年来,患有弱视的儿童例数越来越多,据全国儿童弱视流调统计:儿童弱视发病率可高达 2.8%,弱视患儿例数超过 800万 [5]。若发现孩子患有弱视,家长应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接受医治,否则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弱视患儿治疗时间跨度较长,需要患儿和家属积极配合,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早期治疗弱视患儿通常是应用传统治疗,如传统遮盖法、视刺激疗法等,但治疗效果不显著,且形式比较单一 [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快速更新,临床上逐渐应用弱视治疗来治疗弱视患儿。综合弱视治疗、复合弱视治疗便是其中的两种。综合弱视治疗具有视标静止不动的特点,通常用于治疗轻度无近视弱视患者,但如果控制不好,易造成或加重近视 [7];而且采用这种治疗方式时间较长,很多家长难以坚持而选择放弃。    复合弱视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弱视患者,因为严重弱视患者选择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严重者可直接造成终身低视力。相较于综合弱视治疗,其操作程序显著变多,具有多功能定量增视的特点 [8]。此外,它还包括防近视装置和视知觉记忆功能,患者痊愈后还能继续使用它,避免浪费钱财。    本研究数据表明,试验组平均起效时间( 12.34±5.30) d,短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 96.OO%)较对照组更高( P<0.05)。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传统复合弱视治疗治疗弱视患儿,平均起效时间显著缩短,患儿视力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对于临床推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艳华 .弱视治疗为主治疗儿童弱视及护理体会 [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 24( 6): 555.     [2]谢建红,王罕 .弱视治疗在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应用 [J].中国冶金 T业医学杂志, 2017, 34( 3): 353-354     [3]王子伟 .弱视治疗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观察 [J].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 4): 676-677     [4]殷纳新 .弱视儿童几种不同治疗方法临床分析 [J].中国实用医刊, 2016, 43( 20): 116-118.     [5]王洪峰,王恩荣 .儿童弱视治疗时间概念的探讨 [J].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 3): 3-5     [6]郑慧芳,李志升,梁燕平,等 .620例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 6( 2): 75-80     [7]段惠萍 .复合弱视治疗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分析 [J].心理医生, 2016, 22( 34): 96-97.     [8]尹峥,夏旭光,黄慕贞,等 .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弱视临床观察 [J].国际眼科杂志, 2016, 16( 5): 927-929.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紫外线光疗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效果及价值。 方法: 选择 2016 年 2 月 -2018 年 4 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 88 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为对象,共设 2 组,分别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 44 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同时观察组连续使用紫外线光疗进行治疗。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7% ,对照组为 86.4% ,差异明显( P < 0.05 )。比较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使用紫外线光疗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且不易引发不良反应,使用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紫外线光疗仪 寻常性银屑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应用导睡眠监测在呼吸内科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在呼吸内科接收的患者一共 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 39例患者采取常规心电生命体征监测,干预组 39例患者在基础上采用导睡眠监测,两组进行护理效果对比。结果:干预组的患者患者满意度远远大于对照组,且通过多导睡眠监测,可以检测区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疾病。结论:呼吸内科应用导睡眠监测护理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提高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检出率,降低风险,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推荐在临床上进行使用。

  • 标签: 呼吸内科 多导睡眠监测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脑动脉瘤中 CT 血管成像诊断。 方法: 取 50 例脑动脉瘤患者,对其进行 DSA 和 CTA ,以 DSA 为诊断标准,观察 CTA 诊断效果。 结果: CTA 诊断 48 例患者为阳性, 2 例患者为阴性,灵敏度为 97.9% ,特异度为 100% ,准确率为 98% ,差异无意义( P > 0.05 )。 CTA 诊断患者满意度 ( 98% ) 较高于 DSA ( 82% )( P < 0.05 )。 结论: 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CT 血管成像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以快速实现诊断,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科学制定患者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CT 血管成像 脑动脉瘤 诊断价值 心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 全皮下心脏复律除颤植入术( ICD )是一种能终止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情况的多功能电子装置,能自动检测及治疗心源性疾病,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心动过缓等,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随着 ICD 在临床使用的增多,其虽然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但术后并发症情况也难以忽视,受到临床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在保证治疗效果其减少并发症方面有者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全皮下心脏复律除颤仪植入术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螺旋 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本院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CT组与 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 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 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关键词】 螺旋 CT;磁共振成像;小肝癌    目前来说临床上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采取螺旋 CT或磁共振成像( MRI)的检查方法, 为了对比此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 此次研究特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我院影像科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到本院行螺旋 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 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行螺旋 CT检查的患者为 CT组, 共 30例, 其中男 21例, 女 9例, 年龄在 26~ 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3±1.6)岁;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 30例患者为 MRI组,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在 27~ 6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8±1.9)岁。 6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或手术切除证实为肝癌。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CT组患者:使用 GE Lightspeed 16 ProVCT进行检查, 30例患者中共发现有 56个病灶。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 首先对其进行平扫检查, 设备参数为 120 kV, 160 mA, 矩阵 512×512, 层厚为 8 mm。扫描的范围为膈顶处至肝脏的下缘部位, 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过患者的左前臂取静脉注入的方式, 碘普罗胺为造影剂。全部扫描完成之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相关处理。 MRI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1.5 T超导 MRI系统进行检查, 30例患者中共发现 58个病灶。采用体部相控阵线圈, 常规的扫描序列主要有 T1WI/WATS( TR 250~ 350 S, TE 5.1~ 7 ms)等。层厚为 5 mm, 层间距为 10 mm。经患者的肘静脉处注入, 选择碘普罗胺为造影剂, 用量为 100 ml, 速率为每秒 2.0~ 3.0 ml[1]。     2 结果     CT组与 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小肝癌的单个癌结节直径均在 3 cm以下, 且多个癌结节数目在 2个以内, 其直径总和亦在 3 cm以内。小肝癌的临床疗效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够对病症早发现早治疗, 所以说小肝癌的确诊率就成为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2]。    使用螺旋 CT进行平扫时可见患者病灶一般呈现为低密度灶, 且直径在 1 cm以下的病灶密度较为均匀。现阶段来说螺旋 CT大都使用容积式扫描方式而且有较快的扫描速度, 患者只需一次气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肝扫描, 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漏诊率, 并且避免了可能因呼吸运动引发的伪影及层面跳动, 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小肝癌 MRI检查 T1WI可呈低或高信号, T2WI信号略高, T2WI信号为中低密度, 而 T2WI呈高信号正是小肝癌的特征性改变。血供在小肝癌的发生及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其改变可知小肝癌的大体状况, 一般来说正常的肝组织有四分之一的血供来自肝动脉, 其余四分之三来自门静脉, 采用 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显示病灶动脉血供的变化情况 [3]。    因为螺旋 CT为可连续性的容积式扫描, 具有速度快且可覆盖面积大的有点, 同时配以多期增强技术, 就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小肝癌的一些不显著的特征性表现, 随着医学技术的推广, 此种方法也逐步被医学界及患者所接受, 成为了临床诊断小肝癌的首要方法。但是近年来 MRI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此种方法具有成像速度快且对比噪声高、运动伪影少等许多优点, 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多层成像, MRI也渐渐的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中, 且优势逐渐显现。本次的研究组显示, CT组患者及 MRI患者采用增强扫描的方式进行检查时, 对于小肝癌的诊出率分别达到了 91.08%及 91.38%, 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通过此次研究作者认为在经济以及成像速度方面相比较, 螺旋 CT增强检查能够较好的提高小肝癌患者病灶的检出率, 而且能够提高对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为临床操作提供有效借鉴。因此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 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 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独建库 .螺旋 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效果对比 .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2013, 42( 4): 393-394.     [2] 李伟东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 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 .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146-147.     [3] 张建国 .多层螺旋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0): 1354-135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先天性儿童拇指指畸形手术的临床时机选择。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8-2019.8,2 年来收治的 60 例先天性拇指指畸形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术前均进行详细影像学评估以及专科体查。对患儿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手术方案,包括指切除术、关节囊修复术、韧带重建术、肌腱移植术、皮瓣成型术等,术后,对所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随访,分析探讨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 60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对患儿术后手指改善情况进行评分,优 23 指,良 18 指,中 17 指,差 2 指,术后 2 指出现掌指关节桡侧处残留骨骺 , 通过进行再次手术即恢复正常。 结论: 先天性儿童拇指指畸形的最佳手术时机是拇指骨化中心显现的时间,而对于畸形程度严重、变异较大的复杂多指,需要加强术前评估,在严格掌控患儿手术时机的前提下,对其实施针对性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 标签: 手术时机 先天性 拇指多指畸形 临床症状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囊性肾癌排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7月 -2018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所有患者均采取排螺旋 CT诊断,分析患者 CT扫描表现。结果: 20例排螺旋 CT诊断图像均表现为囊性、囊实性肿块,呈规则和不规则形态,径位大小各异,且伴随着囊壁增厚情况,其中 7例表现为壁结节, 4例表现为囊壁钙化、 3例表现为瘤内分割,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结论:囊性肾癌在 CT图像中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通过多排螺旋 CT扫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但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其他囊性病变进行区分。    关键词:囊性肾癌 ;排螺旋 CT;诊断价值    近年来,排螺旋 CT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成为肾脏肿瘤最重要的诊断方式 [1]。图像处理技术也转变为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囊性肾癌是常见肾癌,也常被成为肾细胞癌症,起源于肾小管周围细胞。肾癌和肾囊肿在影像学中都有典型表现,但囊性肾癌影像学表现中较为少见,因此,常出现误诊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囊性肾癌排螺旋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特对我院 20例囊性肾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5年 7月 -2017年 6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囊性肾癌患者,其中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 22-71岁,平均年龄( 46.5±3.6)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腰背疼痛情况,其中 6例因出现肉眼血尿症状就诊, 4例因出现镜下血尿症状就诊, 2例因出现腹部肿块就诊, 8例无明显症状,经体检查出或因其他疾病行 CT检查时发现并于我院就诊,并采取肾脏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排螺旋 CT检查,仪器选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 128层螺旋 CT扫描,增强技术为排泄期、皮质期和实质期三期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从患者剑突处扫描至耻骨处。患者扫描前经右侧肘前静脉时,放置留置针并在平扫结束后进行增强扫描。将 70-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至患者体内,注射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3mL/s,注射 35s时对患者皮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80s时对患者实质期进行扫描,注射 5分钟时对患者排泄期进行扫描。扫描时将管电压参数调整为 90-120kV,层数 ×准直器宽度管参数调整为 64×0.75mm,电流 ×时间参数调整为 150-250mAS,螺距参数为 1.0,层厚和层间距为 5mm,矩阵参数为 512×512。在工作站中传输原始图像重建层间距和层厚参数为 1.0mm的薄层图像,并使用 MPR对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进行获取查看,如有需要可通过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3 图像分析    对所有患者 MPR矢状面图像、横断面图像、三维重建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者肿瘤所在位置、表现形态、径位大小、实性成分及囊性比例,并着重对患者囊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厚度、壁结节进行观察,分析肿瘤出现增强情况时的强化方式、强化程度以及集合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所有患者病例结果和手术记录进行比对确认。     2 结果    所有患者囊壁分隔和厚度不统一,增强后壁结节、囊壁和囊分隔可见强化,且特征表现为“快进快出”。肿瘤细节和周围组织关系需平面重建图像才能更清晰、直观的表现。 20例囊性肾癌患者中, 7例右肾出现肿块, 13例左肾出现肿块,且肿块均生长在肾实质内 ;部分患者肿块出现向外生长情况,超出突出于肾轮廓,呈囊性病变或表现为囊性肿块,其中 7例表现为囊, 13例表现为胆囊,最大尺寸在 1.5-11.8cm左右。     3 讨论    由于大多数肾癌肿块均表现为实性密度,囊性肾癌较为少见,加之其恶性程度不明显,预后良好,因此,临床诊断中易与肾脏良性囊性混淆。囊性肾癌主要是指完全囊变的肾癌疾病,如患者肿瘤未出现囊性病变或实质成分较少,均不能称为囊性肾癌。囊性肾癌多发于中年男性群体,一般情况下,囊性肾癌主要分为四类:房囊性肾癌、壁结节囊性肾癌、单房囊性肾癌及完全坏死肾癌,其中房囊性肾癌发病机率最高达到 40%[2]。近年来,随着图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日渐广泛。排螺旋 CT和平面重建图像技术结合使用,不仅能准确的显示患者囊性病变位置,还能清晰病变大小、形态、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如患者表现典型可基本确认为囊性肾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患者早期檢查和治疗,但针对表现不典型患者,仍需注意和其他囊性肿瘤区分,必要时可采取活检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参考文献:     [ 1 ]孙晓忠,刘彩云 .多种病理亚型肾癌的排螺旋 CT、 MRI表现 [J].黑龙江医学, 2017, 41( 6): 548-552.     [ 2 ]石磊,刘福尧 .囊性肾癌的排螺旋 CT影像表现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4( 6): 986-998.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索茶碱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4 月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病患者 100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吸氧、抗感染以及糖皮质激素等症状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之运用索茶碱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 50 例患者中治疗有效人数 48 例,治疗有效率为 96% ;对照 50 例患者中治疗有效人数为 42 例,治疗有效率为 84%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索茶碱对于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来说临床效果显著,治疗有效率更高;并且能够减轻患者的肺部压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多索茶碱 老年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期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对 2018年 7-11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 8例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CRRT)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患者行 CRRT治疗的护理难点,提出气道管理是器官功能衰竭患行 CRRT治疗的关键,而三级液体管理、抗凝监测是我们在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的难点。经过积极治疗后,好转 5例,出院 2例,死亡 1例,抢救成功率 87.5%,提示早期综合积极的护理是救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多器官功能衰竭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耐药肺结核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2 月期间,选择 48 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4 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①数据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②统计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率为 12.5% ,对照组为 8.4% ( P>0.05 )。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药肺结核,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 标签: 耐多药肺结核 中西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合潘立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于医院消化内科选取 2017年 10月~ 2018年 8月收治的 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以随机数形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奥美拉唑合潘立酮治疗,对照组使用潘立酮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分别是 88.89%(实验组)和 71.11%(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 P< 0.05); 1年复发率分别是 4.44%(实验组)和 24.44%(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银杏叶联合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效果。 方法 :择取本科室 2018.01 到 2018.07 时段内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共 90 例,以抽签法划分为单药组( 45 例)和联合组( 45 例)。单药组为奈哌齐治疗,联合组为银杏叶联合奈哌齐治疗,比较患者总有效率、 MMSE 评分和 ADL 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 结果 :单药组总有效率为 86.67% ,联合组为 97.78% ,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联合组 MMSE 评分和 ADL 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单药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治疗期间,银杏叶联合奈哌齐治疗模式,既可提高总有效率,改善机体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银杏叶 多奈哌齐 阿尔茨海默症 总有效率 血液流变学指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囊卵巢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6 年 6 月至 2018 年 6 月收治的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80 例入组,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 90 例患者应用克罗米芬治疗,观察组 90 例患者应用二甲双胍与克罗米芬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 FINS 、 T 、 LH 四项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低( P<0.05), 观察组的排卵率 90.00% 与妊娠率 44.44% 与对照组相比较高( P<0.05), 两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 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提高排卵率与妊娠率,可推广。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症 二甲双胍 克罗米芬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尿液分析潜血检验与显微镜红细胞计数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9年 1月~ 2月,医院门诊以及住院进行尿液检验的患者 1042例,来源于门诊、肾内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均进行尿分析检查以及尿沉渣镜检,以镜检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 1042例患者,尿镜检查其中阳性 458例,阴性 584例,尿分析检查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 100.00%、 90.41%、 89.11%、 100.00%、 94.63%, kappa检验系数 k=.94,属于高度一致,尿分析与镜检结果分布 +、 ++、 +++均存在不一致情况,尿分析检查阴性结果高于尿沉渣镜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液分析检查存在误漏诊情况,特别是若阳性的患者,可能误诊为阴性,需建立合适的抽检、报警规则,提高复查的水平,合理进行镜检,避免误漏诊。     [关键词 ]尿液潜血;尿液分析;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产生原因较复杂,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结石、肿瘤、间质性肾炎、上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系统疾病有关,目前血尿产生的具体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许多患者因此错过了急性期最佳治疗干预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对于血尿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尿液分析、镜检,近年来尿液分析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尿液分析的主要方法,操作简单,但近年来出现过渡依赖尿液分析情况。本次研究尝试对比尿液分析、显微镜红细胞计数进行尿潜血分析,分析两种技术的特征、优势利弊。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 2019年 1月一 2月,医院门诊以及住院进行尿液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进行尿红细胞检查;②临床资料完整。入选对象 1042例,其中男 710例、女 332例,年龄 8~ 8l岁,平均( 43.1±10.3)岁。门诊 561例,住院部 471例,来源于肾内科、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等科室。     1.2方法    尿分析选择 URIT及配套尿液干化学试纸条、质控品,同时有形成分分析仪清洗液以及维护液质控品。显微镜选择日产生 Olympus制 CX31生物显微镜。严格按照仪器设备操作,医院建立有尿检验质控体系,尿液采集采用一次性离心刻度管完成。室内质控所采用的自控试纸等材料与设备均进行质控图分析,仪器精密度达到要求。从离心管中取出混匀的尿液 10ml,以试纸浸润 2s,吸净残余尿,上机,严格按照仪器以及试纸跳说明书操作,检测后记录原始数据,并人工审核修整。而后进行显微镜检,将 10ml,尿液置于离心管中, 400×g, 1500/min,离心 5min,放弃上层尿,保留沉淀物 0.2ml,由 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双盲法进行镜检,低倍镜下观察视野内 RBC计数,以沉渣镜检法作为终检标准。报警方案:若尿有形成分红细胞( RBC)经人工图片修正或与尿镜检结果不符,则报警。     1.3观察指标    以镜检作为金标准,分析尿分析检查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指标采用符号 n、 %表示,采用 x2检验或 Fisher精确性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一致性检验采用 kappa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尿液分析与镜检结果分布     1042例患者,尿镜检查其中阳性 458例,阴性 584例。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 100.00%、 90.41%、 89.11%、 100.00%、 94.63%,    尿分析检查与镜检查的结果如下表 1,两者一致性 kappa检验系数 k=0.94,属于高度一致,尿分析与镜检结果分布 +、 ++、 +++均存在不一致晴况,尿分析检查普遍存在阳性强度偏低情况。尿分析检查阴性结果高于尿沉渣镜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尿常规的检查方法较多,对于血尿的检查主要包括肉眼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仪器检测等,肉眼检查可判断明显的血尿,其主要通过观察尿色、成分、透明度,或直接试纸检查酸碱度,以判断是否异常,但对于潜血即少量出血,肉眼判断较困难,肉眼检查仅能判断严重的异常。镜检可分为非染色以及染色两种,主要采用非染色法,操作简单。尿分析检查主要包括全自动尿分析、干化学法尿分析,也是本文中的尿液分析,能够分析尿液中的细胞含量、比重,并进而分析管型。但需注意的是不同型号仪器所使用的化学方法不尽相同,精度也存在差异。正常人新鲜尿中含有的细胞成分相对恒定,有上限,如潜血检查针对红细胞,正常人新鲜尿仅含有 0-2/μl。大量报道显示,尿分析检查与干化学法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基本取代了人工干化学法检查,加之价格适中、开机时间短,得到普及。    但尿分析检查并非万能灵药,作为一种检查设备,不可避免会出现误差,从而导致误漏诊。本次研究显示,尿分析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 100.00%、 90.41%、 89.11%、 100.00%、 94.63%,達到较高水平,误漏诊的主要集中在“ +”、“ ++”与“ -”之间的鉴别上,尿分析限于其自身的技术特点、精度,对于“ +”、“ ++”,可能受其他因素干扰,导致强阳性转变为弱阳性,弱阳性鉴定为阴性。    近年来,全自动分析发展迅速,精密度高、受主管因素影响小,同时还有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易于开展质控,但价格昂贵,同时仍需要人工复检,尚未得到普及。    综上所述,尿液分析检查存在误漏诊情况,特别是若阳性的患者,可能误诊为阴性,需建立合适的抽检、报警规则,提高复查的水平,合理进行镜检,避免误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药耐药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的治疗价值。方法:观察组以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口服治疗,同期对照组改为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56.25%,对照组 37.50%,且 P< 0.05;两组药物治疗期间高血压、蛋白尿、口腔溃疡、贫血、脱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中 P> 0.05。 结论:针对药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毒副反应具有可控性。

  • 标签: 乳腺癌 多药耐药 晚期 甲磺酸阿帕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