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应用23g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除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选取本院治疗的10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明显提高患者BCVA、提高mfERG一阶函数的1环、2环P1波反应密度,并显著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与术前的眼压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103眼中,裂孔完全闭合97眼,裂孔闭合率94.17%。随访期间,103眼均未发生眼内炎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应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裂孔可有效愈合,患者视力也能明显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特发性黄斑裂孔 23g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术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其主要症状包括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严重者甚至失明。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生成与否将AMD分为萎缩性AMD(dAMD)与新生血管性AMD(nAMD)。nAMD预后相对不良。本病引起的失明占全世界失明人口的 8.70%,预计2040年,AMD患者将达3亿。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加,预计2050年发病率升至7.64%。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 中药 中成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OCTA技术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检查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57例白内障患者(57眼)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评分为依据划分成不良组(n=13)、良好组(n=44)。分析手术前后相关检查指标。结果 良好组术后黄斑区全层、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周边DCP比术前高,黄斑FAZ面积比术前小,P<0.05;不良组手术前后黄斑区全层与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良好组低,黄斑FAZ面积比良好组大,术后黄斑中心凹周边DCP比良好组低,P<0.05。结论 OCTA技术对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的评估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OCTA技术 白内障 黄斑微循环 观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OCTA技术用于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检查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57例白内障患者(57眼)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评分为依据划分成不良组(n=13)、良好组(n=44)。分析手术前后相关检查指标。结果 良好组术后黄斑区全层、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周边DCP比术前高,黄斑FAZ面积比术前小,P<0.05;不良组手术前后黄斑区全层与内层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良好组低,黄斑FAZ面积比良好组大,术后黄斑中心凹周边DCP比良好组低,P<0.05。结论 OCTA技术对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微循环变化的评估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OCTA技术 白内障 黄斑微循环 观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DME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0.05mg雷珠单抗用注射器注射,一定垂直进针。观察组同对照组实施相同的环节,0.05mg康柏西普注射。记录CMT、LogMAR视力、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MT情况组间对比(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MT情况组间对比(P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LogMAR视力情况组间对比(P

  • 标签: 糖尿病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雷珠单抗 联合治疗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