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儿科门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及其价值。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这一期间到本院儿科门诊进行实习的护士中抽取共计80例纳入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的门诊实习护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分别施行常规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对比两组带教效果。结果:实验组实习护士对带教模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配合教学工作的依从性更高,理论考核成绩、操作技能成绩、病例分析和应急能力等相关考核评分显著更高,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显著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护理带教工作中积极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效果突出,能够明显提高实习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质量,尽量减少临床护理中差错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儿科 门诊 护理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氧气驱动雾化治疗小儿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2例小儿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常规组治疗,为常规组,一组给予氧气驱动雾化治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为(2.88±0.42)L,用力肺活量为(3.21±0.32)L,呼气流速峰值为(6.28±0.52)L/min,各项数据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治疗小儿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氧气驱动雾化 小儿哮喘 急性发作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应用于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95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7)接受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n=48)则联合实施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干预措施,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肺炎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可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提供疾病干预有效性,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 标签: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小儿肺炎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应用于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住院治疗的95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7)接受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n=48)则联合实施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干预措施,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肺炎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联合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可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提供疾病干预有效性,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借鉴。

  • 标签: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小儿肺炎 临床症状
  • 简介:   摘要:驱动蛋白Kif4(kinesin superfamily protein 4,Kif4)是驱动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真核细胞DNA的修复、有丝分裂的调节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发育等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因其功能和表达的异常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关系密切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更好的了解Kif4的致病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 标签: Kif4 驱动蛋白超家族 有丝分裂 肿瘤
  • 简介:摘要:血液学检验作为检验专业中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课程,是检验专业学习中一个难点,其中骨髓细胞形态学是专业学生应着重学习的部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布任务引导学生以任务为线索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本文将针对血液学中检验学专业的专业特点,提出如何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提升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 标签: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血液学 检验学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 麻醉恢复期体温给 患者带来 的影响与护理 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自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7 月全麻手术患者 216 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108 例,对照组实施术中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中生命体征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体温、血压、心率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 0. 05);研究组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率为 3. 70%,低于对照组的 18. 52%(P< 0. 05);研究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0. 05)。结论: 对全身麻醉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较好地维持术中体温,加快全麻术后恢复,降低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可推广。

  • 标签: 术中低体温 麻醉恢复期 体温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领式小切口微创治疗甲状腺腺瘤临床效果。方法:从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中抽选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领式小切口微创治疗,对照组44例,接受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腺瘤患者中采取领式小切口微创治疗可以很好的切除甲状腺瘤,患者恢复速度和恢复效果好,值得推广。

  • 标签: 低领式小切口微创治疗 甲状腺腺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血容量性休克是人体血量大量流失后出现的休克,在血液流失中,机体内组织和器官将得不到血液的滋养,出现损伤或衰竭的情况。临床对于此类疾病患者,会以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室护理对患者生命挽救也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综述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

  • 标签: 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管活性药 手术室护理 心理干预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PACU内的全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有无体温发生为依据分成甲组(n=100,非体温)和乙组(n=100,体温),对导致体温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乙组进行体重、BMI、基线体温、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仰卧位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ACU期间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麻醉时间、仰卧位、BMI、出血量。结论:全麻患者PACU期间容易出现体温,需要高度关注和准确识别,明确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针对性预防对策。

  • 标签: 麻醉后恢复室 全身麻醉 影响因素 低体温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品管圈(QCC)在降低早产儿入院体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早产儿70例,按照出生时间先后,1月~6月出生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共37例;7月~12月出生的纳入观察组,共33例。 对照组早产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采取QCC管理下的护理模式,统计两组早产儿体温发生情况、体温恢复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中共有16例早产儿发生体温情况,发生率为43.24%,观察组中共有6患儿发生体温情况,发生率为18.18%,两组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体温早产儿平均(4.38±1.85)h后恢复正常体温,观察组体温早产儿平均(2.87±1.42)h后恢复正常体温。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所有体温早产儿经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未发生并发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通过应用QCC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早产儿体温情况的发生,保障早产儿健康发育成长,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医院 药学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验科应用离子聚凝胺控制血液细胞质量对于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水平。方法:此次实验随机选取在2018年1月1日-2019年10月1日征集于我院体检科进行输血检验的患者标本100例,根据其血型、年龄等的不同分为4个配对组,随后将4个配对组内的标本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离子聚凝胺控制干预,对照组作为全空白组对照,随后对两组的血液检测指数及相关诊断的灵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受到观察的100例血液标本中,研究组内血液标本指标结果的变异度更小、可靠性更高;同时其在输血检验中的灵敏度更高。结论:在检验科的输血检验中应用离子聚凝胺控制能够减小临床中的实际误差,提高诊断效率以及诊断的灵敏度。

  • 标签: 低离子聚凝胺 质量控制 临床医学检验 检验科
  • 简介:摘要: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高磷血症是MH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加重血管钙化,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影响长期预后,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高磷血症的通过饮食降低每日磷摄入量以纠正钙磷代谢紊乱。

  • 标签: 高磷血症 慢性肾脏病 低磷饮食 维持性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案例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骨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方法 以54骨科实习生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6月-2019年12月,分为参照组27例与研究组27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教学,研究组应用案例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比学习效果。结果 研究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案例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骨科 实习生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技术应用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医院收治的84例受血及供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2例)和对照组(n=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盐水法检验。观察组实施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检验。结果:在检验方法对于不同血型的检测时间对比方面,观察组A型、B型、AB型、O型分别为(1.01±0.11)、(0.81±0.09)、(0.90±0.07)、(1.18±0.10),对照组A型、B型、AB型、O型分别为(1.52±0.19)、(1.11±0.21)、(1.38±0.19)、(2.91±0.35),观察组对于不同血型的检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检验在受血及供血者的输血检验过程中,检验时间得到缩短,检验准确度更高,检验稳定性更好,阳性检出率更高,值得参考。

  • 标签: 低离子聚凝胺 输血检验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技术应用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医院收治的84例受血及供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2例)和对照组(n=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盐水法检验。观察组实施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检验。结果:在检验方法对于不同血型的检测时间对比方面,观察组A型、B型、AB型、O型分别为(1.01±0.11)、(0.81±0.09)、(0.90±0.07)、(1.18±0.10),对照组A型、B型、AB型、O型分别为(1.52±0.19)、(1.11±0.21)、(1.38±0.19)、(2.91±0.35),观察组对于不同血型的检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离子聚凝胺技术进行检验在受血及供血者的输血检验过程中,检验时间得到缩短,检验准确度更高,检验稳定性更好,阳性检出率更高,值得参考。

  • 标签: 低离子聚凝胺 输血检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