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神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纳入"神穴"治疗观察,完成全程治疗的65例患者进行统计。取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道、神门即"神穴"。针刺操作方法:神道、神门直刺,神庭、本神、四神聪平刺,针刺深度10-15mm,均施用平补平泻手法。神道不留针,余穴留针25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PSQI评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催眠药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比较,PSQI评分均差10.02±1.75、入睡时间均差(0.7±0.5)h、睡眠时间均差(2.1±1.5)h、催眠药用量均差(10.3±2.5)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神穴"治疗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实际睡眠时间延长,催眠药用量减少。用穴少,针刺浅,刺激小,疗效好,易于患者接受。

  • 标签: 失眠 针刺 治神 针刺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风府”“太冲”,每日1次,共治疗2周,其它组不予治疗干预。以6-羟基多巴胺制备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阳性细胞数量。结果:模型组损毁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TNF—α和IL-1β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NF-α、IL-1B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果表明,电针治疗能显著降低PD模型大鼠黑质TNF-α、IL-1β等前炎性反应因子含量。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减轻PD模型大鼠黑质内的炎性反应,而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施加保护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针刺/电针 多巴胺能神经元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消化系统相关的下合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大肠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下巨虚组及阳陵泉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10d,取材,肉眼观察大鼠结肠溃疡及炎性反应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含量及结肠中TNF-α、HMGB1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结肠溃疡及炎性反应评分、血清IL-1β含量、结肠TNF-α(除上巨虚组外)和HMGB1含量均较高(P〈0.05,P〈0.01);2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上巨虚组溃疡评分明显偏低(P〈0.05,P〈0.01);全部4个治疗组的IL-1β、TNF-α、HMGB1含量均明显偏低(P〈0.01);3与上巨虚组比较:其他3个治疗组IL-1β、TNF-α、HMGB1含量均明显偏高(P〈0.05,P〈0.01),且下巨虚、阳陵泉组的溃疡评分也明显偏高(P〈0.05)。结论:1电针"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和"阳陵泉"均可降低结肠溃疡评分,且降低血清IL-1β含量及结肠TNF-α、HMGB1的含量,有效阻抑UC所致的结肠炎性反应;2四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应趋势为:"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且"上巨虚"相对而言效应最佳,存在相对特异性。

  • 标签: 电针 下合穴 UC模型大鼠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迁移率族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