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淀粉和脂肪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效果及检出率评价。方法:试验时间段为2019年4月~2021年4月,选取来我院消化内科94例胰腺炎患者,分别采用血清淀粉方法和脂肪联合血清淀粉方法,统计所有患者检出率。结果:联合检测方法检出率高于单一检测方法,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脂肪联合血清淀粉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检出率,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在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脂肪酶 血清淀粉酶 急性胰腺炎 检出率
  • 简介:摘要: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指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于2~60d正常间歇期即假愈期后,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重度CO中毒者DEACMP发生率为10%~30%,可引起运动障碍、智能障碍以及精神行为异常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作为临床常见的促神经康复手段,高压氧治疗可提升血氧分压水平,增加脑组织氧储备和有氧氧化,促进脑组织修复和侧支循环建立,增强神经纤维髓鞘的再生能力。目前,高压氧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CO中毒治疗方式之一,虽然其干预频率、疗程尚无定论,但临床应用范围已非常广泛。然而,国外关于DEACMP治疗的研究样本量普遍较小,且多为个案报道。中国已有研究指出高压氧治疗对DEACMP疗效确切,但仍缺乏客观定量指标,且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观察高压氧治疗对DEACMP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脑电图与外周血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一氧化碳 中毒 迟发性脑病 高压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微针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本院确诊为痤疮瘢痕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字法1:1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方法,试验组使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微针治疗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瘢痕评分、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瘢痕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则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痤疮瘢痕患者中使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微针治疗方法更为突出,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瘢痕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微针治疗 痤疮瘢痕 治疗有效率 瘢痕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桃红四汤加减方在月经不调伴黄褐斑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桃红四汤加减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更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桃红四汤在月经不调黄褐斑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月经不调 黄褐斑 桃红四物汤加减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银杏叶提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收住院患者,选取时间始于2021年4月,止于2022年4月。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对照组、研究组各49例。两组均实施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同时对照组使用丁苯酞软胶囊,研究组使用银杏叶提取结合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结果: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NIHSS分值采用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后两组间NIHSS分值采用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与血浆黏度采用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后两组间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与血浆黏度采用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均更低,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改善神经功能与血流状态、降低血黏度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抗凝和溶栓治疗前后,联合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心肌损伤标志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AMI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各50例,均取自2021年1月-2023年1月。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浆hs-CRP、Fib、D-D及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水平。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AMI患者血清D-D、Fib、hs-CRP、cT-nI、Myo水平明显升高(P<0.05);较入院时,治疗6h后,AMI患者血清D-D、hs-CRP、cT-nI、Myo水平明显提高,Fib明显降低(P<0.05);治疗24h后,D-D、Fib、Myo水平明显下降,hs-CRP、cT-nI达峰值(P<0.05);治疗48h后,患者D-D、Fib、hs-CRP、Myo、cT-nI水平均呈快速下降(P<0.05)。结论:AMI患者发病后的凝血功能异常,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心肌损伤。临床联合检测hs-CRP、Fib、D-D及心肌损伤标志可为早期诊治AMI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心肌损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