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使得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糖尿病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呈现急剧升高和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2013年的最新统计,全球糖尿病在20~79岁成人中的患病率为8.3%,患者人数已达3.82亿。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仍居世界首位。

  • 标签: 国际糖尿病联盟 病友 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 患者人数 患病人数
  • 简介: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标实多为血瘀、痰饮;现代医学已证明,本病早期就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治疗上活血祛痰法应贯穿始终.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瘀 痰饮 活血祛痰
  • 简介: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或阻止其病情进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医对其有独特的认识和疗效,本文就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中医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优选归芪补肾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方法以干浸膏得率和阿魏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优选归芪补肾颗粒水提工艺。结果最佳水提工艺为A3B2C2,即用10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2h。结论该工艺简便、快捷、稳定,可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归芪补肾颗粒 阿魏酸 提取工艺 正交设计
  • 简介: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对牙周炎患者牙龈炎症程度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30例牙周炎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各10例,然后将各组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5例.第一步进行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记录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牙槽骨吸收程度4个临床指标,第二步在牙周治疗的同时,辅以口腔运动保健治疗6个月,A、B两组方法相同,时间不同;记录PLI、GI、PD及牙槽骨吸收程度;最后,①A、B两组内,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牙周治疗、牙周治疗联合口腔运动保健辅助治疗两种方法的效果;②A、B两组,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均值采用t检验.比较采用相同的口腔运动辅助治疗方法,持续多长时间更有效.结果:对于不同程度的牙周炎患者,各项临床治疗效果不同.结论:口腔运动保健可以减轻牙龈炎症,减少出血及水肿;但对菌斑、牙槽骨没有影响.

  • 标签: 菌斑指数 牙龈指数 牙周袋深度
  • 简介:糖尿病肾病中医学统一命名为“消渴病肾病”,在总结临床实践基础上发现消渴病肾病以肾络瘀痹为病机核心,并贯穿于消渴病肾病的始终.而肾元虚损,与湿、热、毒、痰、瘀互结,形成肾络瘀痹的不同特点.早期以阴虚燥热、气阴两虚为主,逐步出现气阴两虚、气虚偏重,或脾肾气虚,甚至出现气虚涉及阳虚之证.消渴病肾病蛋白尿是肾气虚损害的标志,患者蛋白尿量越大,脾肾气虚越明显,随着蛋白尿量越大,水肿显现,脾肾阳虚病机转换越显著.消渴病肾病病机复杂,变证丛生;治疗重在通络保肾;利水消肿注重提壶揭盖、活血利水;病情稳定也需调理脾胃、清理胃肠.形成通络保肾复方系列经验方,中医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中医药 消渴病肾病 蛋白尿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素结合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还给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前后血糖的改善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血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6%(P〈0.05)。结论:中药结合胰岛素治疗II型糖尿病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中药
  • 简介: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夏军教授自从医以来,专于内科疾病的诊疗,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独具匠心,提出气虚、阴虚、血瘀在糖尿病发病不同阶段的作用,多从益气养阴活血之法人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夏军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 标签: 糖尿病 临床经验 益气养阴活血法
  • 简介: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目前糖尿病患病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呈逐年增高的流行趋势。在中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1],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其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约在90。0%以上,而T2DM中又以肥胖者居多。肥胖是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能够促进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与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肥胖和T2DM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病理生理的水平,肥胖与T2DM相关的核心机制及发病的共同基础是胰岛素抵抗。

  • 标签: 肥胖型2型糖尿病 针灸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健脾法与清热燥湿法比较对高脂喂养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分别予以补肾健脾法及清热燥湿法干预。测定各组小鼠血糖,IL-1β、TNF-αmRNA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结果:(1)与普食组小鼠对比高脂组小鼠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清热燥湿组、早期补肾健脾组(早脾肾组)小鼠血糖较高脂组小鼠有明显的降低(P〈0.05),晚期补肾健脾组(晚脾肾组)血糖值较高脂组无显著差异;(2)高脂组小鼠与普食组比较,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mRNA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清热燥湿组、早脾肾组、晚脾肾组炎症因子IL-1β、TNF-αmRNA水平较高脂组有明显的下降(P〈0.05);(3)组织切片HE染色可以看出高脂组小鼠肝脏细胞出现十分明显的脂滴增多,早脾肾组、清热燥湿组小鼠HE染色可以看到肝脏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晚脾肾组较高脂组肝内脂质沉积也有一定缓解。结论:早期补肾健脾法干预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并降低小鼠肝脏炎症因子mRNA水平,保护肝脏。

  • 标签: 补肾健脾 2型糖尿病 高脂饮食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石斛合剂(DC)对老年糖尿病大鼠血糖、GSP水平以及GCK、GLUT-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12只)、石斛合剂低剂量组(12只)、石斛合剂高剂量组(12只)、二甲双胍对照组(10只),检测各组大鼠血糖、GSP水平,取胰腺组织,免疫组化检测GLUT-2、GCK阳性面积、IOD。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石斛合剂低、高剂量组血糖、GSP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GCK、GLIT-2阳性面积、IOD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DC具有使胰岛GCK与GLUT-2表达上调的作用,可能是石斛合剂调节糖代谢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石斛合剂 GCK GLUT-2 糖尿病
  • 简介: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配合降糖西药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降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全血粘度、甲襞微循环及血小板聚集率、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D-二聚体均显著下降,甲襞微循环明显改善.结论益气养阴活血中药配合降糖西药能全面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

  • 标签: 2型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益气养阴活血法
  • 简介:借助中医药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的实施,探寻建立高效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法,为提高中医药临床试验过程管理的质量提供参考.通过召集专家论证与会议研讨,在试验实施之前明确质控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如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明确管理人员及职责,制定全面详尽的标准操作规程,加强对研究者的培训,通过定期召开数据安全监查会议、发挥电子数据库的质量监管作用、加强二级监查和国际联合监查等探索质控的措施.通过采取一系列合理可行的措施,创新了质控管理模式,加快了入组速度,使方案实施更加规范,提高了临床试验的透明度,取得了较好的质控效果.为今后中医药临床科研“国际化”和“创新”管理提供了依据.

  • 标签: 临床试验 中医药 质量控制 监查 标准操作规程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凯时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糖尿病肾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糖尿病饮食及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肥胖或者胰岛素抵抗患者给予联合应用降糖药口服,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7mmol/L水平,观察组患者接受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凯时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凯时注射液治疗,对照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均降低,且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凯时治疗DN疗效显著,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凯时 糖尿病肾病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等西药降压及降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主要分为痰湿中阻、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肝肾阴虚、阴阳俱虚型等5个证型,以六味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压和血糖控制达标率为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19/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辨证分型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自拟便通钦治疗津亏阴虚型糖尿病便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72例津亏阴虚型糖尿病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便通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显治率51.43%、总有效率74.29%,观察组显治率75.67%、总有效率91.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停药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便通钦辅助治疗津亏阴虚型糖尿病便秘临床效果显著,对控制血糖值有稳定性作用。

  • 标签: 自拟便通钦 津亏阴虚型 糖尿病便秘
  • 简介:目的观察消渴痹通胶囊联合怡开对血瘀阻络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消渴痹通胶囊联合怡开片(治疗组)60例与单纯怡开片组(对照组)60例.以神经传导速度作为判定依据,观察神经传导速度、振动觉及温度觉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振动觉及温度觉检查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渴痹通胶囊联合怡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积极作用,对神经传导速度、振动觉及温度觉有治疗优势.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消渴痹通胶囊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加味柴芍六君子汤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片,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柴芍六君子汤,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5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加味柴芍六君子汤 糖尿病胃轻瘫 中西医结合
  • 简介:目的:观察降糖三黄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1、Co1-Ⅳ的影响,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1只、造模组69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进一步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给药量0.027g·kg-1·d-1)、降糖三黄片组(给药量0.675g·kg-1·d-1),给药8周后处死。于治疗前、模后4周、8周各组大鼠测血糖、称体重;造模成功后、实验结束前收集24h尿液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实验结束后摘取肾脏,去包膜称重;分别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及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smad1、Ⅳ型胶原(Col-Ⅳ);用双抗体夹心法(ELASA)检测肾组织TGF-β1。结果:造模后各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降糖三黄片、厄贝沙坦与模型组比较,肾重/体重指数下降(P<0.01)。降糖三黄片、厄贝沙坦与模型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下降(P<0.05)。降糖三黄片与模型组、厄贝沙坦组相比,能较好地降低血糖(P<0.01);降糖三黄片、厄贝沙坦均能明显抑制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P<0.01)。免疫组化染色表明厄贝沙坦组和降糖三黄片组比模型组smad1、Col-Ⅳ阳性表达程度显著减弱。免疫组化图像染色指数及荧光定量RT-PCR法结果提示降糖三黄片能降低smad1、Col-Ⅳ水平(P<0.05),且与厄贝沙坦作用相近。结论:降糖三黄片可通过抑制肾组织TGF-β1/smad1通路的表达,降低Col-Ⅳ的沉积,使肾脏的异常结构得到改善,延缓肾小球硬化。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降糖三黄片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1通路 Col—Ⅳ
  • 简介: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视网膜病变(DR)进程及机理的关系,并探讨其中医治疗方剂。方法选择经诊断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无视网膜病变组35例;背景期DR组33例;增殖期DR组36例。同时选择40例健康正常人做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DR患者血液中的visfatin、SAA、TNF-α进行检测。结果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visfatin、SAA、TNF-α表达显着上调,较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与病情的进程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与胰岛素的浓度成负相关。结论DR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升高,能反映患者眼底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情况和微动脉硬化严重程度,提示血浆visfatin水平可能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而SAA能刺激内皮细胞及单核细胞中组织因子的表达,促进血栓形成及斑块的不稳定,visfatin、SAA都能促进TNF-α分泌并在介导炎症反应中起到了媒介作用,三者的异常表达具有促进眼内动脉重塑和新生内膜的生长作用

  • 标签: 调节性T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酶联免疫分析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