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病源》为清代沈金鳌所著,全书所涉消渴内容多为摘引前代医家观点,不同之处是沈氏不赞同张从正、张景岳"消瘅者,众消之总名"的观点,而将三消、瘅病,消瘅分立,并列出了类症鉴别。

  • 标签: 杂病源流犀烛 消渴 引文分析
  • 简介: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对黄疸病的源流进行考证。总结了历代医家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黄疸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剖析,以冀有裨益于临床.

  • 标签: 黄疸 病名 病因病机 证治
  • 简介:《诸病源候论》导引法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结合作者练功体会,分析研究《诸病源候论》中调息操作特点,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调息操作重视补阳,强调吸气及吸气后的停顿,吸气操作出现在从起始姿势到极势的过程中;此外六字诀的使用是建立在六字诀对气机的影响之上。

  • 标签: 《诸病源候论》 导引法 调息
  • 简介:《诸病源候论校注》一书是目前全面系统地对古医籍《诸病源候论》进行整理校释的权威版本。然而白璧微瑕,有些校注尚不精当,有待斟酌。试举五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 标签: 诸病源候论校注 丁光迪 校注 考辨
  • 简介: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胁痛的认识,病名上,有胠胁痛、季胁痛、胸胁痛及胁下痛等称法;病因有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停着等不同;治法上有左右分治法、气血痰食分治法及脏腑分治法.兹加以讨论,以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

  • 标签: 胁痛 病因 证治
  • 简介:和法的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黄帝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和法”二字,但不乏对以“和”为指导思想的论述,包括人与自然界保持调和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人在生理情况下应保持自身阴阳的调和;治疗疾病应调和阴阳,使之趋于平衡等。《伤寒论》吸取了《黄帝内经》中有关“和”的治法精神,将其用于临床,并有发展创新,为和法的形成演变及和法的组方用药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和法 伤寒论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 简介:有张美食问卷曾经有个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闻的食物味道是什么?”100个人应该有100种回答。有喜欢葡萄酒的香醇的.有中意新鲜蔬菜的清新的,有钟情肉汁炖煮的浓郁的,更有独爱水果的甜美的。而我的答案则是最简单也最平民的,因为我最爱闻酱油味。

  • 标签: 酱油 食物味道 新鲜蔬菜 葡萄酒
  • 简介:咳嗽是呼吸科常见病,就中医学历代医籍和医家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考源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医家对咳嗽就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魏晋隋唐时期重视寒邪在咳嗽发病中的作用,病证分型和治疗方法更为丰富;及至宋金元咳与嗽开始分而论之,辨证论治百家争鸣;明清时期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内伤,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统一;近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将咳嗽的辨证论治体系不断细化和完善;近年来对咳嗽病的认识较前有所创新,规范化中医辨证论治的探索也对其诊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咳嗽 学术源流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 简介:中医针灸、方药并用,肇始于古代,其历史源远流长,代有传承.历代医家根据"针药同源"、"针药治同"的道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宝贵的资料.针药并用的学术理论、临床意义、治疗规律等虽无专门著述,但可见诸于各家论著.为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依据古今文献,初步探索了古今针药并用的源流,旨在使针药并用能推陈出新,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事业.

  • 标签: 针灸 方药 针药并用 源流
  • 简介:咏药诗是古代咏物诗的一类,它以描写药物的形态、特性,吟咏中药给人类带来的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功用为主题.咏药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唐宋时趋于成熟.金元以后,咏药诗的世俗倾向增强,所咏之药范围扩大,且风格也变得较质朴自然.咏药诗是古典诗歌艺术与中药完美结合的产物,不仅具有认识作用,审美价值也值得关注.

  • 标签: 咏药诗 源流 价值
  • 简介:《咽喉秘集》是具有较高文献与学术研究价值的清代喉科著作,但作者及成书年代难以考据.其书流传较广,版本众多,从同治、光绪、宣统到民国各个时期,屡经翻刻,甚至流传至香港、日本等地.经版本寓目与文献研究后,将其传本系统及源流作一叙述.

  • 标签: 咽喉秘集 版本 文献研究
  • 简介:朱震亨以人身诸病多起于郁,气郁然后湿、热、痰、血、食相因为病,创立六郁之说,制越鞠丸通治六郁病证。戴原礼在其论治六郁的基础上,提出"六郁责诸中焦"之说,辨治六郁,须分中外风、寒、湿、热四气之不同;王纶在继承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发挥了病以气、血、痰、郁论治的观点;龚廷贤在丹溪治郁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补充证治方药,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六郁 学术源流 朱震亨 戴原礼 王纶 龚廷贤
  • 简介:在针灸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书中疑难词语良多.运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知识,考释了诸家未注或所注尚可商榷的数条词语.

  • 标签: 针灸甲乙经 中医词语 考释
  • 简介:仲景治病将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活运用,按需结合,方法变换皆因证治需要而定。《金匮要略》在妇人病中更是运用了多种外治法剂型,辅助药物直达病所,取其速效。笔者通过梳理妇人病篇章中坐药、沥洗、烙之三种外治方法,以启迪后世医家不断研制新的药物剂型,用于临床。

  • 标签: 金匮要略 外治法 妇人杂病
  • 简介:  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人民医院黄海龙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在治疗妇科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兹录验案数则介绍如下.……

  • 标签: 中医妇科 杂病 医案 黄海龙
  • 简介:《喉舌备要》是广东现存最早的本地喉科专著,《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对其著录有误。该书部分论述和方剂出自《景岳全书》;部分症名借鉴《重楼玉钥》,但两书对各症的描述和治法不同。该书在喉病辨证、治则和用药方面,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临证经验:辨证重五脏配五行、五色,通过发病部位判断经络归属,咽喉形色各有阴阳,治则基本采用正治法;用药方面内服甘桔汤加减、外吹玉龙散是主方。

  • 标签: 中医喉科 喉舌备要 版本 学术源流
  • 简介:脉诊作为四诊之一,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现诊脉时多诊寸口部,寸口可分为寸、关、尺三部,将人体按部位划分时,可分候人体上、中、下三部,其中,头居上部法天,归寸脉所主。头痛作为头部常见病症,通过古代文献检索发现,寸脉对头痛的诊断意义更大,一般认为,寸浮多与风邪外袭之头痛有关,寸弦多与肝病或痰阻所致头痛有关,寸短多与气虚或气滞有关。

  • 标签: 脉诊 寸脉 头痛
  • 简介:在中医界,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外感病,《金匮要略》是论内伤病,此观点已被多数医家所接受。但细读《伤寒论》全文,探究《伤寒论》方证治法,似觉此说法不妥,甚或是错误的。误导了医家对《伤寒论》的正确学习、全面理解和临证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病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正视听,准确辨证,灵活运用,提高疗效。

  • 标签: 伤寒论 方证治法 杂病
  • 简介:案例:患者某,女,38岁,住湖北省随县某镇,家庭妇女。1953年春月某日就诊。1年前开始发生月经错后,每次月经来潮皆愆期,或愆期数天,或愆期10余天,经色乌黑,半年后月经停止来潮。现月经停止半年,小腹部不温,四肢厥冷,苔薄白,脉沉涩细缓。乃肝寒脉凝,血行不通,导致月经停止,而病“闭经”;治宜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拟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标签: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经典语言 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