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3例肝内及腹腔淋巴结泡型棘蚴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在肝内及淋巴结内生长、增殖及其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肝内及腹腔淋巴结泡型棘蚴感染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集3例肝内及腹腔淋巴结泡型棘蚴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一7岁女性,藏族,久居青海省久治县,学生。肝内泡型棘蚴灶共4处,分别位于 S2、S4、S5、S8段,肝内病灶最大直径均小于3cm,肝门部增大淋巴结1枚,直径约2.0cm,肝内所有病灶及肝门部增大淋巴结增强CT影像均表现低密度,伴中心细颗粒钙化影。术后肝泡蚴标本经去除周围肝组织后,发现其在肝末梢血管内生长。术后肝内病灶及肝门部增大淋巴结病理切片均证实为泡性棘蚴感染,且经DNA测序进一步明确。病例二 48岁,女性,藏族,久居青海省甘德县,牧民。肝内泡型棘蚴灶共3处,占据肝脏 S2、S3、S5、S6、S7、S8段,肝内病灶最小直径大于5cm,腹腔增大淋巴结3枚,分别位于肝门区、胰头及胃小弯侧,淋巴结直径1~4.0cm不等,肝内所有病灶及腹腔增大淋巴结增强CT影像均表现低密度,伴中心细颗粒钙化影,术后肝内病灶及腹腔增大淋巴结病理活检切片均证实为泡性棘蚴感染。病例三  47岁,女性,回族,久居青海省湟源县,农民,来自非棘蚴流行区,10年前于当地长期从事屠宰场皮毛加工工作。肝内泡型棘蚴灶共2处,占据肝脏 S1、S6、S7段,肝内病灶直径分别为3cm,7cm。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1枚,最大直径4.2cm,肝内所有病灶增强CT影像均表现低密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淋巴结伴内伴有 “砂粒样”钙化,术后肝内病灶及增大淋巴结病理切片均证实为泡性棘蚴感染。

  • 标签: 肝泡型棘球蚴病 腹腔淋巴结泡型棘球蚴感染 生长方式 治疗
3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ABCA3外显子10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初步探讨ABCA3 exon10区域上是否有基因变异或多态性位点分布,探讨其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发病的相关性,从基因水平探讨NRDS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于2017年9月-2021年3月在海淀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NRDS患儿26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间段、同群体中26例非NRDS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提取两组基因组DNA,PCR扩增ABCA3 exon10,并将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两组ABCA3 exon10 是否有变异或多态性位点存在。结果:在ABCA3 exon10 rs13332514(F353F)位点存在单个碱基点突变C>T,密码子由TTC变为TTT,第353编码位点氨基酸未发生改变。病例组和对照组均存在该位点点突变,其中NRDS组共有16例,变异率为30.2%,非NRDS组共有7例,变异率为13.2%,NRDS组显著高于非NRDS组(X2=4.498,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A3外显子10区域上rs13332514 (F353F)位点存在单个碱基点突变C>T,该位点变异可能与新生儿发生NRDS有相关性,等位基因T可能是增加新生儿发生NRDS的易感因素之一。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ATP结合盒转运子A3 基因多态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活性溶胀种子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表面修饰有羧基的彩色且在特定激发下释放荧光的聚苯乙烯微。采用乳液聚合首先制备尺寸均一的苯乙烯纳米小球作为可溶胀活性种子,采用丙烯酰化的染料分子作为共聚单体,从而制备得到有色苯乙烯微。所得到的有色微进一步作为种子,通过溶胀法负载稀土配合物进行荧光标记,并再次通过乳液聚合使其包裹在微内。为了便于生物分子偶联,在聚合过程中引入甲基丙烯酸作为功能化共聚单体,从而使所得微表面被羧基功能化。

  • 标签: 标记 无皂乳液聚合 彩色 荧光 羧基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两种预检诊模式对医院急诊诊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中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我院所接收的86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使用双盲法分组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了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使用常规预检诊模式,观察组使用系统化预检诊模式,对比两组中患者的诊质量情况。结果 对照组分诊环境、诊熟练程度、诊服务态度以及疾病问询技巧评分均低于观察组,组别间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对医院急诊中患者采取系统化预检诊措施能够大大提升医院诊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检诊管理在提高门诊诊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我院于2020年3月开展门诊预检诊管理。选取2019年9月~2020年2月期间的80例门诊数据作为参照组,采取常规诊模式。选取2020年3月~2020年8月期间的80例门诊数据作为实验组,采取预检诊管理。比较两组的诊质量、患者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的预检准确率高于参照组,门诊等待时间低于参照组,差异成立(P

  • 标签: 预检分诊管理 门诊分诊质量 预检准确率 等待时长 患者满意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SOAP诊法应用在成人急性胸痛预约分诊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录的68例成人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4例对照组、34例实验组,依次采取常规预约分诊法、SOAP诊法,对比指标:①诊准确率、②诊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分诊准确率、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制定成人急性胸痛预约分诊方案时,采取SOAP诊法可有效提高分诊准确率、诊满意度,取得理想的诊效果。

  • 标签: 急性胸痛 预约分诊 SOAP分诊法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乐、导乐陪伴分娩在第一产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临产妇80例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第一产程的宫缩期,有导乐陪伴者(助产士)负责指导产妇骑坐在导乐上,弹跳式挤压导乐。也可让产妇跪于地上,双腿尽量分开,抬高臀部,面部贴于导乐上或双手爬于导乐上,有利于充分把骨盆打开,有利于胎头下降和胎方位的矫正,从而加速了产程的进展。对照组在第一产程中采用平卧位或左右交替侧卧位,常规指导分娩。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疼痛缓解效果好、第一产程时间短、产后出血少、纠正胎方位不正效果好,新生儿窒息率低、剖宫产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导乐、导乐陪伴分娩应用于第一产程能缓解疼痛、缩短第一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减少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保证母婴安全。

  • 标签: 导乐 分娩 第一产程 产后出血 新生儿窒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75-0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讨论中医辩证型论治臌胀。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型辩证论治。臌胀初起多实,以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等治法,但忌攻伐太过,注意以避免损伤正气。并兼顾脏腑之虚灵活调之。晚期多虚,宜选用温补脾胃或滋养肝肾等治法补其本,并益当兼顾气、水、瘀的标实之邪。根据证情亦有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及朝攻暮补者。

  • 标签: 中医辩证 分型 论治 臌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腹症患者诊以及急诊护理方式和效果。方法:抽选100例急腹症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观察对象,时间段为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将100例急腹症患者分成例数各为50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实施护理,研究组患者在该基础上采取诊及急诊护理,对比两组分诊准确性、分级准确性、护理满意度、诊评估时间、候诊时间、确诊时间以及护理后进食时间、通气时间、通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结果: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组分诊准确性、分级准确性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更高,诊评估时间、候诊时间以及确诊时间均明显更短,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急腹症患者施予诊及急诊护理,不仅能够提高分诊准确性,同时还可缩短诊治时间,为患者抢救获取更多的时间,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临床应用价值高,推荐在临床中使用。

  • 标签: 分诊 急诊护理 准确性 急腹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简单临床评分结合诊标准在急诊重症患者预检诊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 院急诊科于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 334 例 患儿,采取 随机数字表 法将其 分为对照 组( 167 例,实施常规急诊诊 ) 和观察 组( 167 例,实施 简单临床评分结合 急诊 诊) , 比较两组的 预检诊时间、患儿危险程度分级评估正确率、病情未预见率 。结果: 在此次 研究中, 观察组的 诊时间、病情未预见率 明显低于对照 组, 患儿危险程度分级评估正确率 明显高于对照 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在急诊重症患者的预检诊中, 实施 简单临床评分结合 急诊 诊 可缩短诊时间,正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病情预见率较好, 该 诊 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 标签: 简单临床评分 分诊标准 急诊重症患者 预检分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门诊诊护理在持续改进中对门诊诊护理质量的评价以及指标体系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门诊患者(共92例),作为参考对象。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参照组46例,试验组46例,参照组实施常规诊模式,试验组实施持续改进诊模式,对比两组门诊患者预检诊耗时、预检诊结果以及预检诊满意程度评分。结果 对门诊患者采用持续改进诊模式可以降低分诊耗时,提高了预检诊结果,也促进了门诊患者满意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门诊预检分诊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评价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提高急诊预检诊护理质量,采取持续性护理质量改进,对于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取随机分组排序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持续性护理)各4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以及临床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急诊预检诊失误率、就诊总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急诊预检诊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持续性护理质量改进方式,能够使急诊预检诊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急诊 预检分诊 护理质量 持续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