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类西药运用到临床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期能给临床用药提供有效根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因使用抗菌西药出现不良反应而入本院的患者96例。通过研究所选病例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研究中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西药总共有七类,以头孢菌素类西药诱发的不良反应居多,占35.42%;患者不良反应病症多出现于皮肤及附件部位,占37.50%;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主要是静脉用药,占93.75%,不良反应多数发生于输液时间内,占36.46%。结论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加强临床监测,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224例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其中观察组为联合用药指导实施后,应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对照组为联合用药指导实施前,使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49%,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物,需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的分析,以做好联合用药方面的指导,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于预防盐酸左氧氟沙星在输液中发生不良反应在输液前如何正确健康宣教,使患者尽可能了解并掌握药物知识,密切护患关系,增强了临床治疗有增效用。

  • 标签: 盐酸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目的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与临床合理用药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经西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对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合理用药对策进行探讨。结果瘙痒、皮疹;意识不清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心慌;呼吸困难;发热抽搐是西药用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症状,分别占总比的34.00%、28.00%、17.00%、8.00%、7.00%、6.00%。结论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西药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多,且危害性较大,故在西药用药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合理有效的用药对策进行用药干预,以减少西药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增加临床西药用药的安全性,减少相关的医疗纠纷,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 标签: 西药用药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方法选用我院2012年9月-2015年2月接收的心血管介入患者作为对象实验,根据临床资料分成两组,即A组,未麻醉直接拔鞘;B组,先麻醉后拔鞘,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接收的1700例患者中,出现拔管综合征的患者共200例,其中,130例患者为拔管时心率减慢,其余70例心率加快。B组患者总拔鞘综合征发生率和A组相比较低,两者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易出现拔管综合征,以心率快型、心率慢型为主,根据其综合征类型行不同措施处理,以纠正心衰和血液容量,提高预后效果。

  • 标签: 心血管 介入治疗 拔管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病例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免疫以及泌尿系统反应等;涉及药物包括有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莫西沙星、依诺沙星等。结果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应促进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提高用药安全,保证临床疗效。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3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全部观察对象的血清C反应蛋白临床检查结果。结果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不同时点患者WBC和CRP水平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是一种较为准确可靠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诊断依据,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清C 反应蛋白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088-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手术切除治疗的甲状腺腺瘤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护理干预,比较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及者SBP、DBP、HR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当天早晨两组SAS及SD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手术中,研究组SBP、DBP及HR与入院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BP、DBP及HR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h疼痛VA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h、24h及48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甲状腺腺瘤患者手术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消除负性情绪,提高了适应能力,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应激反应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晚期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经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严重肠道反应发生情况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严重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总安眠率分别为76.6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晚期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大大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 胃肠道反应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和置换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本市某医院以往在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和置换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枸橼酸盐中毒、心血管反应、反跳现象、出凝血异常及过敏反应等。结论熟练掌握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术 血浆置换术 不良反应 分析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细菌培养与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在细菌性痢疾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0例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法(设为观察组)和细菌培养法(设为对照组)检测细菌性痢疾。比较两组细菌性痢疾的检出率,观察不同状况患者的PCR循坏数。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细菌性痢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的细菌性痢疾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岁、存在便血、培养阳性患者的PCR循坏数最低,而年龄≥5岁、无便血、培养阴性患者的PCR循坏数最高。结论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法在细菌性痢疾的检验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细菌性痢疾 细菌培养 聚合酶链反应法 临床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西他赛与紫杉醇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一定借鉴。方法2006年2月—2015年7月本省根据“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多西他赛与紫杉醇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有效收集。结果总计收集30份多西他赛与紫杉醇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涉及患者30例,不良反应31例次。30例患者中有男性10例,占33.33%,女性20例,占66.67%;年龄3—75岁,平均(48.3±2.4)岁。多西他赛引发严重不良反应15例次;紫杉醇引发严重不良反应16例次,占38.70%,随后依次为过敏样反应19.35%,白细胞减少16.13%,骨髓抑制12.90%。采用针对性治疗后都存在明显的好转或痊愈。结论紫衫醇与多西他赛相比,其过敏性休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使用过程中必须强化用药指导以及有效的监测。

  • 标签: 多西他赛 紫杉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阿莫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来我院使用阿莫西林治疗的患者30例为单用组,同期选择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的患者30例为联合组,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单独不良反应发生事件上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共同治疗不良反应症状较轻,其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皮肤及附件、胃肠道等方面,临床医生在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 标签: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探究。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3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给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观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在第2代与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头孢呋辛钠在临床使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其他抗生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对比,实验组发生各类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17%,对照组发生各类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0.058%。结论头孢呋辛钠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且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比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

  • 标签: 头孢菌素 抗生素 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017-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坠积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等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共86例,包括确诊长期卧床的本次肺炎加重的患者46例(A组),长期卧床的本次未出现感染者表现的患者40例(B组),分别测定并两组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比较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血清PCT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仪器是罗氏COBAS-e601),血清CRP采用贝克曼IMMAGE800测定。结果测得坠积性肺炎患者的血清PCT(0.550_+0.103ng/ml)和CRP(79.69_+22.36mg/L)平均水平比此次未感染者水平(0.106+_0.013ng/ml和6.15_+1.07mg/L)明显升高;PCT的特异性为93.4%,显著高于CRP的特异性(73.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测定长期卧床的肺炎患者的血清PCT和CRP对长期卧床病人肺内感染的诊断及评估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是PCT水平在早期诊断坠积性肺炎及指导诊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坠积性肺炎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菌培养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在细菌性痢疾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腹泻的患者70例,70例患者分别采用细菌培养与聚合酶链反应检查,观察两种方法的检查效果。结果聚合酶链反应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合酶链反应平均循环数在培养阴性、非脓血便、年龄大于5岁方面检出率最高,而聚合酶链反应平均循环数在培养阳性、脓血便、年龄小于5岁方面最低。结论在细菌性痢疾检验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准确性更高,临床医生对于腹泻患者细菌性痢疾检验可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从而提高准确性。

  • 标签: 细菌培养 聚合酶链反应 细菌性痢疾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循环脱氧核酸(cfDNA)与C反应蛋白水平(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手足口病的患儿35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3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血清循环脱氧核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临床医生可以将血清循环脱氧核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作为判断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和预后指标。

  • 标签: 手足口病 血清循环脱氧核酸 C反应蛋白水平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