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间质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1年1月-2011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因溃疡穿孔而就医的22例胃肠间质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效果显示,22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1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吞咽困难症状评估,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满分50分,患者手术治疗前吞咽困难症状评估分为37.85-4.5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为27.75-2.4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评估分,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有优越性。结论临床采用手术方式切除胃肠间质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病情持续发展,迅速缓解患者临床出血的状况。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77-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间质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1月-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因溃疡穿孔而就医的胃肠间质患者2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临床经过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后全部行手术治疗。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19-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G2S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临床病理研究资料。方法对发生于2013年3月的4例G2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结合文献讨论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均为成人,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36-44岁,临床首发症状同为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梗阻,临床诊断,胃肠道肿块,性质待查,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病变位于粘膜下及息肉样突向肠腔,肿瘤组织主要由长梭形细胞和上皮样圆形成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清,核杆状或呈梭形,排列呈束状,编织样或漩涡状,其中一例为混合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CD117阳性,CD34阳性,KI-67均有表达,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K阳性,VIMENTIN阳性,Desmin阳性表达1例,SMA阳性表达1例,其阳性程度从+~~~++不等,结论胃肠间质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几乎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这说明GIST的治疗和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PCNA.CD117.CD34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治疗 预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86-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GIST)的诊断,免疫组化特点,良恶性的判断和治疗。方法本组38例中胃镜检查18例发现病灶13例,仅3例确诊,通过钡餐CT检查10例确诊8例,CD117阳性率86.84%(33/38),CD34阳性率94.73%(36/38),本组均行肿瘤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或得随访的良性12例全部存活,21例恶性交界性间质,患者2例复发,3例口服格林卫两年,5例口服半年,4例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对恶性及潜在的GIST的病人需行伊马替尼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的诊治及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胃肠间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胃肠间质患者的诊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92例胃肠间质患者的病症主要发生部位为胃部及小肠,表现为腹部胀痛、肠道出血以及腹部肿块等症状。对92例患者进行病理学诊断发现,良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21例、20例。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D34阳性患者79例(85.87%),CD117阳性患者83例(90.22%)。结论 胃肠间质的临床症状表现并无特异性,并且依靠手术前的确诊率较低,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将CD34、CD117作为诊断指标,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手术对胃肠间质患者予以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诊治 临床病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胃肠间质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胃肠间质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其生物学行为。结果89例患者中,极低度风险者24例,低度风险者12例,中度风险者39例,高度风险者14例。胃肠间质主要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共同组成,其中梭形细胞47例,上皮样细胞16例,混合型26例;按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分类:平滑肌分化23例,神经分化16例,双向分化28例,未分化22例。89例患者中,CD117、CD34、S-100、Desmin、SM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26%、69.66%、42.70%、46.07%、43.82%。结论胃肠间质早期诊断率较低,具有独特的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组织形态学,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临床可依靠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及肿瘤密集程度等进一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病理学诊断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间质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胃肠间质患者46例作为样本,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的诊断方法以病理诊断为主,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对比情况,对老年胃肠间质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检出率91.30%、误诊率4.35%、漏诊率4.35%。对照组检出率100%、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0。两组数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老年胃肠间质患者CT影像学表现的观察发现,所有患者肿瘤均为类圆形,呈分叶状,不规则,平均直径(8.58±6.48)cm,95.24%的患者肿瘤边界清晰,平扫均可见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95.24%的患者可见强化。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间质,可有效明确肿瘤的形态、直径、边界、密度等情况,检出率高,误诊及漏诊率低,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老年胃肠道间质瘤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MRI对胃肠间质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的60例疑似胃肠间质的患者,运用多层螺旋CT联合MRI实施检查,将病例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单独检查和联合诊断的效能情况。结果:经病理诊断结果可见,60例患者中阳性50例,阴性10例,同单独诊断方法对比,多层螺旋CT联合MR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更高,误诊漏诊率更低(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MRI的运用对胃肠间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的准确性更高,能够大大降低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可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

  • 标签: 多层螺旋CT MRI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运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间质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样本均为我院收治的胃肠间质患者,选择时间为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有患者45例,分别实施常规扫描和多层螺旋CT扫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准确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的精确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老年 胃肠道 间质瘤 多层螺旋CT 准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高危胃肠间质(GIST)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在我院2013.8-2015.8期间收治的高危GIST患者中选出74例进行试验分析,采取奇偶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持续治疗不足3年,而观察组持续治疗3年以上,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胃肠间质(GIST)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持续治疗3年以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应用。

  • 标签: 安全性 中晚期 甲磺酸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间质内镜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清中汤加减疗法的效果。方法:胃肠间质患者取样66例,收治时间2019年12月至2022年05分别给予单纯内镜下手术治疗(32例,单纯组)和内镜手术+清中汤加减疗法(34例,联合组),比较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积分,据此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组食后腹胀积分(1.64±0.57),食欲减退积分(1.71±0.42),胃脘疼痛积分(1.55±0.40),胃脘痞满积分(1.23±0.30),烧心积分(0.98±0.23),中医证候积分比单纯组低,总有效率100%,比单纯组84.38%高,P<0.05。结论:胃肠间质治疗中联合应用内镜手术和清中汤加减疗法可提升治疗有效性,有效缓解患者症状。

  • 标签: 症状观察 胃肠道间质瘤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从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角度比较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给胃肠间质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肠间质患者,根据采取术法的差异分入采用开腹手术的对照组与采用腹腔镜手术的研究组,各40例。比较两组的术后出血量与术后下床时间、恢复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其术后下床时间、恢复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间质患者应选择采取腹腔镜手术,不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也更快更好。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胃肠间质瘤 术中出血量 术后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间质患者接受免疫组化标记检查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胃肠间质患者内选择80例研究,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联合病理样本,分析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诊断价值。结果:结果显示,80例患者胃肠间质主要位于胃部,此外还包括肠系膜、食管、直肠、大肠以及小肠。胃肠间质的排列方式、细胞形态种类较多,包括混合型、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80例胃肠间质行有效免疫组化标记,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92%、20.00%、35.38%、96.92%、98.46%、89.23%,其中前三者的阳性表达较低,后三者的阳性表达较高。结论:对胃肠间质患者实施免疫组化标记物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 标签: 免疫组化标记物 胃肠道 间质瘤 病理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消化内镜治疗胃间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胃间质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手术,给予观察组消化内镜胃契形切除术,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正常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消化内镜对胃间质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恢复时间,手术中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 胃间质瘤 临床指标 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