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1993年12月-2009年3月收治304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救治经过、方法及结果。结果:304例中287例治愈出院,17例死亡,治愈率94.4%。结论:规范的早期急救,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正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严重多发 救治
  • 简介:目的:研究在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与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不同浓度胰岛素的条件培养液的作用下,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V304)分泌一氧化氮(NO)的相应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究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及致病机制。方法本研究用体外培养的HUECV304细胞作为试验对象,研究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对HUECV304细胞NO分泌的影响。试验共分为4组,即含100nmol/L胰岛素条件培养液与1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轮换培养的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含1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正常浓度胰岛素组,含100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不含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阴性对照组,各组每间隔8小时均更换新鲜条件培养液1次,总共作用72小时。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O的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结果含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条件培养液作用内皮细胞72小时后,正常浓度组、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与持续性胰岛素组细胞分泌NO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2.21倍(P<0.05),7.13倍(P<0.001)和4.50倍(P<0.001);其中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分泌NO增加尤为明显,明显高于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分泌NO(P<0.05)。结论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相对于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能增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的分泌。提示血管内皮细胞NO的过度合成可能是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损伤血管内皮的功能、促进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及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V304)
  • 简介:<正>病历摘要:患者女,30岁,农民。1月前因“胃炎”“泌感”于当地卫生院给予“胃得乐、磺胺药”口服,5天后右小腿出现片状暗紫色瘀斑伴疼痛,无瘙痒,当地医院诊断为“坏疽性丹毒”,静滴“先锋霉素V及灭滴灵”5天,右小腿紫色瘀斑渐扩大,肿胀,疼痛加重并出现水疱,于94年4月10日以“紫癜型药疹”收皮肤科住院治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体检:一般情况可,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皮肤科情况:右小腿肿胀,见片状暗紫色瘀斑上散在水疱,左小腿见小片状紫红色瘀斑。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入院后给予糖皮质激素、钙剂、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及对症治疗半月,双小腿瘀斑未消退且出现大疱,皮损向四周浸润而出现

  • 标签: 肉芽肿 糖皮质激素 药物治疗 蕈样 先锋霉素V 暗紫色
  • 简介:介绍通过改变气腹机外部输送压力,改变机内减压阀结构,改变内部程序来实现气源低压供气的目的。

  • 标签: 气腹机 压力 减压阀
  • 简介:L-赖氨酸就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我们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份,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先分解成氨基酸,然后人体又利用这些氨基酸再合成新的人体蛋白质,

  • 标签: 必需氨基酸 L-赖氨酸 人体蛋白质 营养物质 人体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CD40L和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取ACS患者32例(心肌梗死14例、不稳定心绞痛1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例,同时选取1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测定血小板表面CD40L及血清sCD40L水平。随访ACS患者1月,测定其血清sCD40L水平。结果FCM测定结果显示,AMI组和UA组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UA组CD40L水平显著高于AMI组(P<0.05),S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ELISA测定血清sCD40L结果显示,AMI组和UA组血清sCD40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5)。AMI组sCD40L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SA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CD40L表达增加,血清sCD40L水平升高,因此CD40L可能成为预测斑块稳定状态的一个指标。

  • 标签: CD40L CD40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液中的细菌L型培养结果在临床感染诊疗中的作用价值。方法对503例患者尿标本选用普通培养和细菌L型培养方法进行检测,并对阳性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503例患者尿标本共检出细菌320株,其中普通型阳性菌95例,L型阳性115例,普通型与L型混合感染110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所得,所有细菌L型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结论临床在感染性疾病中与细菌L型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尿液L型细菌培养可提高感染细菌检测阳性率,为临床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感染疾病 细菌培养 细菌L型
  • 简介:摘要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抗肿瘤的免疫反应。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应答为主。近年的肿瘤免疫逃逸研究热点以PD-L1为主,PD-L1可下调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使肿瘤细胞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本文主要描述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的作用。

  • 标签: PD-L1 PD-1 肿瘤 免疫逃逸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Excel绘制L-J质控图,并进行结果分析。方法将每天的质控数据录入Excel,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计算质控数据的均值(AVERAGE或),标准差(SD或S)及变异系数(CV)。经设置后插入折线图表。结果应用Excel绘制L-J质控图,简洁美观,能及时发现失控结果并加以分析。结论利用Excel绘制L-J质控图,操作简单,适用性强,效果好,有推广价值。

  • 标签: Excel L-J质控图
  • 简介:目的:监测脑外科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304例脑外科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分析,采用Microsanwor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运用WHONET5.6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04例脑外科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自痰液中共分离病原菌326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8.71%,革兰阳性球菌占30.06%,分离率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检出率为95.56%(86/90);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株检出率为58.33%(56/96);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为50%(6/12);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33.33%(6/20);铜绿假单胞菌广泛耐药株检出率为28.57%(8/28)。耐药菌患者发生前均有单药或两种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史。结论:脑外科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可能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后免疫低下有关。必须加强预防性抗生素管理、耐药性监测,指导合理用药。

  • 标签: 病原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医院获得性肺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癌预警及良恶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装有耦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亲和吸附离心管分离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共183例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采用郑州安图LUMO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分离前AFP和分离后AFP(AFP-L3),计算AFP-L3占AFP总量的百分比AFP-L3(%)。结果①原发性肝癌组AFP-L3均值和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P<0.001);低浓度AFP(AFP<200μg/L)原发性肝癌组AFP-L3也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P<0.01)。②在原发性肝癌组中,不同浓度AFP均值和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型亲和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癌与良性肝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低浓度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异质体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对西门子C型臂Siremobil Compact L的维修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概述了该设备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然后分析了常见的故障类型及原因。通过三个具体的维修案例,详细阐述了故障诊断、维修方案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的过程。最后,总结了维修经验,提出了预防性维护、维修技巧和培训等方面的建议,为类似设备的维修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标签: 西门子C型臂 Siremobil Compact L 维修案例
  • 简介:摘要目的先天性唇裂的修复,由于受唇裂本身所形成的组织发育异常、Ⅰ期手术方法、技巧及术后组织结构不均衡发育、瘢痕挛缩等因素影响,唇裂修复术后遗留畸形约占84%,而先天性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程度更严重。大部分都需要行多次整复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方法术者详细介绍了双反L瓣法修复双侧唇裂术后过短畸形的手术方法,并论述了该术式的优点及操作注意事项。结论认为此法为修复前唇过短畸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双反L瓣 前唇过短 畸形
  • 简介:本文报道对腹泻儿童体内分离的56株L-型菌落的特征、涂片染色多形性及返祖过程中出现的“颗粒性外套”和“慧星尾样”菌落的观察并对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腹泻 L型菌 菌落 返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待产孕妇进行а-L-岩藻糖苷酶检验,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速率法,测定待产孕妇血清а-L-岩藻糖苷酶。结果待产孕妇血清а-L-岩藻糖苷酶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意义,为妊娠特殊生理反应,不同于肝脏疾病升高。可以作为待产孕妇胎儿胎盘成熟的监测指标。

  • 标签: 待产孕妇 а-L-岩藻糖苷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报道用“L-型过滤返祖法”从89例急性腹泻儿童中的17例(19.1%)中分离出L-型菌56株,其中已鉴定出致病菌株26株(26/56),以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为主;此法阳性分离率高于常规法;其检出率与病程有关;L-型菌返祖时间多为3-7代;132例健康组儿童体内分离出L-菌27株,对其返祖鉴定未发现致病菌种;发现稳定型致病菌L-型能残留在临床治愈的儿童体内并对其存在的机理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它将有益于对儿童腹泻病原菌的认识和流行病学监测。

  • 标签: 儿童 腹泻 病原菌 L-型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