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PCT检测,正确对待检测结果,合理应用到临床。方法通过德国罗氏e41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定标、质控、检测值进行控制。结果本实验定标,是两点定标,低标定标值在1912到2356之间;高标定标值在56161到57268之间,低高标能够在这两点之间,定标结果基本可靠。

  • 标签: PCT 检测值 质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方法利用实验室强制参加的各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靶值或公议值对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简易的比对校准。结果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得到提升。结论在较难获得检测系统确认的配套校准品时,运用室间质评结果对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的简易校准,也是提升检测系统准确度的方法之一。

  • 标签: 校准 室间质量评价 血细胞分析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微量加样器是检验人员在加样时常用的设备,本篇文章拟对微量加样器的原理、使用、维护和校准等做一系统的介绍。

  • 标签: 微量加样器 使用 维护 校准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γ-计数仪检测一定体积125I标记物的放射性活度,判断微量移液器是否合格。方法用已校准的微量移液器及待测移液器分别吸取相同容量的125I标记物,通过检测两者的放射性活度,继而进行比较、计算其准确度,重复性和变异系数。结论应用γ-计数仪,通过检测125I标记物来对微量加样器进行校准,简单可行。

  • 标签: &gamma -计数仪 125I 微量移液器 校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本室三台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比对分析,以评价不同仪器及模式之间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择SX-1000i五分类血球仪为参比仪器使用配套校准品对其进行校准,再以定值新鲜全血代替校准品对其它两台血球仪进行校准。比对各台仪器按常规自动及手动模式测定40份样本,结果取平均值,进行偏差分析。结果日本光电MEK-6388K三分类血球仪(C仪器)的HGB结果平均差异百分率超出允许范围,其他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讨论本室通过配套校准品定期校准及参加室间质评及时发现参比仪器的系统误差,通过定值新鲜全血校准比对仪器,及时纠正比对仪器的系统误差,保证检验结果可比性及准确性,此方法简便易行又经济实用。

  • 标签: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 校准 比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化学实验室常规测定项目的校准周期,提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将13个生化常规检测项目更换新的试剂、校准后,在距校准完成后0、2、4、6、8、10、12、14、24小时的时刻测定三个水平定值质控血清,以后每24小时测一次,连续测定14天,以定值质控控血清测定结果与第一次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1/6CLIA’88允许误差作为评定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镁(甲基麝香草酚蓝法)校准周期为10小时,肌酐(苦味酸法)校准周期为12小时,总蛋白(双缩脲法)校准周期为5天,其它项目的校准周期均超过14天。结论科学合理地确定检验项目的校准周期既能保正临床化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又能节省试剂和时间、提高效率。

  • 标签: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校准周期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微量加样器定期校准把关,保证血液免疫测定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购进的微量加样器及使用过程中的微量加样器共24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646-90(定量,可调移液器)进行校准。结果标准微量加样器共12支,其中有1支(编号11)不符合的标准,其它均符合标准。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对微量加样器校准是有适用性的,能有效的控制不合格微量加样器的使用,并可以保证血液免疫测定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定期校准可保证微量加样器的对酶免疫测定结果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微量 加样器 校准 方法 适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理论K值和酶校准品K值所测酶活性结果差异,使血清酶活性测定结果更加准确。方法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分别用理论K值和酶校准品的K值测定同一质控物的6种酶活性,进行偏差比较和可接受性判断。结果除AST外,其它5种酶的校准K值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都明显小于理论K值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理论K值测定结果,AST小于1/2CLIA’88(%)允许误差,可接受,γ-GGT、ALP、AST、ALT、CK和LDH大于1/2CLIA’88(%)允许误差,不可接受,校准K值测定结果,γ-GGT和LDH结果相对偏差大于1/2CLIA’88(%)允许误差,不可接受,ALP、ALT、AST和CK相对偏差均小于1/2CLIA’88(%)允许误差,可接受。结论建议临床实验室使用适合生化检测系统的酶校准品K值测定血清酶活性。

  • 标签: 酶活性 理论K值 校准品K值 酶活性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2007年,我院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具有明显效果。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是有效的、效果优于内科常规治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卒中单元 基层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单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体会。方法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契机,通过优化护理质量管理机制,实行护士管床、管病人的“大包干”,落实床边工作制等措施,强化护理质量建设。结果在脑卒中单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患者的满意度达98%,较2010年同期提升3%,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较2010年同期下降50%,保证了护理安全,增进了护患关系,从而提升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 标签: 脑卒中单元 优质护理服务 护患关系
  • 简介:【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卒中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涉及到神经、血管多个病理环节的复杂参与,传统药物的研究只针对神经或血管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对神经 -血管单元的研究,使得脑缺血的保护治疗从单一靶点的保护转变为对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的多靶点治疗。

  • 标签: 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血管单元
  • 简介: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卒中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涉及到神经、血管多个病理环节的复杂参与,传统药物的研究只针对神经或血管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进行。对神经-血管单元的研究,使得脑缺血的保护治疗从单一靶点的保护转变为对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的多靶点治疗。

  • 标签: 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血管单元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干梗死引入卒中单元管理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2例脑干梗死病人行卒中单元管理,积极实施气管切开术、亚低温疗法、脱水剂并兼顾肾脏保护、脑保护剂的早期应用、较早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多学科协作及完善的护理与康复训练。结果42例病人中,37例好转出院,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脑干梗死引入卒中单元管理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脑干梗死 卒中单元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卒中单元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医卒中单元治疗组50例和普通病房对照组4O例,观察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血脂、纤维蛋白元、D一二聚体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0例(20%),显效20例(40%),好转12例(24%),总有效率84%;对照组临床痊愈4例(10%),显效8例(2O.O%),好转10例(25%),总有效率5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纤维蛋白元、D一二聚体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卒中单元治疗中风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中医卒中单元 中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非卒中单元组进行管理治疗,观察两组的住院病死率、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和神经功能评价(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index,BI)、社会功能评价(Oxfordhandicapscale,OHS)。结果卒中单元组和非卒中单元组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5.00%,8.75%,总有效率分别为88.61%、79.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7.50±7.35)d和(16.89±7.20)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入院HIHSS、BI及OHS平均差值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卒中单元组优于非卒中单元组。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明显优于普通住院治疗模式。

  • 标签: 脑梗死 卒中单元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流程优化在神经外科护理单元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将本院神经外科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29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论流程优化在神经护理外科单元中的运用得到了很好的疗效,对医护人员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流程化 神经外科 护理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