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三种不同基的麻黄的主要分布地进行了简要介绍,特别是对各种麻黄的性状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可作为实际工作中对麻黄基鉴别的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儿科临床进行过敏源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收治患儿群体20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所有患儿均接受过敏检测并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患儿的检测结果、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过敏源检测后确认患儿风险相对较高的过敏原因素,在结合患儿的实际临床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结论 对收治患儿进行过敏源检测作用在于确认可能引发风险事件的过敏隐患,使得治疗方案的制定更具针对性,保障在整体治疗期间的质量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过敏原检测 儿科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 PCT)检验在呼吸系统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 2016年 9月 -2018年 8月间入本院治疗的 39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为 A组研究主体,以同期入院体检的 39例健康人员为 B组研究主体。均对其行 PCT检验,对比 A组组间与两组间的相关指标差异。结果: A组治疗后的 PCT水平低于治疗前,但治疗后水平仍高于 B组,对比有差异( P< 0.05)。 A组治疗后的 CRP( C反应蛋白)与 WBC(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治疗前,但仍高于 B组,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为呼吸系统感染患者行 PCT检验可评估其治疗效果与预后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检验 呼吸系统感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检测的意义,探讨有可能会导致慢性荨麻疹的致病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纳入的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血常规、IgE(免疫球蛋白E)以及血清过敏进行变应原定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分析有可能会引起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结果: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过敏原阳性35例,占比35.00%;49例患者IgE>100IU/ml,占比49.00%。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阳性检出率偏低,提示病因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发病因素,需临床医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为查找诱因或病因提供指导。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IgE 过敏原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与 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慢阻肺病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收治的 90例慢阻肺病人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其中急性加重期 47例,稳定期 43例,随机分两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加强治疗,对比两组降钙素与 C反应蛋白水平及治疗效果。 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期PCT、 CRP高于稳定期,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抗菌治疗时间和二重感染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 95.56%高于对照组 77.78%,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结论:降钙素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慢阻肺病人中的应用价值高,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和抗菌治疗时间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联合检测 慢阻肺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C-反应蛋白在儿童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感染的儿童77例研究,根据不同感染类型分为两组。并将77例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分析血清降钙素、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儿CRP水平、PCT浓度较高且阳性率高,P<0.05。结论:CRP、PCT联合检测方式可以鉴别患儿感染类型,为后期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进一步整合医学时代中医药治疗发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的优势和实际功效。方法 甄选于我院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接受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进一步观察疗效,得出中医药在治疗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真实疗效。与此同时,也要结合西医治疗效果,进一步总结出中医药在治疗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优势。结果 120例患者中的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的患者有105例,治疗好转的患者有10例,治疗无效的患者有5例,治疗得到病情改善的患者总共有1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P

  • 标签: 医学时代 中医药治疗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优势 实践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及凝血功能与纤维蛋白的影响。 方法: 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来我院就诊的 80 名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病人的入院顺序,分为单双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病人均以扩血管剂作为基础用药,对照组使用维生素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巴曲酶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 7 天。对比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纤维蛋白的改变状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耳聋情况均得到缓解,其中实验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凝血功能有显著变化,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无太大变化。对于纤维蛋白的改变,实验组的改善结果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使用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并且有效的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在临床的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巴曲酶 突发性耳聋 疗效 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