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其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应用实验组抗病毒药物重组干扰素QZb栓及对照组药物爱宝疗栓剂对65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探讨治疗前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影响宫颈HVP感染的因素及药物治疗疗效等相关问题。结果65例患者治疗前HVP感染率为46.15%,实验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19%。治疗后HVP转阴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糜烂的抗病毒治疗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早期抗病毒治疗合并HVP感染的宫颈糜烂,可能在预防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发生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防止其向宫颈癌的进展。

  • 标签: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 抗病毒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腺病毒肺炎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用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的52例小儿腺病毒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优良率分别为96.15%和80.77%,干预后,两组家长焦虑、抑郁评分明显好于干预前,观察组好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小儿腺病毒肺炎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患儿各项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缓解了家长焦虑、抑郁等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腺病毒肺炎 临床护理 护理分析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较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其中,大部分人属于HBV携带者,终生未发病,但部分患者因合并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等而需运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使其免疫功能状态改变,可能导致HBV再激活,从而引起肝功能受损,甚至发生暴发性肝衰竭或者死亡。

  • 标签: 免疫抑制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预防抗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泻儿童中病毒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腹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取86份粪便标本。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以及肠道腺病毒等应用胶体金法进行检验,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以及肠道腺病毒感染腹泻儿童的临床资料有无差异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三种病毒的感染率,各年龄段病毒病原体分布情况等。结果三种病毒感染腹泻儿童在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病毒病原体、患儿年龄段分布等方面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腹泻儿童中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的病毒类型,肠道腺病毒居次席,且病毒感染类型和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无显著联系,与患儿年龄段、病毒病原体分布存在一定关系。

  • 标签: 腹泻 儿童 病毒检验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救治的患者200例进行比较研究,均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常规治疗和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为期两个疗程即一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统计数据显示,加治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患者的各项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型病毒性肝炎 前列地尔注射液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抗病毒治疗在丙型肝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1月区间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5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告知患者与家属实际情况并取得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分组,每组25名患者。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称为对照组;另外一组采用抗病毒治疗,称为实验组。研究丙型肝病受丙型肝病患者年龄和患者肝脏的纤维化程度、丙型肝病病毒基因、使用治疗性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本体病毒载量、联合治疗和疗程的影响,临床实践中仍需根据患者的情况作个性化治疗,临床尚需对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注意。结果在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对照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者肝脏功能与表面抗原的检测指标明显低于采用抗病毒治疗实验组。重新复核两组患者之间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治疗比常规治疗更能促进慢性肝炎患者病情的恢复,在慢性乙肝临床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慢性 丙肝 抗病毒 治疗 新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根据CT检查、脑髓液检查和脑电图检查三种检查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A组、对照组B组和观察组,各10例。结果CT检查的异常率为60%,脑髓液检查的异常率为70%,脑电图检查的异常率为100%。病毒性脑炎在脑电图的检查中异常率明显高于CT检查和脑髓液检查的异常率(P<0.05)。脑电图检查的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CT检查的阳性率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查的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脑髓液检查的阳性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检查病毒性脑炎明显比CT检查和脑髓液检查效果更好,体现了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检查诊断中更具有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 标签: 探究 脑电图 病毒性脑炎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干扰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进行治疗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均匀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对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AST、ALT等肝功能指标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干扰素可有效降低其血清病毒水平,提高肝功能,有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方法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收的9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名患儿,对治疗效果进行记录与分析比对,探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际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照治疗,在基本病情接近的基础上,两组患者的心肌酶谱均得到了改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88%,研究组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之间的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该利用与推广心肌酶谱指标,以便于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诊疗判断,当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无特效药。

  • 标签: 小儿 病毒性心肌炎 诊治
  • 简介:诺如病毒(NoVs)是引起人感染性胃肠炎和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通常会造成群体性的暴发疫情,给患者造成心理恐慌,同时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然而,NoVs尚不能在体外培养、基因型众多且容易变异,导致NoVs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缓慢。随着病毒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深入,NoVs基因组结构、复制特征、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已取得新的突破。本研究在介绍NoVs基因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将近些年有关NoVs发病机制、体内外模型、感染的诊断以及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和展望。

  • 标签: 诺如病毒 衣壳蛋白 发病机制 疫苗
  • 简介:为什么寨卡病毒会引发严重的小头症?中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氨基酸位点上的突变导致寨卡病毒的毒性显著增加,进而引发小头症。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秦成峰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团队等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 标签: 中国科学家 小头 引发 病毒 寨卡 《科学》杂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症病性脑炎的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5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主要对精神症状,意识障碍、高颅压、高热、癫痫持续状态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痊愈10例,遗留后遗症4例,死亡1例。结论护理是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病毒性脑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抗病毒治疗在肝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5月到2015年4月区间收治的慢性肝炎患者4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告知患者与家属实际情况并取得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分组,每组20名患者。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称为对照组;另外一组采用抗病毒治疗,称为实验组。结果在进行一段时间治疗后,对照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患者肝脏功能与表面抗原的检测指标明显低于采用抗病毒治疗实验组。重新复核两组患者之间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治疗比常规治疗更能促进慢性肝炎患者病情的恢复,在慢性乙肝临床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 重要性探讨
  • 简介:目的探索构建针对人类核转运蛋白2(KPNA2)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干扰RNA(shRNA)载体的方法,研究其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沉默效率。方法针对KPNA2基因设计小片段干扰序列。加入AgeⅠ酶和EcoRⅠ酶酶切位点,根据设计好的序列合成单链DNAoligo并退火合成双链DNAoligo。将合成好的双链DNAoligo与GV115载体重组,形成GV115-shRNA慢病毒载体。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鉴定筛选出阳性重组子,经测序后包装慢病毒载体。荧光法测定病毒滴度,重组慢病毒感染骨肉瘤细胞株MG63,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来计算其转染效率。RT-PCR法检测重组慢病毒RNA干扰载体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KPNA2表达的沉默效率。实验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果经PCR分析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KPNA2基因重组慢病毒RNA干扰载体;荧光法测定病毒滴度为4×108TU/m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显示细胞感染效率达到80%以上;RT-PCR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KPNA2mRNA表达分别为0.991±0.087vs.0.216±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PNA2基因重组慢病毒RNA干扰载体构建成功,并有效干扰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KPNA2mRNA的表达。

  • 标签: 核转运蛋白2 慢病毒载体 RNA干扰 重组质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采用实时PCR检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00例我院妇产科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患者,取样后分别给予实时PCR和第二代杂交式捕获法(HCⅡ)检验,同时结合患者的病理资料,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7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69例患者有鳞状上皮病变和慢性宫颈炎。实时荧光PCR检验鳞状上皮病变和慢性宫颈炎的阳性检出率为57.8%,显著优于HCⅡ检验的34.9%,实时荧光PCR检验的HPV阳性检出率为72.1%,明显优于HCⅡ的阳性检出率60.9%(P<0.05);而二者对CIN-HPV各期的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时PCR检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临床诊断价值明显,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PCR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文献收集、资料整理以及现场调查等方法,对我国现有的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相关政策、以及策略进行了解,并对现今医疗机构的设立情况、以及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相关经费制度等进行了解,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包括治疗能力较低,与现行的医保制度存在脱节行为等,本文主要是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政策、以及策略进行分析与思考,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政策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合肥市病毒性肝炎网络报告数据质量,为校正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病例,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评估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报告数据质量,同时抽取部分临床医生调查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报告标准知晓率。结果63家被调查单位均能开展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检测,开展甲肝、丙肝和戊肝IgM抗体检测的单位分别占60.3%、60.9%和65.1%,46.0%的开展丙肝RNA检测。临床医生病毒性肝炎诊断和报告标准知晓率为69.9%。调查病毒性肝炎1319例,报告率96.5%,及时报告率89.1%,重报率4.1%。网络报告病例诊断准确率84.6%,准确报告率56.2%。结论合肥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病毒性肝炎诊断准确率和准确报告率不高,临床医生病毒性肝炎诊断和报告标准知晓率低,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质量。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网络报告 数据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预后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2017年8月1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使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做血清肝功能指标,判定患者的肝部纤维化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相对显著,患者的HBV病毒抑制状况更好,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较高,生存时间更长。(P<0.05).结论核苷类似物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一定效果,综合用药可以缓解患者的耐药症状。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愈后治疗 抗病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DNA(HBV-DNA)的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420名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420名患者的临床血清标本通过ELISA法进行定性检测,根据乙肝两对半定性结果进行分组,最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查。结果95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cAb标本中有89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93.7%,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4.19±1.16)×107/ml;130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b、HBcAb标本有92份HBV-DNA阳性,阳性率达到71.7%,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4.73±2.49)×105/ml;38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cAb标本中有13份HBV-DNA为阳性,阳性率为34.2%,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2.13±1.37)×104/ml;75份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b的标本HBV-DNA阳性23例,阳性率为3.1%,荧光定量PCR拷贝数为(6.07±0.86)×103;82份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阴性的标本HBV-DNA阳性11例,阳性率为1.3%,荧光定量PCR拷贝数(2.77±0.79)×104/ml.结论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在多种模式的乙肝病毒标志阳性血清或阴性血清都可查出,能较真实反映体内HBV感染、复制和病毒载量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早期诊断的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 聚合酶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