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机械性眼外伤患者视力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眼外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0例患者当中,致伤原因以眼球开放性外伤和眼和附属器挫伤最为多见,在眼球开放性外伤当中,又以异物伤最为多见(29.36%)。伤眼109例,并发症以外伤性白内障和玻璃体积血最为常见,发生例数分别为45眼(41.28%)和31眼(28.44%)。在1天内接受医疗处理的患者比例约占半数(48.62%),大部分患者还是能够得到较为及时的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外伤后处理时间是影响患者的视力危险因素。结论机械性眼外伤患者的视力预后总体尚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外伤后处理时间是影响患者的视力危险因素。因此,患者在受伤后尽早到医院进行伤口处理或手术处理。同时,加强健康宣教,让青少年儿童、工地人员等高危人群了解眼外伤的严重性,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 标签: 机械性眼外伤 视力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AECOPD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则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后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AECOPD患者护理工作中,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机械通气 老年AECOPD患者 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某市机械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现状,2012年对某市18家机械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18家企业有职工8592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为5022人,占58.45%,检测作业场所610个点,超标的203个点,不合格率为33.28%。其中有机溶剂不合格率为18.00%,粉尘不合格率为23.46%,噪声不合格率为49.47%。某市机械制造企业职业卫生总体现况较好,但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 标签: 机械制造企业 职业危害因素 现状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机械通气(MV)对急性中毒导致呼吸衰竭(ARF)的救治效果。方法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AR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2例患者在自主呼吸停止后接受MV治疗,研究组40例在患者自主呼吸停止前即给予早期MV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3人死亡,病死率为7.5%,对照组5人死亡,病亡率为41.7%(P<0.05);研究组存活的37例患者中,肺部感染者7人(18.9%),并发低血压者9人(10.8%),对照组存活的7例患者中,肺部感染者4人(57.1%),并发低血压者2人(28.6%),并发心律失常者1人(14.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患者呼吸形态出现异常但自主呼吸尚未停止前,及时给予早期MV治疗,可有效提高ARF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中毒 呼吸衰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静联合镇痛治疗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86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进行常规镇静联合镇痛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镇静过深或过浅表现,及时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调整泵速;观察组采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进行计划性镇静联合镇痛治疗,根据Ramsay评分对镇静药物剂量进行动态调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综合评价患者的的镇静联合镇痛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觉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镇静药物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镇静满意度、人机顺应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小于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大于对照组;但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划性镇静联合镇痛治疗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显著,可减少镇静药物用量,缩短觉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无增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风险,而结合有效护理,有利于协同保证镇痛、镇静效果。

  • 标签: 机械通气 镇静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护理中,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于7月开始启动,按时间顺序1月~6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h的患者为参照组,7月~12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h的患者为干预组,参照组与干预组各46例,参照组未实施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组实施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死亡率、谵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同参照组患者比较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患者死亡率和谵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护理中,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集束化 护理 镇静镇痛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人文关怀护理在RICU机械性通气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100例RICU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均予以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结果对100例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治疗时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均能积极的配合治疗,并且患者的情绪均处于平稳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都比较高,其心理状态都比较良好。结论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治疗,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人文关怀护理 RICU机械性通气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规范活动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缩短效果。方法将在我院ICU行机械通气的108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规范活动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上机时)及干预后(脱机时),生活处理能力、肌力、机械通气时间三项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21±1.13)d和(11.21±2.97)d,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达40分以上者有38人,平均值为49.7,肌力基本在III~IV级,而对照组Barthel指数达40分以上者20人,肌力基本在II~III级,两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规范活动临床效果显著,使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得以缩短,同时生活处理能力、肌力均较单独常规护理所提高。

  • 标签: 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早期规范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在综合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压、心率、pH及PaCO3等指标。结果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相关治疗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上,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应用单纯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OAC-CPR和机械CPR抢救病人的情况进行资料分析,力求对OAC-CPR机制进一步阐明。并寻找提高急救医疗水平的新途径。方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成人猝死患者10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实施机械CPR(美国产“萨勃”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器),单纯腹部按压OAC-CPR,两组在其它抢救措施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比较两组复苏过程血流动力学指标如上肢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末梢血氧饱和度及复苏效果与并发症。结果SCPR(机械式)心脏复苏的成功率大于单纯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OAC-CPR,但是对于肋骨骨折以及胸廓畸形等胸外按压禁忌症患者,单纯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OAC-CPR还是可取的,有一定的效果。结论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行SCPR(机械式)心脏复苏,有肋骨骨折以及胸廓畸形等胸外按压禁忌症患者,行单纯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OAC-CPR,有一定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呼吸重症监护室内进行机械通气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样本均进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样本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干预性护理,对比两组样本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观察组45例样本中,肺部感染样本5例,临床发病率为11.11%;对照组45例样本中,肺部感染样本21例,临床发病率为46.67%。观察组样本经临床护理非常满意19例,一般满意22例,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1.11%;对照组样本经临床护理非常满意16例,经临床护理一般满意18例,护理工作满意率为75.56%。即观察组样本经干预性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样本的护理效果。结论干预性护理可大大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在临床中此类护理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 标签: 呼吸重症监护 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化护理在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静唤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ICU收治的86例机械通气患者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持续镇静唤醒期间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镇静治疗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自动拔管和VAP发生率(7.0%、4.7%)均低于对照组(25.6%、20.9%),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静唤醒期间实施每日唤醒并强化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少VAP等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机械通气 镇静唤醒 强化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老年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及疗效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3例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老年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9~32d,除表现一般肠梗阻的症状体征外,还有其自身特点,20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3例死亡。结论对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应尽量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需慎重,如果症状不缓解应考虑是否手术探查。

  • 标签: 炎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手术 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要点。方法选择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临床表现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的病初恶心和呕吐、脱水、病初发热、腹部肿块、腹泻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机械性肠梗阻患儿(P<0.05);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P<0.05)。在病因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发病原因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100.00%);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肠腔堵塞(40.00%),肠管受压(26.67%),肠壁病变(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结论通过对患儿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机械性肠梗阻 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在常规吸氧、抗感染以及止咳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机械通气以及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生命体征改善情况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后,观察组动脉血气、心率以及呼吸频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纳洛酮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型呼吸衰竭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机械通气 纳洛酮 急性呼吸衰竭 疗效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3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9~32d,除表现一般肠梗阻的症状体征外,还有其自身特点,20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3例死亡。结论对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应尽量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需慎重,如果症状不缓解应考虑是否手术探查。

  • 标签: 炎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手术 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
  • 简介:目的对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ICU病房机械通气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实施密闭式吸痰,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吸痰后血氧饱和度与心率变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4.10,P〈0.01;t=17.98,P〈0.01),且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两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χ^2=5.29,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中,密闭式吸痰的临床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能够使肺部感染率明显降低,具有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机械通气 密闭式吸痰 开放式吸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舒适护理在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40例患者,按抽签方式分为两组,20例/组。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舒适护理。将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ICU监护时间、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舒适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治疗时间,增进患护关系。

  • 标签: ICU重症 机械通气 气管切开 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