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储集层分类方法多数只是从储集层物性特征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进行分类。通过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对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始新统流沙港三段Ⅱ油(L_3Ⅱ油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并对储集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L_3Ⅱ油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成岩相主要识别出泥质杂基充填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强压实致密相3种成岩相;裂缝相则以无裂缝相为主,局部可观察到高角度和网状裂缝相。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叠加对储集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泥质杂基充填相—高角度裂缝相等9种不同岩石物理相。根据不同岩石物理相特征,总结归纳出了Ⅰ类好储集层、Ⅱ类中等储集层和Ⅲ类差储集层共3类储集层,实现了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角度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和评价。

  • 标签: 岩石物理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储集层分类 乌石凹陷东区 流三段Ⅱ油组
  • 简介:依据新地层划分方案及大量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安延9油层(Y9)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认为延9油层主要为河流沉积,是延10油层继承与发展,发育有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3种类型河流。Y9^3油层是辫状河发育油层,Y9^2油层继承Y9^3油层河流基础上发育辫状型曲流河,Y9^1油层则是在前两期逐渐填平补齐之后,准平原条件下发育网状河沉积。华池地区延9油层发育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两种河流沉积模式。

  • 标签: 辫状河 辫状型曲流河 网状河 沉积相 河流演化 延9油层组
  • 简介:徐州地区震旦系下部贾园具有丰富典型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各种冲刷-充填构造、丘状交错层理、碎屑流沉积、粒序层理及卷曲层理等。通过详细野外观测及室内研究。根据风暴沉积标志组合可划分出6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其中,类型I为具粒序层理薄层含粉砂灰岩。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远源风暴浊流末梢;类型Ⅱ以渠模与丘状交错层理组合为特征,出现在风暴浪基面与晴天浪基面之间;类型Ⅲ为风暴流成因碎屑流沉积内碎屑灰岩与底面的冲刷沟槽、丘状交错层理组合,是形成于晴天浪基面附近槽道碎屑流型风暴沉积;类型Ⅳ为具颗粒流沉积特征内碎屑灰岩与冲刷面构造及丘状交错层理组合,丘状纹层段中常见卷曲层理,形成于滩前陆棚斜坡上部;类型V为夹于潟湖相薄层灰岩鲕粒砾屑灰岩。为风暴水流冲越鲕滩,滩后潟湖近滩风暴沉积;类型Ⅵ为潟湖相风暴岩,由冲刷面构造、薄层内碎屑灰岩及丘状交错层理组合,顶部具晴天沉积。各种序列垂向上叠置,构成向上变浅序列。风暴沉积研究对于深化区域古地理及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徐州地区 震旦系 风暴沉积 贾园组 丘状交错层理 风暴流内碎屑灰岩
  • 简介: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是冀东油田主力油田之.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段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段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为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演化.依据东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储层微相,孔隙度为15%~24%,渗透150×10-3~500×10-3μm2,储层物性较好.分流水道游走摆动、沉积物快速堆积、储层较低分选性和强烈非均质性是导致老爷庙油田东段油藏开发效果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东段沉积微相,可以步弄清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古近系 老爷庙油田 沉积相 扇三角洲 河北 沉积构造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蒙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角度解释蒙古尔矿区铀矿化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古尔地区三工河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关键因素之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
  • 简介:山东临朐产出中新统山旺化石群,保存精美、属种分异度高。60多年来,经发掘和研究,目前已从约30余米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化石,共计400余属700多种。本文总结了化石与周围无机界关系、化石埋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古生态学问题——古气候、古温度、古纬度、古地形、山旺湖水文性质、湖水季节性变化与硅藻页岩纹层、动植物群营养结构以及山旺盆地沉积历史。

  • 标签: 生物群 湖相沉积 古生态 山旺 中新统 山东
  • 简介: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下部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该粉砂岩岩墙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认为是最古老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层内呈弯弯曲曲粉砂岩岩墙以及明显流体化作用特点,所以又被解释为地震振荡作用形成液化砂岩脉。显微镜下,这种岩墙具有明显富残余有机质构成边界,以及由粉砂颗粒相对聚集所显示出明显流体化作用特征;再加上与这种粉砂岩岩墙共生沉积构造主要是皱饰构造,局部还发育变余波痕,由此表明沉积面上曾经发育过微生物席。因此,这种粉砂岩岩墙应该解释为沉积面曾经被微生物席封闭情况下,相对富含有机质细粒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脱气作用和脱水作用产物,最终可以归为由微生物形成沉积构造种类型。

  • 标签: 天津蓟县 古元古界 串岭沟组 粉砂岩岩墙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 简介:宁夏固原寺口子砂岩是中国古近纪内陆古环境研究重要载体。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对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古近系寺口子砂岩由3个成因段构成:段Ⅰ为河流相沉积;段Ⅱ,即砂岩主体,为典型风成砂岩,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地;段Ⅲ,初步推断其为湖相沉积。结合中国古近纪气候背景、研究区域地形条件及古风向,推断寺口子砂岩主体风成沉积为行星风系控制下沙漠沉积。

  • 标签: 固原 寺口子组 风成砂岩 古近纪 沙漠沉积
  • 简介:冀中坳陷深县凹陷在古近系沙河街段沉积时期处于填平补齐阶段,地层厚度变化大,200~1200m之间,沉积相研究及其分布规律长期制约着勘探工作。为此,系统岩心观察与精细描述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粒度分析资料对盆地水动力环境和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探讨,共识别出3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采用岩性、电性、地震相结合研究方法,再现了沙段4个沉积亚段沉积相展布规律: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分布深泽—刘村低凸起、深南背斜以及宁晋凸起东北部,具有早期"大前缘小平原"、晚期"大平原小前缘"沉积特征;衡水断层下降盘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白宋庄洼漕和榆科背斜带分布滩坝。

  • 标签: 冀中坳陷 深县凹陷 沙一段 沉积相
  • 简介:尚南断块位于东营凹陷尚店油田西南部。本文对该区东营进行了精细层序地层学研究。东营顶底均为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东营个完整沉积层序。东营期,该区发育了较好湖侵三角洲相沉积。根据该层序岩性、沉积旋回特征及现存状况,划分出了低位、湖进及高位3个体系域、9个准层序及41个韵律层。在此基础上。利用研究区内100余口钻井资料及有关地震资料,通过14条层序地层学剖面的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内精细、流动单元级别的、层序地层立体空间格架,为油田生产提供了可靠资料,并已得到很好验证,取得了经济效益。

  • 标签: 东营凹陷 东营组 沉积 层序地层学 尚南断块
  • 简介:浅水三角洲储集层陆相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以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四段第Ⅲ砂14余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700余口密井网测井资料为对象,分析了高频基准面旋回下浅水三角洲及其砂体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主要发育河道、漫溢砂、分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和席状砂等6种成因砂体,以河道砂体和分流砂坝砂体为主。(2)岩心和测井曲线上可识别出河道底部冲刷面、进积—退积作用面、退积—进积作用面和湖泛面等4种基准面旋回物理界面;并识别出3大类、7亚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3)高频基准面旋回演化过程,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可容空间变化不大,沉积物供给通量可容空间增长速率(accommodationincreasingrate,A)和沉积物供给通量(sedimentsupplyrate,S)比值A/S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进而控制着成因砂体数量和空间接触关系。当A/S值由小变大时,浅水三角洲规模快速变小,成因砂体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成因砂体垂向接触方式由下切叠加式→加积叠加式→孤立式变化,砂体平面分布复合连片程度也发生由高到低变化。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浅水三角洲 成因砂体 发育规律 扶余油田 松辽盆地
  • 简介: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钻井、录井、测井、地震解释和测试分析等手段,识别其主要沉积相类型,总结砂层级别的沉积格局与时空演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戴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和湖相等沉积相类型,且滨浅湖区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成因砂体。戴段沉积时期,三角洲主要分布深凹带北部,主体为前缘亚相;南部断阶带发育系列小型孤立扇三角洲;肖刘庄和周庄局部地区发育近岸水下扇;联盟庄地区浅湖相带多个砂层发育滩坝和非深水事件砂体;湖底扇主要分布亚段各次凹中心。真2-1和真2-2断层、汉留断层以及吴1断层形成梳状断槽等构造活动,从(弱)氧化水环境为主、演化至各次凹中心以还原水环境为主水体环境演变等因素,影响并控制着深凹带戴段沉积格局。高邮凹陷深凹带戴段沉积充填分为3个阶段:三亚段为明显退积型式,二亚段呈加积充填型式,亚段为退积—进积—退积充填型式;邵伯、樊川和刘五舍3个次凹水深和沉积充填过程呈现略有差异规律性变化。

  • 标签: 沉积格局 时空演化 沉积充填型式 砂层组 戴南组 古近系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多个砂岩型铀矿床均赋存于侏罗系直罗下段砂岩。前人对已知铀矿床分布区直罗沉积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对盆地北部直罗大区域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变、物源供给特征等研究仍较为薄弱。文中大量钻井资料分析、野外剖面实测等基础上,将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段直罗下段细分为2个亚段。直罗识别出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认为直罗下段下亚段主要发育砾质、砂质辫状河沉积,东北部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直罗下段上亚段主要发育砂质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直罗上段则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结合前人研究工作,认为源岩物质组成、有利沉积相带和气候条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对盆地北部直罗沉积特征及其演化整体认识,可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床步勘查提供重要沉积学依据。

  • 标签: 沉积相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 简介:在野外剖面观察与勘测基础上,应用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和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沉积与成岩序列、碳酸盐岩岩相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分析和探讨了马四段和马六段豹皮灰岩特征及其成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金粟山剖面马六段B亚段可划分为3个准层序,其中下部2个准层序以豹皮灰岩为主,且自下向上云斑连续性及白云化程度呈现增强趋势。云斑由有序度较高自形—半自形白云石构成,具有相对较高δ^13C值和相对较低δ^18O及^87Sr/^86Sr值,贫Fe、Mn等元素,包裹体均温度及盐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马四段和马六段豹皮灰岩主要形成于埋藏阶段,是低海平面期渗入生物钻孔蒸发海水埋深和地温增加过程白云化作用结果。

  • 标签: 豹皮灰岩 地球化学特征 包裹体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油田较大含油气盆地之,贝尔凹陷是盆地内最大凹陷,属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二级构造单元,同时也是该盆地最有潜力勘探地区。其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南屯、铜钵庙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和凝灰岩及基岩风化壳。其中南屯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孔隙、裂缝和溶蚀孔隙。孔隙结构较差,喉道半径小,分布不集中,分选不好。受沉积相带、埋深压实作用以及次生孔隙影响,贝尔凹陷储集层物性总体以中低孔、低渗为特征,储集层主要分布于贝西次凹、贝西单斜带、霍多莫尔断鼻带和苏仁诺尔以及苏德尔特断裂带。

  • 标签: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南屯组 储集层特征
  • 简介:文中报道了武汉市铁箕山新发现下志留统坟头剖面。该剖面所在位置交通方便,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发现有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喙壳类、海百合、锥石、海星、鱼类及遗迹化石等,初步鉴定出13属17种。根据该剖面化石组合面貌及与邻区对比认为,武汉地区坟头时代应为早志留世(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通过对该剖面化石组合特征、遗迹化石及其他相标志分析,确定其下部为高能前滨环境,中上部为近滨和远滨环境。本剖面和相关化石材料及相标志发现进步丰富了武汉地区下志留统生物面貌,并且为跨区域之间地层和古环境对比提供了新资料。最后,作者建议取消武汉地区锅顶山地层单位。

  • 标签: 下志留统 坟头组 化石组合 武汉 沉积环境
  • 简介: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水体深度和环境水动力条件。通过野外实测观察、室内偏光显微镜下254块岩石薄片微相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测定,研究了整个高于庄沉积时期菌藻类生物演化过程。综合考虑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碎屑含量、颗粒保存状态以及微生物岩宏体和微观特征等因素基础上,将整个高于庄划分为18个生境型,沉积相带演化从潮上带至内陆架上部。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地层序列菌藻类生物含量变化以及碳同位素迁移规律清楚地记录了高于庄沉积时期大规模海进—海退旋回沉积过程以及短期内频繁海平面升降变化。通过分析生境型地层剖面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演化以及更有效地进行烃源岩评价提供了良好基础资料。

  • 标签: 微生物岩 生境型 碳同位素 古环境 高于庄组 河北平泉
  • 简介: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物δ^(13)C值大多在-0.8‰~-2‰之间。二者V/(V+Ni)值均小于0.46,Ce/La值均小于1.5。反映其为富氧相,即氧化环境。(2)红褐色充填物δ^(13)C值-0.2‰~-0.9‰之间,V/(V+Ni)值大于0.46,反映其为贫氧相,即弱还原环境。(3)黑色充填物δ^(13)C值最高,多数0.2‰~1.6‰之间,Ce/La值大于1.8,反映其为厌氧相,即还原环境。综合分析上述特征,提出了3种古氧相(富氧相、贫氧相和厌氧相)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沉积背景模式。这研究成果可为精细分析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直观生物遗迹识别标志。

  • 标签: 遗迹化石 古氧相 沉积环境 下二叠统 太原组 豫西地区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上段(E2-3xg2)为,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化背景下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积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层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和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 简介: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个次级构造单元,古近系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盐岩,分别位于沙河街第三段第四亚段(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S23)和沙河街段(S1),主要分布凹陷北部.每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韵律组成,每单韵律由盐岩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深湖沉积)之间盐岩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盐岩是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卤水,卤水凹陷分层作用是盐岩形成主要方式,卤水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系,动力来源是岩浆活动.盐岩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温度、压力变化均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盐岩下地层有机质成熟与演化.盐岩又是良好盖层,且高温、高压下盐岩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与盐岩沉积有密切关系,因此搞清盐岩分布规律对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 标签: 河南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沉积旋回 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