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一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基于对柴西地区钻孔岩心、显微镜下矿物组成和特征观察、地震测线处理和解释、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及其它资料综合分析,完成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古近系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研究.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格架及不同位置发育深大断裂及其所决定古地理和古气候等因素共同控制沉积相带在时空上展布.湖盆构造演化对沉积演化有明显控制作用.多个不整合层序界面发育多期碎屑物质供给,但沉积物供给并不充分.可容空间持续存在,导致湖侵体系域十分发育.湖侵体系域发育期间,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易于形成与湖侵体系域相关油气储集体及油气藏: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湖相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深湖浊积砂岩透镜体隐蔽油气藏、层序界面控制隐蔽油气藏以及断层控制复合隐蔽油气藏.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 湖侵体系域 储集体 层序地层学 隐蔽油气藏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一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一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一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一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一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一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一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一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组下部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中,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该粉砂岩岩墙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其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认为是最古老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层内呈弯弯曲曲粉砂岩岩墙以及明显流体化作用特点,所以又被解释为地震振荡作用形成液化砂岩脉。显微镜下,这种岩墙具有明显富残余有机质构成边界,以及由粉砂颗粒相对聚集所显示出明显流体化作用特征;再加上与这种粉砂岩岩墙共生沉积构造主要是皱饰构造,局部还发育变余波痕,由此表明沉积面上曾经发育过微生物席。因此,这种粉砂岩岩墙应该解释为沉积面曾经被微生物席封闭情况下,相对富含有机质细粒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脱气作用和脱水作用产物,最终可以归为由微生物形成沉积构造一种类型。

  • 标签: 天津蓟县 古元古界 串岭沟组 粉砂岩岩墙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碳酸盐岩中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对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是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中,地磁场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与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古地理学这一门综合性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研究领域。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取心井涩中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涩中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一贯穿第四系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时间标尺,据此讨论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古气候变化。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控制,但也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信息,是古环境变迁良好信息载体;自然伽马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代用指标。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变化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 简介:文中描述产自广西桂林地区下石炭统黄金组下部颅形贝属一新种,桂林颅形贝(Cranaenagui—linensis)。新种以平直前结合缘和背壳上发育中槽为特征。4枚标本上发现保存有放射状彩色条带,表明该种当时生活在温暖海域浅水环境。对该属70个种地质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初步分析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早泥盆世欧美大陆西北缘老世界区,之后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北美地区为中心,经历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和早石炭世2次比较明显辐射演化、迁移扩散高峰和晚泥盆世晚期1次严重衰退。第1次高峰是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该属生物多样性达到巅峰,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欧美大陆之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华南板块等;第2次高峰是早石炭世,该属生物多样性虽不及前一次,但获得了最广泛地理分布,不仅在北方大陆有分布,而且已进入到冈瓦纳大陆边缘。晚泥盆世晚期该属1次严重衰退显然与F/F灭绝事件有关。早石炭世之后,该属进入衰退阶段,最终二叠纪初灭绝。

  • 标签: 颅形贝属 腕足动物 彩色斑纹 黄金组 石炭纪 泥盆纪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中,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上,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时期旋回频率曲线中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介绍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中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其峰值位置分析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5年10月出版《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兹将《古地理学报》2014年主要定量评价指标(表1)及地球科学综合类、地质学类和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中部分地质学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及其排序、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表2)列表如下。敬请广大读者、作者和同行专家参阅。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地球科学 地学类 总被引频次 核心版 天然气工程
  • 简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地质学类期刊排名中,《古地理学报》排到了第18化,特向各位作者、评审专家、读者通报,并对大家多年来支持表示感谢!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中文核心期刊 地质学
  • 简介:2011年10月15—16日,"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油田企业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研究单位科研人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相关高校师生共6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北京大学 白云岩 成因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7年10月出版(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年影响因子为1.311,全国1723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中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中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0年11月出版《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年影响因子为1.508,全国194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中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4年10月出版《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年影响因子为0.978,全国157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中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中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与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
  • 简介: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9月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标签: 学术会议 古地理学 沉积学 成都市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 简介: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调查,确定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分析与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经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 标签: 东平湖 黄河水 水源 沉积记录 倒灌 干涸
  • 简介: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0年10月湖北省荆州市召开。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标签: 学术会议 古地理学 沉积学 荆州市 湖北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