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古流分析是沉积学分析一种通用手段。所谓古流,是指通过地史时期沉积岩中保存沉积标志恢复古流向。广义地说,古流包括介质(水或大气)流动方向或沉积物(如重力流)运动方向,由于大气运动反映风向是多变古风向,所以实用古流分析多指古水流方向以及重力流沉积物运动方向。值得注意是,古水流方向分析包括单向水流(河流)、双向水流(潮流)和波浪传递方向,它们具有不同地质意义。

  • 标签: 古水流方向 沉积标志 运动方向 大气运动 流动方向 传递方向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砂脉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injectite)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研究现状与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物质成分;(3)砂脉成因;(4)砂脉分类;(5)砂脉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与砂脉复杂性和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等。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中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微生物岩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亮晶充填体和其间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矿物充填形成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亮晶充填体内部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矿物充填形成。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亮晶充填体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地方运移形成较粗晶体而造成,并不符合凝块石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矿物组成而做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主体。

  • 标签: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 简介: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中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和材料。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
  • 简介:针对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数据获取方法存在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敏捷、全局性视角及定量化程度高特点,对山西吕梁市坪头乡剖面野外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建立了野外露头区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区块野外露头内部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处理后数据模型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及对应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定位并测量任意位置点坐标,为建立精准地质知识库奠定了良好基础;(2)对露头区储集层骨架与地质统计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储集层成因、砂体连续性与规模、砂体数量与相对比例、砂体几何形态和变差函数等参数;(3)在虚拟井位设置、岩性标定和储集层地质知识库指导下,利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方法,建立了典型露头区三维地层-构造模型和2套岩性模型,模型与地质认识较为一致。

  • 标签: 无人机 地质知识库 倾斜摄影 三维露头地质建模 坪头乡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2-3xg2)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化背景下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在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积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层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一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和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