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为研究泥页岩的微观非均性,建立非均性的定量评价标准,运用扫描电镜大视域拼接技术对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三段的4块黑色泥页岩样品的扫描电镜图片进行了分析处理,从而获得一系列高精度、大视域的成像图,然后通过背散射成像与能谱分析获得了大视域成像图片所对应的矿物分布情况。选定变异系数(C.V)并结合代表视域边长(REL)来建立非均性定量评价模型,确定C.V=0.1为非均性强弱的标准。运用这一判别指标,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的L1和牛蹄塘组的N1的泥页岩进行了矿物和孔隙的微观非均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孔隙非均性是L1>N1,矿物非均性是N1>L1;且四川盆地泥页岩的微观非均性小于泌阳凹陷泥页岩的微观非均性。

  • 标签: 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标准 代表视域长度 变异系数 泥页岩
  • 简介: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宣城水东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中发育的一套硅岩特别是其中的硅角砾岩的成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基础上,对取自该套硅岩中的7件硅角砾岩、7件块状硅岩和1件中薄层硅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硅角砾岩和硅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其SiO_2含量高(93.70%-99.24%)、Al/(Al+Fe+Mn)值较高、轻稀土略富集、无明显铈异常和铕异常,显示非热液成因的特征。硅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主要为正常海水沉积成因,形成于靠近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受一定的陆源碎屑输入影响。硅角砾岩的形成可能与江南断裂带活动影响有关,后期的海底热液对硅岩进行叠加或动力学改造,并在局部形成角砾状构造。

  • 标签: 硅质角砾岩 地球化学 中二叠统 沉积环境 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