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2018年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程裕淇先生诞辰106周年。程裕祺先生不仅是我国变质岩石、前寒武纪地质和矿床地质的一代宗师,也是我国地质科技事业卓越的管理者及社会活动家。他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总工程师,也曾出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首任副所长。他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积极推动我国《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和实施;程先生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担任地学部副主任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更应强调的是程裕淇先生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1978年成立之初的首届副理事长,并连任多届。为纪念程先生对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重大贡献,本刊特约请著名地质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此稿,并分四个部分在“科学人生”栏目连载.以飨读者。

  • 标签: 矿床地质学 变质岩石学 前寒武纪 院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
  • 简介:2018年是我国区域地质及大地构造大师李春昱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为纪念这位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地质大师,本刊将从本期起在《科学人生》栏目分3期刊发由我国著名地质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的特约稿,以志纪念。正是李春昱先生,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年仅34岁的他挑起了四川省地质研究所所长的重担,并作出优异成绩;也正是李春昱先生,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团结带领全体员工,抗迁护所,将一个完整的地质调查所连同全体人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统统交回到人民政府手中,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腾飞的重要基地;还是李春昱先生,在遭受反右冤屈和“文革”冲击之际,先后主持编制了首张“亚洲地质图”和“亚洲大地构造图”,使我国进入国际地质图件编制行列;“文革”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李春昱先生,成为中国地学界最早宣传引进板块构造说的学者之一,并身体力行成立相应组织,结合中国地质实际开展研究,在去世前的十年间发表了50余篇板块构造研究论文。“历经坎坷志未改,我以我心荐轩辕”,这就是李春昱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科学遗产。

  • 标签: 区域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地球科学事业 中国历史 地质调查所 板块构造说
  • 简介:德兴铜矿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低品位多金属岩型铜矿之一,多年来德兴铜矿在矿石浮选过程中对Cu元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Re、Co、Au、Ag等伴生元素研究甚少。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物相分析等方法对德兴铜矿大山和泗州两个选矿厂不同浮选阶段的粉末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矿中主要金属硫化物为黄铁矿、黄铜矿和辉钼矿,分别富集于硫精矿、铜精矿、钼精矿中。Re和Co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硫化物中,Au和Ag分别以自然金和碲化物为主要载体。钼精矿中Re、硫精矿中Co、精铜中Au和钼粗精矿中Ag的含量在德兴铜矿浮选流程中最高,同时金红石、铂族元素、尾矿中的云母等均可以进行综合回收利用,以便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 标签: Re-Co-Au-Ag元素 矿物学 地球化学 浮选过程 德兴铜矿
  • 简介:为确定西昆仑卡拉吉拉花岗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3.2±2)Ma(MSWD=0.19),属于晚三叠世早期的岩浆活动产物;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碱度率,低Al2O3、Fe2O3、MgO、P2O5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富集Rb、Th、Zr、Hf等元素,强烈亏损Ba、Sr、P和Ti元素,相对亏损Nb和Ta元素,为高钾偏铝质钙碱系列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标志着西昆仑造山带在晚三叠世早期造山作用结束,为向板内伸展的环境过渡。

  • 标签: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西昆仑卡拉吉拉
  • 简介:为进一步厘清西秦岭阳山金矿带的成矿时代,本文对矿带内广泛出露、本身有矿化的花岗斑岩岩脉中大量存在的独居石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花岗斑岩中独居石既有岩浆成因,也有热液成因。在背散射图像上,显示清晰成分分区的独居石颗粒具有封闭的U-Th-Pb同位素体系,具有模糊或不规则成分分区的独居石则具有开放的U-Th-Pb同位素体系。本文研究成果可作为选择合适独居石颗粒进行有效U-Th-Pb同位素定年的矿物基础。

  • 标签: 阳山金矿带 独居石 热液活动 背散射图像 U-Th-Pb同位素体系
  • 简介:为厘定拉孜县彭措林石英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斑岩的结晶年龄为(171.8±2)Ma,代表中侏罗世的岩浆活动;锆石的εHf(t)值为12.88~15.26,显示出新生地壳的特点。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石英闪长斑岩具有高SiO2(64.99%~67.51%)、K2O(1.84%~3.22%),低MgO(0.67%~0.93%)特点,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和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和重稀土元素。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岩石产于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相关的火山弧环境。此外,岩石具有相对高的Sr、Ba含量、无Eu负异常,表明源区无斜长石的明显残留;且较低的Mg^#值,低的Cr、Ni含量和较低的εHf(t)值,均表明其主要形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 标签: 拉萨地体南缘 闪长岩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新特提斯洋
  • 简介:为探讨东昆仑东段牦牛山组英安岩的年代及其成因,对克合特一带牦牛山组底部英安岩进行了年代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2.5±8.6)Ma,表明英安岩及牦牛山组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与柴北缘阿木尼克山牦牛山组流纹岩相似,具高SiO2、K2O及K2O/Na2O,富集Cs、Rb、Ba及Th、U、LREE等特征,负铕异常明显,可能为地壳中角闪岩经部分熔融及分离结晶形成。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东昆仑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致使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分离结晶,形成本区及柴北缘牦牛山组酸性岩浆,同时也意味着东昆仑同柴北缘地区已进入海西-印支期构造旋回。

  • 标签: 牦牛山组 英安岩 锆石U-PB年龄 构造环境 东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