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近37年来,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因其在EOR和增产措施方面的应用,已成为普遍研究课题。酸化作业中,当层问存在渗透率级差时就是用泡沫促使酸转入低渗透层。人们对泡沫在低渗透岩石(1~10md)中的流动性质研究得比较少,主要因为注入过程中出现高压力梯度造成设备限制。本文讨论用9md烧结雷砂岩岩心在额定3500psi(24NPa)装置中进行的几个单岩心、恒定泡沫特征值、稳态泡沫流实验结果。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类型、泡沫特征值、液体和气体流速等因素以研究这些因素对泡沫流度、流度降低系数以及压力梯度的影响。为了模拟酸化过程中泡沫酸后的情况,每次实验先注泡沫,后注盐水,然后研究残余渗透率和泡沫稳定性。实验中泡沫特征值在.55%~90%之间,注入速度在5~25ft/d(1.5~7.5m/d)之间。发现所有稳态注泡沫实验中流度都有很大的降低。本文推荐一个称为残余指数的新参数以量化泡沫酸后的泡沫稳定性。残余指数是预测泡沫转向动态的关键,而且,当用无量纲参数如流度降低系数而不用流度进行比较时,得到的结果更相符。最后,把低渗透岩心实验结果同高渗透岩心进行比较以确定低渗透地层中产生泡沫的独特性。

  • 标签: 低渗透层 注泡沫 室内研究 岩心实验 泡沫酸 渗透率
  • 简介:运用碳同位素、全油气相色谱、色谱-质谱技术对霍尔果地区油气原油样品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油气生物标志物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油气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霍尔果地区原油轻组分与天然气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腐殖型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的地化特征与白垩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据此推断,该区原油主要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混有高成熟侏罗系烃源岩的轻组分,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原油 有机地球化学 油气成因
  • 简介:在阿拉加北极区开采重质原油的主要技术难点是强乳状液的形成。这些稳定乳状液的粘度可能比周围低温下无水原油粘度高2—3个数量级。对于在地面的设备.需要了解这些乳状液的粘度,进而预测流体输送系统的水力参数。油湿润固相颗粒趋向于进一步稳定这种乳状液和降低分离效率。在研究工作中利用各种粘度计测量在不同温度下含有不同量盐水的含气乳状液和不含气乳状液的粘度。通过比较来自现场管道的压力降数据得到的粘度估计与实验室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正如Arrhenius定律所预测的那样,乳状液的粘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乳状液加热到60℃以上造成乳状液部分脱稳,导致稍微偏离Arrhenius定律。研究发现破乳剂可以有效地降低乳状液的粘度。根据这些结果推导出粘度相关性为盐水百分比、温度和剪切速度的函数。

  • 标签: 原油乳状液 流动性能 ARRHENIUS 加重质 原油粘度 流体输送系统
  • 简介:油气勘探结果因其评价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而变化很大。即使探井数在50口或更多的勘探计划,也可能在多年内无法提交油气储量的“期望值”。在评价勘探业绩时,把可变化性(与运气有关)考虑在内很重要。审慎地应用技术筛选出成功几率较高的远景圈闭,可以改善长期的勘探业绩。仔细保存这些技术应用的记录及有关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根据这些技术做出决策的信心。如果决策人员具有按照已证实的指标优化勘探计划的决策准则.勘探业缔就可以得到提高。

  • 标签: 决策准则 业绩 油气勘探 技术 油气储量 计划
  • 简介:依据鄂尔多盆地中新生代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建造、构造变形、主要构造变动事件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对盆地后期改造期次、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盆地改造作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世以来,可划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一古新世、始新世一中新世及中新世末一现今等5个阶段。改造形式包括抬升剥蚀、冲断褶皱、叠合埋藏、断陷分隔及热力改造等,并且在空间上有明显的不均一性。盆地后期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抬升剥蚀期控制着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发生形成,构造抬升(掀斜)区控制着铀矿的空间展布,而冲断褶皱、叠合埋藏、断陷分隔等改造作用使含矿层变形破坏、深埋或与地下水补给区分割,对铀成矿作用不利。

  • 标签: 后期改造 砂岩型铀成矿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对鄂尔多盆地东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的分析,认为鄂尔多盆地东南部具有较好的铀成矿前景,特别是店头-双龙地区是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的远景区。

  • 标签: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铀矿 局部构造 成矿条件
  • 简介:森赖-特劳巴杜(Sunrise-Troubadour)凝析气田位于澳大利亚的达尔文西北部450km的帝汶海中,其反凝析油储量为10~16×10^12ft^3。80m厚的中侏罗统硅质碎屑岩气藏分布在以断层为界的构造圈闭中,其垂直幅度为180m、面积75×50km。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期认真的评价工作后,发现该气田储量巨大。本文介绍了这次评价工作的地球科学结论及其对项目评价和开发计划的影响。储层性质、连续性和连通性是决定地下气藏规模的基本要素,这些参数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总的来说,储层层序有效厚度与总厚度比为中等(约为30%),但是,大部分天然气分布在两个有效厚度与总厚度比高的小层中。后一个主要含气小层可解释为低水位期的沉积,其下部单元为深切谷复合体,上部单元为强制海退的陆连滨面沉积。在这种有限的合适环境中,形成了横向储层上连续的和宽阔的席状地层。从岩性上来看,储层由极细-粗粒石英砂屑岩和亚岩屑砂屑岩构成,夹有不同的微成至开阔海相泥岩所有层序显示出整体向上受海侵的影响加大。断层和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发生在第四纪。精细的断层模拟结果表明,这个宽阔的构造隆起被断层封隔的可能性很小。气田中烃类成熟度和凝析油产量不同说明,从成熟(1.3~1.4%Ro)的中侏罗世海相干酪根烃源岩中生成的近期富集烃类不平衡。压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动态含水层上面有一个倾斜的气一水接触面。储层地质资料与随炮检距变化的地震振幅(AVO)的拟合用来限定使用统计反演技术的沉积模拟。随后,在沉积模型上绘制所有随机模拟产生的亚地震断层,进行动态储层模拟。其工作流程包括识别主要的不确定因素和对这些参数进行详细评价。这样尽管钻井资料很稀少,依然可提供可靠的储层的体积和动态资�

  • 标签: 凝析气田 澳大利亚 储层性质 地震断层 沉积环境 评价工作
  • 简介:Marathon公司在安纳波利的Halifax南部350公里处的NovaScotia大陆架上G-24深水初探井中发现了天然气。该井在几个层中钻遇了厚约30.5米的纯产气层。根据2377号勘探许可证,该井钻到水深1710米处,将暂时废弃以确保在以后重新返回已钻井眼。

  • 标签: 安纳波利斯 大陆架 油气潜力 油气勘探
  • 简介:通过对盆地西南部白垩系地层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认为鄂尔多盆地西南部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指出白垩系泾川组、罗汉洞组地层是寻找地浸砂岩铀矿的有利的目标层。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系 砂岩型铀矿化 水文地质条件
  • 简介:伦诺克油田位于英国东爱尔兰海盆地内,该油田的生产井均为水平井,并且用多侧向井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潜力早已得到公认。采用这种开发方式所面临的挑战是没法对付亏空补偿,同时尽可能减少气体向采油井的早期突进。采用扇形侧向水平井开采结果,使全油田增加了4.9%原油可采储量和约63%原油生产能力。

  • 标签: 伦诺克斯油田 扇形侧向水平井 采收率 生产能力 开发方式
  • 简介:巴西东南部坎普盆地的巴拉库达(Barracuda)和龙卡多尔(Roncador)特大油田属于1990-1999年间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储层为硅质碎屑浊积岩,储量估计有40×10^8桶油当量。这两个油田分别位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水深范围600-2100m。巴拉库达油田发现于1989年4月,发现井为4-RJS-381井,水深980m。油田面积约157km^2,水深范围600-1200m,储层为第三系浊积岩,地震属性分析表明: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含油砂岩包裹在页岩和泥灰岩中,油藏以地层圈闭为主。油田地质储量为27×10^8桶,总可采储量分别为:渐新统油藏6.59×10^8桶,始新统油藏5.80×10^8桶。巴拉库达油田与卡拉廷加(Caratinga)油田因地理位置接近而予以共同开发。开发方案结合了试验生产系统(2002年10月停止运转)和永久性生产系统(安装实施中)的使用。试验生产系统于1997年投产,采用浮式采油、储存和卸油(简称FPSO)固定开采装置,永久性生产系统则预计于2004年的下半年投产,整个开采系统包括20口采油井和14口注水井。原油和天然气的装卸和处理均由处理能力为15×10^4桶/日和480×10^4In^2/d天然气的FP—S0装置进行。2006年将达到峰值产量。龙卡多尔油田发现于1996年,发现井为1-RJS-436A,水深为1500-2100In,油田油气储量巨大(地质储量92×10^8桶,总可采储量为26×10^8桶油当量),储层为上白垩统(麦特里希特阶)浊积砂岩。该油田发现井数据证实:总有效厚度为153m的麦特里希特阶油藏被页岩夹层分割成5个主要的层位,仅有最上层可见地震振幅异常,其余4层与页岩夹层有明显区别的声阻抗,因而未见振幅异常。油藏的评估表明原油油质不一(18°~31.5°API)、油藏结构复杂,其外部几何形状为东部和北部下倾、西部和南部尖灭,圈闭为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

  • 标签: 大油田 深水区 盆地 巴西 油藏结构 生产系统
  • 简介:钻井现场与总部之间有效的双向通信与数据传递对于海上作业至关重要。在传统的钻井作业过程中,总部只能通过早报和晚报、电子邮件、共享文件夹或电话获取工程、地质和随钻地层评价(FEWD)数据。目前信息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总部的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标准网络浏览器实时监控和评价现场数据,从而能够给现场作业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需要及时作出关键决策的情况下。本文讲述现代信息技术,例如InterACT(原称InterACTWebWitness:或IWW)如何方便人们实时协同研究正在偏远井场采集的数据。实时数据的获取使资产小组和承包商能够提前做出决策。通过实例着重讲述该项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挑战、利益和教训,这两个实例为:进行地质导向决策的Echo/Yodel钻井开发项目(Woodside能源公司)和进行钻井监测、FEWD和电缆测井的Melville-1勘探井(巴海峡石油有限公司)。其它公司可以利用谢公司在上述两个项目中获取的经验,建立一个结合实时数据的数据流模型。

  • 标签: 钻井作业 信息技术 偏远井场 实时数据 地质导向决策 钻井监测
  • 简介:勘探井位优选是一个典型的合作型群体决策问题。本文运用群体决策支持技术对勘探井位优选问题进行了定义和求解,重点讨论了勘探井位优选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决策问题界定、井位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群体决策方法以及人机对话、应用处理、模型库等部件的设计。

  • 标签: 油气勘探工作 计算机系统 可视化技术 数据库 权重
  • 简介:为了提高稠油油藏和欠饱和轻油油藏的采收率研究出了一种新方法——降低粘度WAG(VR-WAG)。把重组分与采出贫气混合配制成降低粘度注入剂(VRI)。当把VRI注入重油油藏时能够把原油粘度降低高达90%,并且能够将采收率提高15%~20%。

  • 标签: 稠油油藏 低粘度 阿拉斯加 EOR WAG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