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英国的北海经过30年勘探已成为成熟探区。为了继续发现和开发储量基数较小的油气田,采用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地下成像质量。海底电缆(OBC)地震可以增强对上面有气体通道的油气田的成像。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有助于更好地确定底辟以下的陡倾勘探目标。振幅随炮检距变化(AVO)可以降低已探明成藏层带的勘探风险。定量解释方法(如地震反演)可用于详细分析成熟探区的储集单元。高分辨率地球化学也有助于开展油藏内的描述。新钻井技术(例如多分支井)可以打开断块、层状油气藏或小型外围油气藏。钻井平台的大位移钻井在成熟探区也很有效。适用于高压/高温和低能流体的远距离海底回接管技术,可以使偏远小油气藏的开发得以实现。壳牌勘探公司的多学科工作组在勘探/保留井设计和设备采办方面都已有了新的成功实践,从而缩短了油气田发现到首次投产的时间。创新的工程设计使小型油气田得到了开发。为了推动新技术在成熟探区的应用,还需要在商业经营方面有创新实践。

  • 标签: 油气勘探 AVO 储集 叠前 定量解释 三维地震采集
  • 简介:引言无论人们利用三维进行勘探或开发,列出有助于降低评价和钻探过程中风险的手段是有益的,包括那些有助于区分油气和含水层的手毁。对于碎屑岩层序,在盖层和储层之间的声阻抗差异,没有亮点

  • 标签: 三维地震勘探 亮点 油田开发 技术改造
  • 简介:电阻率测井已经成为页岩气测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有机质碳化以及页岩的形成环境均会导致电阻率测井方法在评估总有机碳含量(TOC)上出现偏差。针对页岩成熟度对页岩气测井电阻率的影响,采用X衍射、有机地化测试及岩石学参数测试等手段,建立了页岩成熟度与电性特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川南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具有超高的成熟度,当页岩TOC>1.5%时,页岩沉积为强水动力条件,页岩成熟度随TOC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页岩的碳化现象导致电阻率降低,TOC与电阻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川南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电阻率测井和电磁法勘探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 标签: 海相页岩 成熟度 电性特征 龙马溪组
  • 简介:威利斯顿盆地的主要产油带没有明显的理由就终止。其中的两个实例包括密西西比系和奥陶系的油田。该盆地的加拿大部分的密西西比系油层几乎有近40亿桶的可采石油储量,然而当产油带延伸到北达科他(Dakota)境内,油田的数量急剧减少。其他的例子如盆地西侧的奥陶系油田。沿北达科他-蒙大拿(Montana)州界线,在加拿大边界和孟达克(Mondak)油田区之间分布有大量的油田,这些油田位于红河组内。然而,再向南沿着红河组的沉积走向带,这类油田就很少出现。

  • 标签: AAPG年会 世界 成熟盆地 油气勘探 威利斯顿盆地 北墨西哥湾
  • 简介:美国中陆地区和其它克拉通地区均存在与产油构造伴生的温度异常,可以有效地用作成熟油气区的勘探钥匙,因此热背斜的概念对油气发现十分关键。通过对过去几十年积累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热背斜问题的实质。Roberts的温度差模型和Walters的流体流动规则可以解释油气运移和圈集的一种机理。如果Roberts模型确实有效,那么浅层较高的温度、温度梯度或热流就有可能指示深部的油气聚集。

  • 标签: 背斜 油气聚集 盆地 勘探 伴生 克拉通地区
  • 简介:有关富有机质页岩弹性性质随热成熟度的演化,们们仍未有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于烃源岩和非常规储层的描述至关重要。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富有机质页岩的弹性性质和显微结构,我们从具有不同显微结构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中采集了样品,研究了这些样品在热解诱发的热成熟作用前后的声波速度和弹性各向异性。为了在物理上更加逼真地模拟原地热成熟作用,我们在储层围压条件下利用完好无损的岩心塞开展了热解试验。对富含粘土的层状巴奈特页岩(BarnettShale)样品的弹性性质开展了迭代描述,借助于声波速度对垂直于层理面方向上压力的敏感性增强来描述近平行于层理面的裂缝发育。然而,这些裂缝无法通过时间推移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进行观察,这说明这些裂缝要么只有微米以下的开度,要么大都发育在样品的核心部位。在没有孔隙压力的情况下,随着围压提高,这些诱发的裂缝闭合,而此时根据声波特性是无法把这个样品与热解前的样品区分开的。相反,微晶质的格林河组(GreenRiver)岩石样品并未形成线状柔性构造(alignedcompliantfeatures),而是随着承栽负荷的孔隙充填干酪根从样品中被移除,其速度表现出基本上与方向无关的下降。由于矿物呈现出微弱的定向排列,样品内在的各向异性相对较弱;此外,由于速度出现了与方向关系较弱的变化,各向异性随热成熟度的变化并不能指示线状柔性构造的发育。我们的结果说明,根据层状页岩弹性各向异性的增强,或者根据非层状页岩、微晶质岩石(micriticrocks)或粉砂岩声波速度的下降,就能够借助于声波特征识别地下热成熟度较高的层段。

  • 标签: 弹性性质 热解试验 成熟作用 有机质 页岩 诱发
  • 简介:为了便于解释维也纳盆地南部莫斯布伦(Moosbrunn)试验区的3-D地震资料,利用野外数据建立了构造地质模型。通过断层滑移方向的微观构造野外调查、活化断层的野外观测以及地震无法分辨的断层野外识别,建立了一个复杂的3-D断层模型,用于3-D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构造地质填图和动力学解释表明,维也纳盆地发生过多期构造活动。虽然在主位移带内识别出了大的水平错距,但许多断层样式只显示了较小的水平错距。因此,根据地质或卫星资料难以识别它们。由于维也纳盆地是拉张成因的,所以其拉张作用伴随着强烈的左旋运动。具有双向断层方位的拉伸走向滑移双断层的发育是维也纳盆地斜向-左旋拉伸作用的典型表现形式。这种几何形态关系与规模无关,在露头中可以是米级的,在3~D地震资料中可以是数百米级的,而在盆地中可以是数千米级。在Badenian阶(下中新统)的露头中识别出了双向左旋走滑断层。这些断层构成了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共成因的走滑双断层。双断层面逐渐消失在主断层中,这些主断层构成了一般呈菱形的断层围限断块的边界。后来Badenian早Pannonian的拉张作用导致东西向到北东一南西向的张性断裂系统叠合,而且原有的压性断层经常被重新利用。莫斯布伦地区3-D地震测量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北东南西走向的中心主位移带(PDZ)。主位移带在地表表现为一个长12km、高40m的断崖,在数字高程模型(DEM)上可以看到这个断崖。根据遥感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标绘的线性构造与野外露头的微观构造分析结果以及由3-D地震时间切片数据解释出的断层非常吻合。维也纳盆地及其邻区主要以线性构造为特征,这些线性构造以北西和北东向为主,以南北向为次。在卫星图片和数字高程资料中,北西向�

  • 标签: 微观构造 三维地震 构造数据 勘探方法 遥感资料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简介:路易斯安那滨海中新统的退积层序包括10个三级层序和至少58个四级层序,平均时间跨度分别为1.1和0.19m.y.,这可与墨西哥湾盆地和全球范围内其它盆地测得的时间跨度进行对比。下中新统上部到中中新统的远端的三级层序主要由低位前积楔,斜坡扇和盆底扇沉积组成。与此相反,中中新统到上中新统的中部的层序则记录了更多的近陆体系域:(1)陆架上的下切谷充填与向盆增厚的低位前积楔近端部位之间的侧向迁移,(2)陆架上周期性的高水位和海进体系域。上中新统的内陆架和滨海体系域及大量的下切谷控制着薄的三级层序的发育。成因格架是烃类分布的一个主要影响。虽然在研究区有很好的构造圈闭,但是超过90%的油气储量来自于那10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都是由四级体系域叠置形成的三级低位域。复杂的中新统地层及集中在中新统三级低位体系域内的油气的发现引起了高频层序格架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又引起了对墨西哥湾北部陆架内中新统丰富的隐蔽储量的开发模型产生广泛的关注。

  • 标签: 陆架区 体系域 三级层序 地层格架 下切谷 构造圈闭
  • 简介:中约为10mi(16kin),在下倾的范围中超过3mi(5km)(图9)。三级前积的复合体(层序组)仅仅只在沿沉积走向的边上加宽[约12mi(~19km)],指示了三级(1.1m.y.)时间格架内的低位三角洲沉积。这些方面与更大范围内的高位三角洲存在明显差异(在“中部的层序”中讨论)。

  • 标签: 油气分布 地层格架 陆架区 旋回 成熟 滨海
  • 简介:盆地模拟作为一种定量的油气研究方法必须了解模型的限定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模拟方法被广泛用于勘探目标的分级和相关地质风险的评价。通常,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要针对实测资料进行费时(试错法)的校正,对模型进行复杂的修改以满足模型参数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关系。这些步骤可能导致对模型结果的不合理解释。但是,反演方法可以在考虑已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同时,求得一组与校正资料最吻合、又最简单的模型参数。本文介绍了一种1-D确定性正向模型的假反演方法,该方法具有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对于镜质体反射率,通过评价不确定性以及所用方法与实测资料的拟合度可以快速评价不同输入参数的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德国华力西Rhenish山丘一个小范围的详细1-D模拟研究中的一组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阐述。还评价和讨论了在最大埋藏深度时影响镜质体反射率的两个主要参数--热流值和埋藏深度的意义和不确定性。除了使用真实资料外,还展示了一种理论方法,即用多项式或三次样条插值法近似求得仅有少量数据点的剩余面。分辨率的范围、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评价,而且能将剩余面转换成可用于风险评价的假概率密度函数。

  • 标签: 校正 1-D盆地 热成熟度 模型 统计学 不确定性
  • 简介:西加拿大沉积盆地(WCSB)西部边缘附近前陆地区内的二叠和三叠系裂缝型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天然气存在同位素倒转现象(甲烷δ^13C〉乙烷δ^13C〉丙烷的δ^13C)。甲烷δ^13C值(-42-24%_00),天然气干燥程度和有机质成熟度(R_o〉2.2)都表明此处的天然气为成熟天然气,并且从东南向西北天然气的成熟度随着储层年代而逐渐增加。乙烷δ^13C值的范围在-44-25之间,而且在我们气田东北部同位素正常天然气中乙烷δ^13C值偏高。为了解释西加拿大盆地前陆地区天然气发生同位素倒转的原因,我们使用了封闭系统页岩的概念,即同时对干酪根、石油和天然气加热,产生的天然气乙烷δ^13C较轻而甲烷的δ^13C重。在拉拉米造山运动引起的变形和逆冲断裂作用的期间,这些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并在脆性碎屑岩一碳酸盐岩裂缝型褶皱中聚集,形成一些极丰富的天然气藏。这些天然气实际上属于成熟页岩气。局部地区较高的H_2和CO_2丰度可能是富合硬石膏夹层和底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结果,形成的H_2和CO_2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混合进了释放的页岩气中。未发现TSR会引起天然气的同位素倒转的证据。乙烷δ^13C的变化可能是不同地区在热史、天然气从页岩中释放的时间以及断层和褶皱发育时间上的差别引起的。研究区油田东北部和下伏泥盆系碳酸盐岩中的乙烷δ^13C值偏高(导致同位素正常天然气)可能反映了其属于一个比较开放的页岩系统,该系统中早期形成的天然气已经散失。我们认为,同位素倒转局限于封闭体系的成熟作用中,而且发生同位素倒转的程度很可能与页岩中残留气体的相对量有关。

  • 标签: 天然气同位素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 裂缝型储层 倒转现象 页岩气 成熟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