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许多人已经在着手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IOR)的方法。但是,研究仍然停留在使用实际岩心样品定量评价油层润湿性上面。接触角是测量储集岩优先亲和性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悬滴法来研究油滴量、盐水矿化度、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油酸量和温度对碳酸盐储集岩润湿性的影响。16次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把10,15,20,25ml的油滴分别滴入矿化度为0,50000,100000,150000ppm的NaCl盐水中。做这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油滴量和矿化度对接触角的影响。在完成的3次实验中,用含酸量为0.374,0.561和0.986mgKOH/g的原油样品研究了含酸量对接触角的影响;另有3次实验采用盐水、原油和聚合物溶液研究了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对接触角的影响;最后,有2次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接触角的影响。以上所有实验都采用的是实际岩石和原油样品。结果表明在达到了临界水矿化度时存在着一个特定的油滴量。这种临界水矿化度是油滴量对接触角没有影响时的矿化度。岩石润湿性下降低于临界矿化度和上升超过临界矿化度都取决于油滴量。所获取的结果表明,含有饱和流体的岩石在测量接触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果还表明随着原油中的含酸量增加,接触角降低。因此,预计含有低酸油的碳酸盐岩油藏比含有高酸油的碳酸盐岩油藏更具有亲油特性。温度和油浸流体粘度的增加能使所测量的接触角减小。本项研究结果已形成了一个新的临界矿化度的概念,并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响使用接触角技术测量润湿性的一些因素。

  • 标签: 储集岩 接触角测量 碳酸盐岩油藏 提高原油采收率 水矿化度 饱和流体
  • 简介:接触变质型天然气是无机成因气的一种重要类型。研究区闪长岩体与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为一高地热梯度和低压变质带。强烈的岩浆--流体与转岩发生矽卡岩化以及白云质大理岩的分解反应,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二氧化碳。接触变质反应程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随着距离岩体越远而减弱变小。不同部位接触变质反应和脱碳模式不同。这种类型的无机成因气在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尤其盆地中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即位于地下浅部的中小型侵入体,附近发

  • 标签: 接触变质作用 天然气 形成机制 类型 成因
  • 简介:试样经盐酸、硝酸分解后在硫酸钾、硫酸作用下沉淀铅,过滤使铅、锌分离,滤液用于测定锌,沉淀用于测定铅,经标准物质和样品验证,本法适合于1%以上铅、锌试样的测定。

  • 标签: EDTA容量法 铅锌矿 盐酸 硝酸 硫酸钾
  • 简介:原油被限制在管道中央以环形液面流动-称为核心渗流的技术已经成为可行的稠油运输替代方法。液膜的润滑作用相当于降低了粘度.因此降低了能耗。该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是油在管道内表面逐渐积聚,必须有清管方法。本研究目标旨在通过测定稠油/水相/金属表面体系的接触角研究原油中极性组分对原油接触到的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利用烷烃的絮凝和碱液的洗涤分别除去原油中的沥青和环烷酸,用工业镀锌作为金属表面模型;研究水相包括纯水;1%氧化钠和1%硅酸钠溶液。在金属表面滴一滴油,在有水相存在的条件下测定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金属表面性质对研究的润湿性影响不大。但是,发现有沥青和环烷酸存在时影响很大。除去沥青和环烷酸,可以降低接触角,使润湿性从油湿性(接触角大于145°)转为水湿性,接触角分别小于45°和80°。由1%硅酸钠和1%氮化钠水相进行的实验表明,大多数情况下接触角小于60°,我们认为这可用于防止原油在管道表面沉积。此外,本研究认为,在流动试验之前测量静态接触角可用于原油输送表面配方筛选。

  • 标签: 稠油 沥青 环烷酸 润湿性 油-水流动 核心渗流
  • 简介:用动力Wilhelmy板法研究石英表面上原油吸附引起的接触角滞后和润湿稳定性变化。某些接触角滞后都是在先与盐水平衡,然后浸入高温原油的表面上观察到的。在前进和后退的反复循环中,实验流体出现的滞后程度因原油组成不同而不同。不管表面是否干燥以及首次测量的表面是在盐水中还是在癸烷中,在碱性的含沥青原油中老化的石英表面都显示出较大而重复的接触角滞后。在含沥青较少、室温下低于析蜡温度的原油中老化的石英表面,其后退接触角一般是可重复的,而前进接触角随润湿循环次数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原油 滞后 石英表 下降趋势 变化 动力
  • 简介:在蒂曼—伯朝拉含油气省,发现油气藏广泛分布于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和下三叠系。其组合层系为碳酸盐岩地层—奥陶—下泥盆、上弗兰(泥盆系上部)多内昔(下石炭统)、上维宪(下石炭统)—下二叠以及陆源地层—中泥盆—下弗兰阶、下维宪阶及乌菲姆—三叠系含油气组合。在其它低水位(CHT)区还没有这种多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复合圈闭所控制的油、凝析气及天然气聚集。因此,合理综合勘探油气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 标签: 蒂曼—伯朝拉 油气区 地震勘探 研究 储集层
  • 简介: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已确定了了解油藏中流体流动性质的主要步骤。油水相对渗透率或许是岩心驱替实验得到的最普遍的参数,但这些参数只能求助于数学模型中岩石-流体所有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才能描述油藏流动现象。岩石的润湿性是对油藏流体流动机理有强烈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根据岩心驱替实验推测润湿性的论文。另一方面,传统上认为原油-水-固体体系中观察到的接触角是真实的或通用的度量润湿性的参数。因此,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根据岩心驱替推测的润湿性与接触角之间有联系吗?根据以前的文献似乎不能得出确定性的回答,原因有二个方面:①Craig广义经验方法虽然可以近似比较,尤其是极端情况下润湿的比较,但不能直接推导出表征润湿性的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大小;②常规的接触角测量普遍存在一个再现性问题。在其它文献中报导的双滴双晶板(DDDC)技术,似乎解决了接触角测量中再现性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将对差别较大的岩石-流体体系用有再现性的DDDC法检测结果与用油藏和贝雷岩心进行的水驱实验得到的对应油水相对渗透率相比较。共比较了10种不同实验结果。其中有8种岩石-流体体系水驱实验结果与接触角测量结果得出的润湿性类似,而其余两种差别明显。对结果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了解释,重点是弄清岩心分析与油藏流体分布和流动机理之间的重要关系。

  • 标签: 油藏岩石 油水流动性质 动态接触角 室内岩心驱替实验 流动机理
  • 简介:企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应从3个层面入手,一是发展和保持核心业务;二是建立新业务;三是选择企业长远发展的新业务。这3方面的工作必须同时并举。日本本田公司把创新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使他们适时的顺应汽车制造业的新潮流,并取得了良好的企业效益。本田人有这样.一句话,“在目前全世界日新月异进步的新时代。

  • 标签: 企业竞争 可持续发展理念 日本本田公司 优势 汽车制造业 核心业务
  • 简介:近期在沙依巴赫(Shaybah)油田钻成一口有8个侧向分支且组合水平长度达12.3km的最大油层接触面(MRC)水平井,本文阐述其钻井、完井、井下动态和油藏特性描述结果。该井是作为一项先导性试验方案的组成部分而钻的井,用以评价最大油层接触面井的实际挑战和对油藏动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在沙依巴赫油田内8口具最大油层接触面井的结果指示出,在油井生产能力和降低单位开发费用方面有可证实的显著效益。钻最大油层接触面水平井这一先进的钻井技术,对于高效开发致密相油层有肯定的积极意义。与水平长度1km的单侧向水平井相比,组合长度12.3km的最大油层接触面水平井的生产能力提高6倍,单井开发费用减少4倍。

  • 标签: 沙依巴赫油田 水平井 油层接触面 SHYB-220井 试油
  • 简介:为针对性地解决天池气田井下油管在服役过程中的损伤问题,通过腐蚀检测、修井起出油管观察,对生产过程中的油管损伤进行实时分析并提供对策。结果表明:(1)产出流体的强腐蚀性及流体中杂质极易导致油(套)管腐蚀,使其承压能力不足,进而变形挤压油管,是生产中后期气井井下油管损伤的因素之一;(2)腐蚀过程中产生的垢物附着在油管内外壁,将产生持续的垢下腐蚀,导致井下油管穿孔、断落。据此,提出4条井下防护措施:(1)选取合适的油套管材质和油管结构,提高管串的抗损伤能力;(2)尽量排完入井液,避免产生井下腐蚀条件;(3)合理配产,尽量降低冲蚀影响;(4)定期检测井下管串,及时调整防护方案或更换油管。

  • 标签: 大天池气田 气井 油管 损伤 分析 对策
  • 简介:混相气水交替注入已在世界上很多油田实施,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来研究速度、重力、段塞尺寸、非均质性对气水交替的影响。但是关于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实验室研究还没有见到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了在玻璃珠人造岩心的模型上进行了一系列气水交替驱替试验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1)研究一次接触混相气水交替注入法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2)阐明驱替过程的驱油机理;(3)为有效开展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基准数据系列。研究中使用玻璃珠人造岩心而不用岩心是为了使我们首次直观地观察每个气水交替试验过程中流体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的间接混相气水交替驱油试验是按气水比分别为1:1、4:1、1:4进行的。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完成这些试验以研究毛管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并把它们的驱替动态与水驱和简单的混相驱试验相比较。结果表明:驱油效率是速度和气水比的函数,还发现模拟用油-水和溶剂-水相对渗透率是不同的,尽管事实上油和溶剂是一次接触混相。如果这一结论对油藏流体成立的话,则清楚地表明一次接触混相将影响气水交替驱油效率的预测。

  • 标签: 气水交替 驱油效率 驱替试验 岩心 油藏流体 混相驱
  • 简介:本书收录了由中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2005年地球物理院士讲座暨测井基础研究论坛的17篇优秀学术论文。内

  • 标签: 基础研究 测井基础 研究论文集
  • 简介:电缆式地层压力测试一直是确定流体密度、砂层连通性、流体接触关系的主要测量方法。过去,对地层压力测试结果常常是半定量分析,所以对确定砂层连通性和评价流体接触关系的借鉴意义很有限。现在,由于开发了精度高、温度稳定的石英压力计,压力测量规程要求最好使用这种压力计测量,它有利于改善对系统误差的认识,能够运用精确的统计方法预测高渗透率岩石中的连通性、流体接触关系及其误差。Ugueto(2004)等已介绍了运用统计分析获得的系统成就,包括深度误差和压力测量值的准确性。然而,虽然该方法成功地预测了墨西哥湾(GOM)深水油气田储层的连通性和流体接触关系,但还存在不足,如所采用的对偶分析图(不包括压力梯度误差和深度误差)和统计分析的探索式特征。本文中,我们提出了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储层连通性和流体接触关系的理论。这些方法综合考虑了压力计精度和准确性出现的误差、深度测量精确度、和在压力测量过程中的伪随机误差。该统计方法能用于压力梯度测量施工规划、以统计准则为依据的数据质量控制、单一流体类型储层连通性的定量计算、以及确定流体界面的深度与误差。本文简要概述了地层压力数据的应用,讨论了储层连通性和流体界面的模型,该模型是统计理论的基础。本文还介绍了GOM深水储层连通性例子,以及其与生产数据的对比方法。

  • 标签: 储层连通性 流体密度 压力梯度 统计分析 综合研究方法 应用
  • 简介:高效开发页岩气是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国家973计划"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项目日前正式启动,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李晓红院士任首席科学家。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利用超临界CO2强化页岩气开发是当前国际研究前沿,开展这一项目研究将为我国页岩气资源高效开发提供新的途径。

  • 标签: 天然气资源 高效开发 页岩气 基础 超临界二氧化碳 超临界CO2
  • 简介:1斯塔特福约尔得油气田斯塔特福约尔得油气田于1979年11月24日投产,迄今为止已获得产值1045×10^9挪威克郎。该油气田的开发已完全超出了原来的预料。这不仅是由于它的巨大的收益源,而且也是由于技术的先进,从而为对国内外的未来的承诺提供了保障。

  • 标签: 大油气田 强化开采 北海 国内外
  • 简介:近几年来,日本化工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为了减轻单一企业的所需研发经费过于庞大的负担,克服企业间重复研发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问题,开始积极整合技术资源,联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共享技术成果。同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引起了高度重视,积极申请专利,重视以科研促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努力在技术和产品专利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本文对日本八化工跨国公司的研究和发展战略进行介绍,希望对中国化工企业有所帮助。

  • 标签: 化工企业 研发 日本 技术资源 经费投入 技术成果
  • 简介:近几年来,日本化工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为了减轻单一企业的所需研发经费过于庞大的负担,克服企业间重复研发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问题,开始积极整合技术资源,联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共享技术成果。同时,

  • 标签: 化工企业 研发 日本 经费投入 技术资源 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