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石化在上游企业设立的6个油田开发重大先导试验项目,直指少人问津的采油领域的世界级难题。中原油田“文88块注天然气先导性试验”即是其中之一。该试验的压缩机开机调试一性成功,标志着中国石化重点科研项目——中原油田文88块注天然气先导性试验工程进入最后阶段,也标志着中原油田开始利用天然气驱采油。

  • 标签: 三次采油 革命性 先导性试验 注天然气 中原油田 试验项目
  • 简介: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创新为改善的EOR新技术应用开辟了道路。在这些最新的技术革新中,有油藏描述新方法、改进的井下工具、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工程的新型化学剂。这些仅仅是地质家和工程师们为更好地进行油藏描述和应用改进的EOR方法提高原油采收率所使用的一部分先进技术。美国能源部(USDOE)已经支持了很多这类技术的开发。本文重点阐述了美国能源部所属的重点试验室和油田在蒸汽驱、微生物技术、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驱和二氧化碳增粘剂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情况。同时还讨论了在EOR中使用微井眼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在蒸汽驱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表现在为更好地弄清流体和受热流动条件而进行的机理研究。微生物技术研究讨论了使用微生物残骸来选择性地堵塞孔隙,提高原油采收率。ASP驱技术总结了室内和现场浅层应用情况。还讨论了试验室筛选二氧化碳增粘剂技术。微井眼技术——即井筒直径小于21/4英寸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次讨论的内容包括开发应用工具,开拓市场,微井眼中所用化学剂的运移预测等难题。

  • 标签: 美国能源部 应用技术 三次采油 提高原油采收率 提高采收率技术 微井眼技术
  • 简介:2006年5月,在大陆火山作用国际会议上中科院院士刘嘉麒透露,中国石油界已经开始第创新:在火山岩中寻找油气,并已经有很多重大发现。

  • 标签: 中国石油 火山岩 创新 三次 油气 中科院院士
  • 简介:时移地震数据提高了人们对居尔费克斯(Gullfaks)油田泄油状况的认识,而且发现了数个潜在的新加密钻井目标。1985年完成了基准地震测量,1年后该油田投产。此后又分别在1995年、1996年和1999年进行了地震测量。在降低不确定性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跨学科验证以及深入细致的地球物理分析和模拟,其中已将不同的饱和度剖面输入到有关模型中。井下观测证实了由时移地震分析所预测的水前缘运动情况。据估计,该油田的地震监测很可能使采收率提高约2%,按15美元/桶的石油价格计算,相当于创造纯价值约1亿美元。

  • 标签: 时移地震 地震测量 地球物理 剖面 钻井 观测
  • 简介:可调式低冲皮带轮由一个带有锥形体、4块扇形轮片、一对调参环及连接螺栓、防盗装置等组成。锥形体上有四个对称分布的滑道,4块扇形轮片尺寸相同,一对调参环直径相同。带有滑槽的4块扇形轮片,在锥形体滑道上移到预定的位置后,用一对调参环固定即可实现冲调整。技术参数:(1)已知减速箱大轮直径800毫米,电机轴径为60毫米,所能加工的最小皮带轮直径是95毫米,由此可计算出夹角a为19.6°,最小包角为58°;(2)轮片间隔范围:间隔范围小于皮带轮直径25%;(3)冲调整范围:3~6分一。工艺特点:(1)一台可调式低冲皮带轮可替代多个普通皮带轮使用;(2)在冲调整范围内可对任意调整;(3)调参后4个均匀分布的轮片间隔具有防滑作用;(4)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调整方便等特点。

  • 标签: 皮带轮直径 可调式 调整范围 工艺特点 锥形体 连接螺栓
  • 简介:由于认识到美国的经济安全与美国以外的世界能源资源有密切的联系,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定期开展以地质研究为基础的世界油气资源评价。近20年来,已发表了四评价报告(Masters等,1984,1987,1991和1994)。表1总结了这些评价结果(包括美国在内)。

  • 标签: 美国 世界 经济安全 资源 USGS 评价结果
  • 简介:针对分量Walk-awayVSP数据的特点,从观测系统定义、数据提取方法、抽道集、波场分离、纵波和转换波的一维深度域成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间接的维VSP处理方法。在对垦71井区VSP数据的处理中,利用分量处理和线性滤波、F-K滤波及基于τ-P变换和偏振分析的联合波场分离方法有效地分离出上行纵波和转换波;根据速度分析和一维速度模型在深度域对上行纵波和转换波进行成像,分别得到了两个成像剖面,其中转换波成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Walk-away VSP 三维三分量处理 一维速度建模 波场分离 深度域成像
  • 简介:提出了“油资源二运移定量模拟”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该模型采用新的耦合修正交替方向隐式迭代求解、并行计算程序设计、交替方向网格划分、数据并行信息传递。利用该模型对胜利油田滩海地区的实际地质参数进行了不同计算节点组合、不同数据网格规模的并行计算,取得了满意的模拟结果。

  • 标签: 油气资源 二次运移 隐式迭代格式法 地下水 生油层 毛管压力
  • 简介:本文研究了不规则裂缝系统的波散射,这些裂缝系统具有随机空间变化的分型几何形态。我们特别检验了分型孔隙弹性介质的简单闭型解。可以用由波扩散和衰减引起的频率幂律(FPL)表征这些解。数值结果说明,根据散射波场的FPL相关性能够估算分型维数。相对于可比较的弹性介质中的波前,似乎有限带宽信号被延迟了。本文考虑了该方法在裂缝表征中的应用。

  • 标签: 裂缝系统 衰减模型 分型 表征 频率 多尺度
  • 简介:变电所二电流、电压回路模拟试验装置就是在停电的情况下,通过起动变电所二电流、电压回路,判断变电所二电流、电压回路故障是否完全消除,达到在送电前检测变电所二

  • 标签: 变电所 二次电流 电压回路 模拟试验 调压器 继电器
  • 简介:在石油二运移中,准确估算油气损失对于正确评价含油气系统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利用建立在两相不混溶排驱方法基础上的实验室试验数据,讨论了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和相应的油气损失。这些实验允许我们研究运移通道的形成、非润湿性原油沿运移通道的分布,以及通过运移原油的后续脉冲研究原有运移通道的再利用。运移通道的结构型式可以用一种相态图来表征,其坐标是两个无因次数,即毛细管数和帮德数(浮力的一种度量值)。利用核磁共振(NMR)成像测量通道内残余油饱和度。在分辨率为0.4mm的条件下,已发现油气运移后通道内的平均残余油饱和度一般小于40%。运移中的油气损失是利用空间分辨率所确定的运移烃簇结构体积比乘以通道中的平均残余油饱和度估算出来的。

  • 标签: 含油饱和度 实验性 残余油饱和度 鉴定 石油二次运移 油气运移通道
  • 简介:本文描述不同界面张力(IFT)对相相对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报道相中两相间低界面张力对相相对渗透率影响的实验证明结果。为建立界面张力可以系统控制的相体系,用十六烷、正丁醇、水和异丙醇四种液体组成的体系。报道平衡相组分和IFT的测量,报告的四种流体组成的体系相特性表明:富水相可能代表“气”相,富正丁醇相可能代表“油”相,富十六烷相可能代表“水”相,因此,我们用油湿特氟隆人造岩心模拟流体在水湿油藏中流动。根据联合使用Welge/Johnson—Bossier—Naumann法和相流理论推导得到的采收率和压差数据确定相饱和度和相相对渗透率。报道了所测量的相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润湿相的相对渗透率不受IFT变化影响,而其它两相则明显受到影响。随着IFT的下降,相同饱和度的油、气相更易流动。对于油气IFT在0.03—2.3范围来说,我们发现IFT下降近100倍,油气相对渗透率增加约10倍。

  • 标签: IFT三相相对渗透率三相流 润湿相 烃/醇/水三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