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江南造山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自中元古代以来多期作用形成的造山带。主体形成于晋宁期,东段出露自北向南为九岭被动陆缘(Ⅲ),障公山弧后盆地(Ⅱ)和怀玉火山岛弧(Ⅰ)。各单元之间以宜丰-伏川蛇绿混杂岩带和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相拼贴。后期被赣江断裂、赣东北断裂左行平移成西、中、东三部分。沿赣东北断裂带燕山期形成了该区重要的岩浆带和铜、金、银、铅、锌成矿带。

  • 标签: 蛇绿混杂岩带 火山岛弧 江南东段
  • 简介:尔一带的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为一系列的变质核杂岩。其内核由早—中太古代古陆核组成,外核为晚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变质岩系构成的多层次构造增生楔,并有多期剥离断层配套。新元古宙代晚期震旦系为盖层。它是地壳多期伸缩构造的产物。变质核杂岩体是一个有利于成矿的构造体系。辛尔变质核杂岩构造是一个对有色和贵金属等矿产成矿的有利构造

  • 标签: 辛格尔 变质核杂岩 增生楔 剥离断层 滑脱系 盖层
  • 简介:喀拉塔南变质核杂岩位于东天山地区中天山古陆中,为大陆边缘型变质核杂岩构造,该核杂岩原为EW长椭圆形,后被断裂破坏现呈半圆形,变质核杂岩由内核、滑脱系、盖层三单元构成,内圈为内核,由喀拉塔岩群片麻岩和同构造侵入体组成;中圈为滑脱系,由喀拉塔岩群片麻岩、兴地塔岩组片岩和长城系星星峡岩群变碎屑岩组成,发育叠瓦状剥离正断层,与内核之间为主剥离断裂;外圈为盖层,由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组成,喀拉塔变质核杂岩构造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 标签: 喀拉塔格 变质核杂岩 内核 滑脱系 盖层 剥离断裂
  • 简介:却勒塔韧变形带位于新疆东天山却勒塔一带,构造上属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中的准南陆缘活动带.变形带由下石炭统干墩组组成,为一套糜棱岩化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带内向南陡倾的片理极为发育,片理面上广泛分布方向各异的透入性拉伸线理,形成构造动力变质片岩.动力变形变质岩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1.10以上,磁面理很发育,F值最高可达1.23,磁化率椭球扁率E>1,磁椭球的形状因子T>0.X光岩组分析显示:构造岩的绿泥石和绢云母发生明显的定向,组构对称.根据区域对比,却勒塔韧性变形带是中天山秋明塔什-黄山巨型韧性挤压带的一部分,属其北部边缘过渡带范围.与邻区小热泉子铜矿和土屋铜矿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成矿环境.其作为区域巨型韧性挤压带的一部分,起源于东天山觉罗塔晚石炭世碰撞期共轴挤压造山作用,属共轴应变韧性挤压带,应变类型属压扁应变.

  • 标签: 东天山 变形带 韧性变形 变形变质 成矿环境 动力变质
  • 简介:新疆库鲁克塔阔克苏地区基性岩墙群由一系列北西向延伸的辉绿岩岩墙组成.测得辉绿岩^3He/^4He值为2.03×10^-7.1×10^-7.明显大于放射性成因的^3He/^4He值,远远小于地幔的^3He/^4He值.^40Ar/^36Ar值变化范围为803~1214,表现出明显的相对于空气的^40Ar过剩,^40Ar/^36Ar初始值为507.辉绿岩He、Ar同位素特征是原始地幔和放射性成因源或地壳源的混合结果,它可能与塔里木、天山构造带发育的早二叠世裂谷作用有关.同时也暗示,上述地区的裂谷作用可能受到更深层次的构造活动的控制.

  • 标签: 地壳 地幔 岩石 稀有气体同位素 基性岩墙群
  • 简介:沙雅西—轮台地区卡普沙良群亚列木组为一套棕红色陆相碎屑岩沉积,包括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砾质滨岸等沉积体系,多呈扇形。岩性较粗,通常具有较高的原始孔隙度,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按储层的好坏可分为4类储层区。

  • 标签: 沙西—轮台地区 亚格列木组 沉积相 储层评价
  • 简介:通过沉积盆地地壳动力学分析及沉积体系的识别与划分,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龙门山中生代前陆盆地等时地层架的充填生长模式。中生代盆地的发育、生长可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T33—J11)为大巴山-米仓山前陆盆地期,它是以北部大巴山、米仓山为物源区向南展布;第二个时期(J12—K1)为龙门山-大巴山叠合前陆盆地期。早侏罗世中、晚期龙门山完全升起成为陆源剥蚀区,此时大巴山、米仓山仍为物源区,这两个物源区为线状并呈钝角相交向东南展布。

  • 标签: 大巴山-米仓山 龙门山 前陆盆地 时间地层格架 盆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