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准噶尔盆地乌地区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乌断裂带附近及上盘构造高部位.通过对稠油物理及地球化学性质分析,发现该区稠油具高密度、高粘度、高酸值、低蜡、低硫特点,正构烷烃损失严重,胡萝卜烷缺失,藿烷、甾烷和重排甾烷等都有不同程度损失,三环萜烷、妊甾烷和高妊甾烷含量高,非烃+沥青质含量低.结合正常原油、稠油和油砂在平面和剖面上分布特征,认为乌地区稠油是次生成因.次生蚀变作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作用、氧化作用、水洗作用和扩散作用等,其中以生物降解作用和氧化作用为主.建立了稠油成藏模式,为预测该区稠油油藏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稠油 物理性质 地球化学性质 次生成因
  • 简介:通过层基材喷射技术在苏南地区岩质边坡治理中的实际应用,介绍其施工技术及流程,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厚层基材喷射 边坡治理 苏南
  • 简介:昌都地区位于“三江”成矿带中段,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具良好成矿潜力,是我国重要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地。雅岩体为中生代侵入体,以岩枝、岩脉等形式产出,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Si02、K2O+Na2O,低A1203、Ti02、Fe2O,+FeO、MgO、CaO特点。Rittmann指数平均2.22,K2O含量高于Na2O,属钙碱性岩系。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REE平均252.18xl0'2Ce/2Y平均7.44,(La/Yb)?平均22.33,属轻稀土富集型。SEu平均0.42,铕亏损显著。雅岩体锶同位素初始值和TiO2含量与大陆地壳值相近,是造山期后环境下由上地壳物质重熔融形成的A型花岗岩。雅岩体具富F,B,W,Sn含矿特征。富F,B挥发份对稀有金属元素具亲和性,使W,Sn等元素首先进入富挥发份熔体中,挥发份的强解聚特性促使富氟花岗岩衆发生液态不混溶作用,使富挥发份熔体与母岩浆分离。含稀有金属熔体长距离的迁移利于W,Sn富集成矿。通过对雅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初步探讨雅富氟、硼花岗岩类成矿作用。

  • 标签: 昌都 夏雅岩体 富氟 硼花岗岩 成矿作用
  • 简介:淮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中上寒武统灰岩,但同组岩性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含镁高,北部含钙高,形成不同矿产。本文基于多年灰岩勘查工作,系统分析南北矿区岩层特征,研究本区岩相古地理环境,总结出形成差异原因。

  • 标签: 灰岩 富镁 高钙 南部 北部 淮北矿区
  • 简介:40井区三维地震完钻的70多口探井中,二叠系的油气显示该区有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针对低幅度构造吲闭闭合度小,地震反射波特征有差异。加上地震资料解释存在相位差及闭合差的特点.复杂逆掩断褶带的常规地震资料偏移成像不归位,小断裂和低幅度圈闭难以识别,制约该区的勘探进程.通过综合研究,结合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叠前深度等建模偏移处理解释攻关。建立了目标区准确的深浅层速度模型.通过精细构造解释顺利完成72井油藏描述任务,取得了子街地区二叠系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 标签: 替前偏移 地震处理 资料解释 油气藏 应用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缘早石炭干草湖组和野云沟组产有丰富的有孔虫及(竹蜓)科化石,共计32个属,近100个种,其中7个新种.自下而上建立了四个化石组合即:1.Tournayelladiscoi-dea-Tuberendothyratuberculatamagna;2.Dainellawushiensis-EndothyraParain-flata;3.Eostaffellahohsiensis-Archaediscusmoelleri;4.EostaffellinellaProt-vae-Climacammianaferra.第一组合的时代为杜内(岩关)期,其余三个组合属维宪(大塘)期.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早石炭世 有孔虫 新种
  • 简介:蛇绿岩普遍被发现在碰撞型和增生型两种造山带缝合线上,因此经常被用来确定板块边界。自从欧洲地质学家在19纪早期提出蛇绿岩的概念以来,蛇绿岩的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早期研究认为蛇绿岩是侵入地槽的一套侵入岩;板块构造理论兴起后,蛇绿岩被认为是产生于大洋中脊的洋壳;在1972年的Penrose会议上,科学家们将蛇绿岩定义为一套从基性岩到超基性岩的,可以区分的复式岩体。此后,蛇绿岩的起源(构造背景),侵位机制,特征等研究都取得了很多进展。进入21纪,出现了一些较好的蛇绿岩形成模式和划分方法。

  • 标签: 蛇绿岩 起源 造山带 划分
  • 简介: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依据断裂的切割性、构造变形强度、地层展布特征、基底起伏形态等将乌断裂带划分为山前冲断带、乌断褶带、南部单斜带3个次级构造单元.乌断褶带自西向东进一步划分为百乌断褶区、乌尔禾断褶区、乌冲断区、子街断褶区4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依据构造圈闭发育程度、油气运聚条件等,对各次级构造单元的油气成藏类型及分布进行研究,认为断褶带油气藏类型最发育,是主产油区,单斜带勘探潜力大,是油气的远景区.

  • 标签: 乌夏断裂带 构造单元 油气藏
  • 简介:保存良好的Autuniaconferta.和Dichophyllumflabellifera近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二叠统上部的发现,是在塔里木盆地的首次记录.这两个种以前曾被归于Callipteris属内,后来Kerp指出该属的属名有问题,便与Haubold提出了形态属Callipteris的重新划分方案,这一方案笔者表示完全同意.A.conferta是欧美植物群中早二叠常见分子,在中欧的少数地点亦见于上石炭统上部,在中国则极少发现,仅见报道于河北开平赵各庄群上部和山西太原下石盒子组.D.flabellifera是欧美植物群中的另一早二叠分子,在西欧和北美的上石炭统上部亦见少数先驱分子,在华夏植物群中从未发现过.本文记载为其在国内首次记录.上述发现在古植物地理上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早二叠世 新疆 奥通羊齿 二岐羊齿 美羊齿类
  • 简介:隆银铅锌矿床产在燕山晚期绒依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北西侧,矿体赋存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变质砂岩、板岩中的北北西向构造破碎带中,为富银铅锌矿床,已圈定矿体6个,其中KT1、KT2是主矿体。该矿床位于塞矿床南侧,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成因类型及矿体特征均与塞相似,工作程度低,矿化线索多,找矿潜力大。

  • 标签: 夏隆银铅锌矿床 构造破碎带 找矿前景 四川巴塘
  • 简介:根据赣西晚三叠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时空演变以及区域地质构造变动特点,本文提出了赣西晚三叠拉裂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模式。并认为盆地的形成始于萍乡一带,逐步朝北东方向发展,与盆地轴向一致的上栗—宜丰、萍乡—高安、腊市—丰城断裂受区域地壳挤压扭动产生的局部拉裂是导致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晚三叠世 拉裂盆地 沉积作用 赣西
  • 简介:新疆巴里坤地区泥盆纪地层发育齐全层序清楚,化石丰富.是研究泥盆纪地层的一个典型地区.下、中泥盆统盛产四射珊瑚,其中下统的四射瑚珊有Syringaxonzhifangense,Ba-arrndeophyllummultiseptatum,B.raritabulatum,B.graciliseptatum.Taralas-majungarensis,T.zhifangensis,Pedderolasmajunggarensis,Schindewolfiaxinjiangensis,Enterolasmastrictum,Orthopaterophyllumxinjiangense,Sinos-pongophyllum(?)sp.,Kyphophyllum(?)deronia,Altajaxinjiangensis,Iowaphyllumjunggarense,Atelophyllumsp.,Diplochonexinjiangensis;中统有EndophyllumnalivkinizhifangenseE.zhifangense,Prismatophyllumxinjiangense,Billingsas-traea(?)magxima,Pseudochlamydophyllumzhifangense,Sinodisphyllumxinjian-gense.Sinospongophyllumbarkoense,S.junggarense,keriophyllumsp.等.其中新种18个.与上述四射珊瑚共生的还有大量的床板珊瑚和腕足类.它们共同组成巴里坤地区早-中泥盆独特的生物群落.

  • 标签: 巴里坤地区 早—中泥盆世 四射珊瑚 新种
  • 简介:新疆柯坪地区早二叠早期菊石可划分为:以Properrinites为代表的下石菊层(扎尔加克组)及以Artinskia为代表的上菊石层(巴立克立克组),它们分别相当于我国华南龙吟组,栖霞组,大体与苏联阿舍利阶—萨克马尔阶、阿丁斯克阶相当.柯坪早二叠早期菊石群是以乌拉尔类型为主,夹有少数特提斯海类型的混生动物群.柯坪地区的Artinskia菊石群与乌拉尔地区及我国青海、四川、广西、福建等地霞栖组中的Artinskia可以对比,故认为:柯坪地区在早二叠早期是与乌拉尔海、南天山海糟、昆仑—阿尼玛卿—金沙海糟,以及扬子浅海、东南浅海等广海海域相通.

  • 标签: 菊石 扎尔加克组 巴立克立克组 早二叠世早期 古地理
  • 简介:垫断裂带是首都东部地区贯穿河北和北京两地的一条北北东向的岩石圈尺度的区域性深断裂带。2015年10月在通州区西集镇地热空白区垫断裂附近成功钻凿一眼地热井,实现了通州地区中温地热资源的突破。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西集地区为例,分析垫断裂对区域内断裂沿线地热资源分布以及中温地热资源的形成控制作用。文章收集了西集地区垫断裂两侧钻井的岩石编录资料、施工记录和地温资料,从断裂对地热系统的热储-盖层组合、热储层赋水性和地温场分布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垫断裂如何控制区内地热资源分布特征。结论表明垫断裂是控制区域内地热地质条件的主要断裂,是区内主要的导水、导热通道,是形成区内中温地热资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夏垫断裂 通州西集 地热资源 储层赋水性 地温场
  • 简介:由塔里木及邻区古新统剖面分析,石膏层位于海侵层位的上部,并沿自西向东的海进方向渐次升高.结合生物相分析认为,石膏是在海进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模式符合“分离盆地说”成盐理论.

  • 标签: 分离盆地说 石膏 成因模式 海进 古新世 塔里木盆地
  • 简介:新疆乌什—阿克苏地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的小壳化石丰富,已描述了近50属90种,包括1个新属,15个新种。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单板类、腹足类、骨针类及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还有节肢动物门的高肌虫类。按小壳化石在地层纵向出现的次序及其代表性,可将玉尔吐斯组小壳动物群的比石划分为3个带,即1.Anabaritestrisulcatus带;2.Cambroclavus-Aurisella带;3.Adyshevitheca-Xinjiangella带。其中1带可与梅树村阶I.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对比;2—3带大致可与梅树村阶Ⅱ.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Ⅲ.Sinosachites-Lapworthella带对比。因Aanbaritestrisulcatus的发现,证实玉尔吐斯组的下界可与梅树阶的底界对比;玉尔吐斯组顶部发现的高肌虫有别于筇竹寺阶的高肌虫。前者与大量梅树村期小壳动物共生,可以认为梅树村期已经出现高肌虫的先遣分子。

  • 标签: 新疆 早寒武世 玉尔吐斯组 小壳动物群 高肌虫 化石带
  • 简介:皖南晚震旦蓝田组底部含锰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铁锰矿层,含有丰富的成矿物质并且赋存有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是由于热水沉积作用而形成。这一发现为皖南地区矿床的成因给予了解释,并且为今后的矿床勘探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热水沉积 地质地球化学 蓝田组 晚震旦世 皖南
  • 简介:扼要说明了成都平原深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目标、意义,本区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的可行性及适应性。并详细论述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在矿产资源、农业、环境方面的研究应用前景。

  • 标签: 地球化学调查 多目标 深覆盖区 成都平原
  • 简介: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沉积相分析,对安徽黄山区-泾县地区晚泥盆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泥盆可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三级层序历时约3.05Ma,反映该区域曾出现4次相对较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观山组岩性相对单一,擂鼓台组岩性、岩相和沉积相相对多变,整体为一套滨海相为主,间有三角洲、沼泽等陆缘沉积序列,改变其以往认为陆相河流沉积的认识;多变的岩性、岩相和沉积相给三级层序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总体仍可区域对比。

  • 标签: 层序地层 层序对比 晚泥盆世 黄山区-泾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