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据历史资料记载,甘肃省因地震死亡人数超过4万.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因素地震强度、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轻震时造成的人员伤亡.

  • 标签: 甘肃 地震 人员伤亡
  • 简介:黑龙江省萝北地区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级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前太平沟一带,地震类型以右旋走滑为主。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发现太平沟一带发育一条长约25km,走向约N70°E线性异常带。野外地表调查发现该线性异常表现为断续分布断裂陡坎、冲沟位错和滑坡。陡坎走向约N65°E—N75°E,倾向SE,高约1.0-2.5m;滑坡发育有典型弧形圈椅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多与断裂陡坎伴生。综合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特别是结合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该地区2次小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断裂属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分支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曾经强烈活动,具备中强地震发震能力,可能萝北1963年5.8级地震发震构造。

  • 标签: 依兰-伊通断裂带 太平沟断裂 萝北5.8级地震 发震构造
  • 简介:为测定震源机制及对S波射线做切线,描绘出S波波场很有用。就单力偶来说,S波射线切线已知些公共直径同运动矢量相一致大圆。就双力偶来说,它们几何要复杂些。本文我们介绍它们方程及从中导出一些重要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在极射赤投影图上可直接做出这些切线。对于这组分析,我们给出单力偶情况下,S波射线切线方程及从它推出已知特性,它表明两种情况下随后推论精确。就双力偶情况,我们还加了一个描绘这些线极射赤投影绘制过程附录。

  • 标签: 地震 震源机制 S波射线
  • 简介:共和2号观测井距共和县恰卜恰镇以南6.7km处上塔迈村,海拔高程为2678m,成井时间为1975年10月,井深为194.35m,含水层厚度7.90、7.60+8.5m,年正常温度为25℃,涌水量为8.7L/s。由于成孔时间长,特别是近年来共和地区干旱少雨,在该井1km范围内又打了几口抽水机井,在农田灌溉旺季大量抽水,目前实际涌水量仅2.OL/s。该井系裂隙发育(破碎)带构成地下水储存间及运移通道,主要含水层第三系,所以该井具有良好水文地质环境条件,水井周围环境较为安静,加之该井孔封系条件好,含水层埋藏深。

  • 标签: 水氡仪 水氡异常 异常分析
  • 简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对我国西藏地区造成较大人员伤亡房屋破坏,道路、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及水利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本文介绍了本次地震基本情况,并在现场地震烈度调查和地震损失评估基础上,对灾区震害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灾区房屋类别破坏情况以及生命线系统各行业受损情况。通过分析此次地震灾害特点,指出了灾区在抗震设防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大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农牧民抗震设防意识,加强农牧区房屋建筑指导和监管等建议,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 标签: 尼泊尔8.1级地震 西藏地区 地震考察 震害特征
  • 简介:本文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并通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位移大小等震源参数对脉冲强度影响。此外,基于有限移动源理论,说明了断层辐射速度脉冲分布关系,并探讨了利用运动学震源模型研究近断层地震动对速度脉冲影响技术路线;评述了7种典型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建议进一步研究等效速度脉冲函数震源机制之间关系。最后,简述了不同类型断层引起速度脉冲差异,并推测了产生脉冲型地震动下限条件,同时展望该研究在地震预警方面的可能性。

  • 标签: 震源机制 近断层速度脉冲 等效脉冲模型 运动学震源模型 地震动模拟
  • 简介:依据分形理论分析了清徐境内交城断裂带、地裂缝以及地貌分形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地裂缝、断裂以及地貌之间内在联系,并对清徐地裂缝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分形特征 地裂缝 分维 活动断裂 地貌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中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
  • 简介:根据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分区,本文拟合不同震源机制烈度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西部198次5.0级以上震例,共419条等震线记录;东部47次5.0级以上震例,共84条等震线记录,采用椭圆模型进行衰减关系拟合,得到了地震烈度随震级和长短轴长度衰减关系。文章初步分析了几种震源机制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差异,以西部地区为例,对比了西部走滑型、逆断型烈度衰减关系和汪素云西部衰减关系实际值之间差距。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区分发震方式烈度衰减关系长短轴可以作为应急地震影响场修正因子,在震后几小时得到震源机制解时,对烈度圈长短轴进行初步修正。

  • 标签: 烈度衰减关系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分区
  • 简介:利用较大岩石样品,实验研究了加载时同时向样品内注水过程中穿过样品超声波波速和尾波Qc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压力作用下,岩石破坏前通过岩石尾波Qc值下降,如果有压力水进入,则岩石尾波值Qc会大幅下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地壳岩石破坏发生地震前尾波下降物理机制岩石在压力产生扩容裂隙及流体进入裂隙双重作用结果。

  • 标签: 模拟实验 波速 尾波QC值 震源区介质 地震
  • 简介:对中国大陆地震空间分布进行了仔细探讨,发现6级以上强震在西部(东经105°线以西)有三组近似是对称分布空带现象,每组平行空带相邻带间距为5°,带宽约为1°;东部则有两组NE、NW向空带将其分割成若干强震块体,相邻空带宽约700km,带宽约为150km。6级以下地震在空间上几乎随机分布。理论推导证明:强震空带现象其实质为一些不连续块状分布强震区在空间有序排列,且控制东西两部分构造运动构造波波长均约1000km,并在同一机理下还统一地解释了强震等间距及构造带等间距现象。应力场反演表明,大陆西部受三组主次不同边界力源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气、油等轻易于流动物质聚集区多分布在强震空带内,金属矿藏多分布在强震块体内,同时从空带分布图即简单地震危险区划图上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已发展建设成大型城市多位于“安全岛”内。

  • 标签: 强震空带 构造波 应力场 矿藏
  • 简介:用P、S波振幅比方法反演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计算了对应P轴T轴。结果表明,前震一组节面比较集中且主震断层面大体一致,其主压应力轴也表现出对集中,余震(以及以后发生在该地区一些小震)断层面解则比较散乱,但总体上仍与该区主要断层保持大体一致,但是余震P轴和T轴则表现更大散乱。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强地震发生前震源区微震震源机制相对一致性发震断层

  • 标签: 震源机制 S波 振幅比 临震前兆
  • 简介:祁连县俄博乡土圈沟、大擦汗沟、柯柯里等剖面的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岩层之中,首次发现丰富孢粉化石,计39属74种(其中包括1新种),疑源类8属9种。推出Verrucosisporites(8.6%)-Triadispora(2%)-Trematosphaeridium(7.2%)孢粉组合。该孢粉组合面貌应归于中三叠世Anisian期。它发现为该套地层进一步研究合理归属提供了最新成果。

  • 标签: 北祁连 中三叠世 孢子花粉
  • 简介:在结构损伤识别中,损伤发生时间、损伤定位及损伤程度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利用HHT方法结合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分析刚度突变MDOF体系在地震波输入下结构动力损伤识别问题,并以刚度突变4DOF结构体系在ELCentro地震波输入下结构动力特性识别为例进行了讨论。通过Fourier变换得到了结构损伤自振频率,利用HHT方法识别出结构损伤发生时间,在此基础上运用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识别出结构损伤刚度,从而确定了损伤程度。

  • 标签: FOURIER变换 HHT方法 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 刚度突变MDOF体系 损伤识别
  • 简介:本报告对2005年11月九江瑞昌VII度地震造成了1.8万多间房屋倒塌、15万多间房屋损坏严重震害原因进行讨论分析,结合福建省农村民居工程建设状况调查资料研究,认为:福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状况不容乐观,全省农村民居一年建筑面积高达2000多万平方米,今后还会以更大数量发展,能否建成一个设计施工合理、防震保安家园,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一件事关农村民生重要紧迫大事。

  • 标签: 农村民居 房屋损坏 抗震设防 九江县 场地条件 抗震措施
  • 简介:选用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3月3日久治-玛曲4.1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3060倾角82°、滑动角-5°,节面Ⅱ走向37°、倾角85°、滑动角-172°,地震类型为走滑型,震源深度为5.5km,属于汶川地震后区域应力场调整引发一次地震事件。

  • 标签: 数字地震台网 CAP方法 震源机制
  • 简介:地震以其突发性和巨大破坏性给人类生存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我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社会文明进一步提高,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环境和安全生存空间。为此,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地震应急反应综合能力,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至最小,对社会影响降至最低。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由政府统一领导指挥、地震部门综合协调,以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专业地震灾害救援队为主,联合各灾种管理部门和包括志愿者在内其他救援力量,实施地震应急救援,相互支援、分工协作综合应急救援协调系统。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快速、有序、高效、恰当地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建立社会动员机制,有效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减少地震损失,该体系中重要基础工作,我省“十一五”期间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主要工作内容。

  • 标签: 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预案 社会动员
  • 简介:跨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在地震应急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以西南区域应急联动为例,从规范应急协作区联动行为,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及联动协作演练、增强各成员单位震情意识和应急意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区域应急协作联动机制实现途径。

  • 标签: 跨区域 地震应急 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