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小震调制比对山西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研究,得知未来3年内可能于1999年到2000年前后在太原盆地南端和大同盆地南端发生5.5~6.0级强震。

  • 标签: 中强震预测 小震调制比 山西地区
  • 简介:运用地壳形变的垂直变化趋势,对福建地区跨断层流动场地资料定点形变资料进行分析,提取断层带形变异常特征;并对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若干次强地震进行研究,认为各断层带形变手段在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进行中短期或短期的震情预测是可行的。

  • 标签: 地壳形变异常 中强地震 关系
  • 简介:本文选取湟源台573型地震仪在1990—1991年间记录的49个共和地震和记录到PN震相的25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共和——湟源之间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为;V(pg)=6.76km/s、V(sg)=3.84km/s,湟源地区的地壳厚度为61km。

  • 标签: 近震波速 地壳厚度
  • 简介:在文献调查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鲁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城市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做了分析,给出了抗震救灾重要房屋的单体预测结果、现有房屋的群体预测结果,并对房屋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进行了预测。文中指出了现有房屋的抗震薄弱环节,为该地区采取防震减灾对策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城市 震害 预测 鲁南
  • 简介:本文根据莆田地震台近几年来电磁波观资料的分析,震例研究结果表明,电磁辐射信号常在震前存在着起始异常-主异常-衰减异常-平静-临震异常、在平静时地震的特征。本文对闽台地区几次强地震电磁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震的短临预报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 标签: 电磁辐射 信息异常 综合分析
  • 简介: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 标签: 地震活动因子A值 空间扫描 预报效能评价 青海
  • 简介:在地震地球化学前兆观测,土壤(断层)气观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了利用水氡、水质、气体观测仪器设备进行土壤(断层)气的实验观测.对濮阳地区土壤(断层)气特征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地震前兆 土壤(断层)气 观测方法 气体特征
  • 简介:本文利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的方法,对山东地区近期地磁场总强度F值及垂直分量Z值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得到了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近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在地震活动平静状态下其变化特征与地理纬度的改变密切相关,而与地理经度的改变关系不大;F值或Z值等值线的分布与地磁台分布状况有关,F值和Z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 标签: 山东 地磁背景场 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 等值线
  • 简介:本文采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西海固地区七十年代以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并用形变场图象及数字特征量等分析了该区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该区自1981年以后区域应力逐渐增强,再经1990年前后应力场调整,目前已恢复到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

  • 标签: 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平差 垂直形变场 演变特征 特征量
  • 简介:地热前兆观测的目的是要解决短临地震预报问题,1990年4月我们在张掖地震危险区选井架设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石英钻孔测温仪,开始了地震前兆观测研究。从现已取得的资料分析,在1990年10月20日景泰—天祝—古浪6.2级地震发生前(8月16日——8月17日),地温值在长趋势连续缓慢下降背景值基础上显示了最大变幅为

  • 标签: 地温场 前兆观测 河西地区 变化形态 浅层地温 测温仪
  • 简介:西藏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带上,是我国强震多发地区之一。1973年7月14日申扎西北7.3级大震后至今已23年无7级以上大震发生,超过本世纪7级大震的最长间隔时间。另外,结合其它的地震学条件分析,认为西藏的喜马拉雅中南地区,尤其是察隅、桑日—申扎与聂拉木是未来1~3年内发生大震的危险地域。

  • 标签: 强震原地复发 强震活动周期 强震迁移 地震条带
  • 简介:本文指出了福建微震仪地震台网在地震速报和编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着重阐述了闽台两地区速度模型差异大是造成福建地震台网定位台湾地区震中误差的主原因;最后提出减少震中定位误差的改进办法。

  • 标签: 地震速报 地震编目 速度模型 定位误差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Pn波走时研究地壳内部结构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研究闽台地区莫霍面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Pn速度结构 地壳莫霍面 反演
  • 简介:本文分析了台湾地区近期5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图象,发现台湾地区从93年开始55级以上地震逐渐形成一条强地震共轭条带,其中主条带长仅300公里左右。强震条带形成后,1999年9月21日在主条带的西南段1/3处条带的西侧边缘南投发生了76级地震。南投地震后,55级以上地震条带仍然存在,2002年3月31日在共轭条带交汇处附近苏沃海外发生了75级地震。在共轭条带内相隔两年半时间里发生两次7级以上地震实属罕见

  • 标签: 地震共轭条带 地震图象
  • 简介:选取龙岩台的地磁资料,总结漳华龙地区震例,用压磁效应、感应磁效应等理论解释、分析地震与地磁异常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地震,在孕育地震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质构造运动,产生的地磁异常也是不尽相同的。地磁异常的显著程度不仅与地震的应力降、震级、以及岩石的磁性有关,还和震源机制关系很大。

  • 标签: 地磁 幅度比 压磁效应 感应磁效应 震源机制
  • 简介:<正>一、地震活动概况1997年闽台地区及其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实况表明,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水平经短暂的平静又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发生了永安5月31日Ms5.2级地震。这次地震是1968年华安5.2级地震以来我省内陆地区最强的一次有感地震,也是华南地区今年最突出的地震事件。

  • 标签: 地震活动 台湾地区 中强地震 闽台地区 震害调查 沿海地区
  • 简介: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是研究地震背景的重要一环。随着资料积累的增加和人们认识的提高,我们在分析历史资料完整性、可靠性基础上,筛选21次有详细宏观调查报告、有仪器测定震级,震级、烈度分布均衡的54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变换常数R,反复统计、搜索方差小,结果符合客观规律的统计结果,并与原东部和华南地区的衰减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建立更符合客观规律,适合本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 标签: 衰减 长轴 短轴
  • 简介:一、地震活动概况东甫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V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地震活动水平呈逐步减弱态势,并向平静期过渡。但受1999年9月ZI日台湾南投7.6级强震群活动区域应力场调整的影响,1999年下半年开始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强,相继发生了8月5日惠安海外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地震,并于2000年5月27日在漳浦海外发生4.6级地震,这也是本年度福建及沿海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二、地震频度和强度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0年福建及沿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地震91次,其中2.0—2.9级地震79次,3.0—3.9级地震10次,4.0~4

  • 标签: 地震活动 台湾地区 地震分析预报 东南沿海地区 余震活动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