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190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发生1个月内强余震资料的统计,得到了主震震级与余震震级、时间间隔与震中距之间的经验关系和统计规律。同时,以汶川主余震为例,进行了对比检验。统计结果表明,本文的统计结果是比较可靠的,对今后西南地区余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西南地区 强余震 最大余震 最快余震 最近余震
  • 简介:地震后造成人员伤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震级、烈度、人口、房屋破坏程度、与断层的距离、经济发展状况等.本文总结了1999年以来国内外地震生命损失研究中的若干方法和模型,介绍了这些评估方法在地震后的应用情况,并进行了适当的总结.最后提出了人员伤亡评估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地震 生命损失评估 研究新进展
  • 简介:从邢台地震区以震报震的角度出发,以当地直接前震为端,扩大到海城、唐山大震之前,无论当地或华北广义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性图像,用动态跟踪监视的思路与本文的办法,在长期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以现今的认识和提法综合统一归纳为:用“震情三分律”办法以定量规范未来强震的“活动时段”;用“对称填补”模式以定量规范未来强震的“活动空间”。认为,以现有各地的测、控水平,对Ms≥6.0级地震前记录到的震兆信息是有可能作出短期或临震预测的。对提出的2种特征性图像的物理意义、岩石压力实验等作了简要的叙述。但因地质构造并非短期内能改变大震前后的继承性活动,故本文概不涉及。

  • 标签: 短期预测 临震预测 强震活动 震兆信息
  • 简介:根据1990年以来的青海省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报告,对不同年份的地震预测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年度预测在基本准确标准以上的的预测依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频次、水氡、应力应变、缺震、GL值、b值、震级平静、能量蠕变曲线、地温、震群等10个测项在基本正确的预测中出现的比例相对高一些。

  • 标签: 青海省 地震测项 地震参数
  • 简介:通过对新疆博—阿断裂带中东段的实地调查,发现断裂在吐鲁番盆地西南山前冲洪积扇上形成了冲沟右旋错动、断层陡坎、挤压隆起等与断裂活动相关的典型断错地貌。对比区域地貌面的分布和年龄,并结合测年结果,认为研究区内主要分布了3期冲洪积扇,并对应3级河流阶地。实测Fan3冲洪积扇上冲沟的最大右旋位错达40.8m,其余分布在22~27m区间内,Fan2冲洪积扇上冲沟的右旋位错达26.5m,结合光释光年代样品的测试结果,得到1.8万年以来断裂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1.42±0.18)mm/a。

  • 标签: 博-阿断裂带 晚第四纪 走滑断层 滑动速率
  • 简介:方正断陷是位于依兰伊通断裂中北部的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依兰-伊通断裂构成盆地边界的控堑断裂,在盆地中部发育走滑断裂(伊汉通断裂),与边界断裂一起构成统一的断裂系统.该中部断裂的最新活动在地貌上具有明显的表现,在卫星影像上显示出清晰的线性.笔者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观察测量等手段,分析认为此断裂为一长期活动断裂,普遍错断河流一级阶地,并有连续的断层陡坎展布,最新的活动时代为全新世,应该曾发生过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现今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具垂向滑动分量,并且垂向上表现为枢纽断层的运动特征.这些结果与前人认为的依兰-伊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极弱,东北地区是我国构造最稳定的地区的结论似乎不甚相符.笔者认为还需要更深入的工作,以分析该断裂与盆地边界断裂的关系,并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依兰-伊通断裂活动特征,充分认识其地震危险性.

  • 标签: 依兰-伊通断裂 方正断陷 伊汉通断裂 地貌面 陡坎 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