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根据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形成与分布,结合盆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分析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对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和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保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加强对现有荒漠沙生植被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盆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水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
  • 简介:运用法学原理,结合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地震行政执法案例选编>中提供20起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案例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探讨了实际工作涉及到若干法律问题.

  • 标签: 地震监测设施 地震观测环境 法律法规
  • 简介:共和地震发震构造是人们普遍关注重要问题。通过对共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和地表断裂形变特征对比,确定共和地震发震断裂为柴北缘断裂带,并对该断裂带形成和发震、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 标签: 发震演化及活动特征 共和地震 柴北缘断裂带
  • 简介:“九·五“期间,厦门地震台实施95-01-02项目,安装DSQ水管倾斜仪、SS-Y伸缩仪、VS型垂直摆和DZW重力仪等四台套数字形变仪器。众所周知,台址与环境改造、仪器设备和良好管理是获得优秀观测成果不可缺少三个重要因素。而良好台址条件与环境改造又是三要素之首。在台址确定之后,环境改造必须科学地、精心地组织设计与施工,以使工程质量达到最佳效果。本文阐述即是该项目设计、施工做法与经验

  • 标签: 数字化形变仪器 环境改造 方案实施
  • 简介:龙岩地震台核旋观测室始建于1984年,1985年2月开始使用。室内建有三个仪器墩。长期来,探头一直放在最西边墩上进行观测。1998年龙岩台核旋观测仪故障停测后,1999年12月新购回G-856核旋观测仪,并于2000年1月开始正式观测。由于使用G-856核旋观测仪观测以来,H分量一直不稳定,Z分量测值也经常出现不稳定值,后改将探头放在中间墩上,观测结果Z分量测值稳定,而H分量测值仍不稳。从2000年7月5日开始,进行加密观测,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有仪器老化与不配套原因,更重要环境变化影响,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建议

  • 标签: 磁场梯度 核旋观测
  • 简介:浅谈在网络环境下地震系统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阐明了要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必须通过合作、协调、共同发展;并提出网络环境下提高地震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举措

  • 标签: 网络 信息 资源共享
  • 简介: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青南高原内部,地处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以西,各式各雅山以东,东昆仑山东延中列布青山南麓和南列巴颜喀拉山中段之北地区,面积约20930km^2,海拔均在4200m以上,属无冰川分布多年冻土区。冻融地质作用强烈,冻融地质现象普遍发育,土壤和植被被大面积破坏,荒漠化土地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 标签: 黄河源区 冻融地质作用 生态环境地质
  • 简介:本文根据共和6.9级地震发生地质构造环境及发震断层空间几何学特征,分析了区域构造活动、变形特征及共和盆地块体应力平衡,作者认为:龙羊峡水库蓄水荷载,破坏了原有盆地块体应力平衡,以及水对盆地南缘隐伏断层局部地段弱化是导致本次地震发生主要原因。

  • 标签: 发震断层 水库地震 应力平衡 共和盆地
  • 简介:通过对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火山机构、火山岩与构造关系研究,确定该套火山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层单位为鄂拉山组,为一套陆相喷发火山岩,呈NW向展布于大海滩-都库隆瓦地区.以-高钾、高钙、低钛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岩性由中性向酸性渐变,岩浆活动由啧发型向侵入型递进.表明岩石构造环境为陆内消减带火山岩造山区.是来自地壳下部火山岩浆经分异结晶并在上涌过程混入有上地壳物质而喷发形成.喷出时大地构造环境为陆内造山环境,该火山岩最初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由于A型俯冲构造活动,测区乃至鄂拉山地区产生一系列右旋走滑断裂带,受NW向右旋走滑断裂影响,岩石孔隙加大,并出现强烈热流活动,导致岩浆沿这些断裂带喷出地表.

  • 标签: 查查香卡 火山岩 构造环境 晚三叠世
  • 简介:水压致裂技术现已发展成为确定地下洞室三维原地应力状态、高压洞室围岩自身承载能力以及岩体高压透水性可靠实用方法,并已经在核废料处置、长大深埋交通隧道以及水电站高压力洞室工程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表明,综合测定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充分利用围岩承载力优化工程设计,对确保工程安全和提高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地应力测量 水压致裂 深埋地下洞室 岩体承载力
  • 简介:应用双向差分分析方法对青海地区5级以上地震、中国大陆西部、南北带及全国范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该模型理论预测结果;该方法对5.0级以上强震长趋势判定有一定作用。

  • 标签: 双向差分模型 地震趋势预测 青海 中国大陆 模型检验
  • 简介:信息技术采用大大提高了震害预测精度和震灾快速评估能力。城市震害预测工作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支持下,能有效对震灾发生及时获取各种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对震害造成损失和社会影响进行科学估算。利用数字城市为我们提供数据共享平台和技术系统,帮助政府快速了解震情、灾情、提出对策。同时,依据震害预测研究成果,结合数字城市、数字福建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防灾薄弱环节,采取减灾措施,制定城市减轻灾害长远规划,提高城市抗御地震灾害能力

  • 标签: 数字福建 震害预测
  • 简介:国际紧急技术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EmergencyTechniques,简称ICET)在1994年研究开发出SAVER救援方案,SAVER全称为SystematicApproachtoVictimEntrapmentRescue,其实质就是接近被困于有限空间的人并将其救援出来系统方法。ICET总部设在荷兰,于1993年成立,当时属于荷兰荷玛特公司;1996年从荷玛特公司分离出来;1997年改名为“国际紧急技术中心”。ICET是世界上许多最知名备受称赞与尊敬与救援相关组织成员之一。SAVER救援技术在各类灾害救援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SAVER救援技术和地震救援。

  • 标签: SAVER 地震救援
  • 简介:规整化标定是模拟观测地震仪器标定一种方法。系统介绍了规整化标定仪器方法、参数,发现它有许多优点,是标定遥测地震仪器一种较理想方法。

  • 标签: 遥测台网 模拟 地震仪器标定 规整化标定
  • 简介:采用金属耗能器进行结构抗震加固是一种较经济、简单、又可靠耗能减震加固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金属耗能器构造、原理与性能及其在建筑、桥梁抗震加固工程应用概况,给出了典型工程实例,并提出了金属耗能器在加固工程应用应解决一些问题。

  • 标签: 金属耗能器 滞回性能 抗震加固
  • 简介:本文介绍了电磁辐射对共和地震短临预报映震效果,及时、空、强判据,认为利用地震电磁辐射现象进行地震短临预报是一项很好手段。

  • 标签: 电磁辐射 共和地震 短临预报
  • 简介:遥感图像不仅从宏观上展现了活动断裂与其它活动构造影像全貌,而且直观地揭示了洗断裂影像信息,为分析断裂活动状态及其与地震活动相关性,为识别地震构造与强震孕育地段提供了丰富信息。而遥感技术方法本身优势,又使得遥感构造研究具有了视域开阔、信息丰富直观、处理方法多样、易于综合分析、获取成果迅速等特点。从直观上讲,活动断裂遥感影像标志主要有色调、构造形态、断层三角面、地貌及水系等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垂直错动标志。从多方面总结了活动断裂在遥感影像上表现特征和识别标志,并为今后活动断裂以及地震研究遥感影像信息应用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和途径。

  • 标签: 地震 相关性 遥感影像信息 发震构造 活动断裂
  • 简介:本文介绍了应力波反射法中所使用频域分析在判断桩身质量完整性优点与不足。

  • 标签: 反射波 时域 频域
  • 简介:地震台站工作人员,在进行观测资料分析、地震预报研究过程,往往会遇到几个问题:1、手段单一,对于前兆现象无法全面表述。2、如何识别异常与地震之间关系。3、如何兼顾点和面的关系。

  • 标签: 地震预报 前兆现象 异常与地震 点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