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城市艺术节,是各地政府导向下地方民俗事象、文化特色集中体现,有辅助地方和谐治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等功能。至今,中国各地举办艺术节至少已有30余年历史,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艺术节在学术研究领域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借鉴场域理论研究城市艺术节,将有利于建构城市艺术节理论研究视角,同时也可推动场域理论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运用。

  • 标签: 城市艺术节 场域理论 反思 展望
  • 简介:以《民俗研究》刊发论文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探索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基本走向,总结民俗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在方法论上突破。民俗学研究传统是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继而结合对于民俗事件跟踪,运用民俗学者切身感受和身体经验,探究在动态事件过程中得以呈现民俗多元主体与多面相生活文化之间互构关系。民俗事件所对应是民俗作为生活存在形态,其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事象即民俗文化层面,经由民俗学者理论抽象建构起社会/文化共同体(民)与知识体系(俗)之间联系。研究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理应成为民俗学学科追求方向与立足点。

  • 标签: 民间信仰 《民俗研究》 语境 民俗关系 事件研究
  • 简介:民俗价值观是民俗学核心命题之一,但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并未建立起科学系统民俗价值观体系。从民俗本体论角度出发,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访谈资料与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来归纳、总结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对民俗价值理论共识,形成对民俗文化当代价值认识,是民俗价值观研究一条重要路径。研究表明:民俗价值存在于三个维度上,即对人类个体生活层面的规范价值;作为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基础价值;完整反映人类知识谱系价值。

  • 标签: 民俗 价值观 价值维度 民俗学者
  • 简介:时间是万物存续基本维度,对人类社会而言亦是如此。不过,与物理时间或钟表时间线性、均质性有所不同,人类时间观念是社会建构产物,并反过来或显或隐地影响社会生活。不同人类群体实践活动,所产生时间观念亦会不同。中国乡村民众如何依据农事节律来组织与展开其年度生活?

  • 标签: 乡村民众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俗学获得了丰硕成果。在民间文学与口头传统、民族志研究、都市民俗学、历史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经过努力,民俗学逐渐从纯文学、溯源式研究转向民族志式整体研究;由一门描述性学科,转为一门阐释性学科,'朝向当下'成为学科共识。普通人日常生活被推到了前台,学科伦理意识和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但学科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问题,表现为学科发展不平衡、重个案研究而轻理论建构、囿于旧范式窠臼、重视当下而忽视历史等。此外,民俗学在实践领域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民俗学 改革开放 学术史 学科范式 反思
  • 简介: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有益尝试,邓迪斯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新起点与新方向。

  • 标签: 阿兰·邓迪斯 宏大理论 民俗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