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正>在传世的古玺印中,有少数几方越族官印,据笔者所知,见于著录的有“越贸阳君”、“越青邑君”、“越归汉蜻蛉长”、“新越余坛君”、“渐越三阳君印”、“南越中大大”六方(见图)这些官印,由于都是传世品,在年代的断定上,缺乏考古学上的资料可供我们分析,不过,从各印本身的形制、钮式、字体风格的特点以及印文内容的考察,也可推断其所属的年代,各印为方形,钮式为瓦钮或鱼钮,与传世和出土的汉官印相同,其中的鱼钮则是只见于西汉前期官印的钮式,印文字体笔划圆转,结体方中带圆,为西汉官印印文常见的风格.一些印文中所署的“新”宇,系指新莽的国号;“南越”则是南越王国的国号,根据以上所列的这些特点,可以断定这些官印的年代系属于西汉

  • 标签: 官印 越族 印文 大夫 后汉书 君长
  • 简介:<正>一、红男绿女游记中常见“红男绿女,游人如织”的套话。这红男绿女到底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辞源》的解释是:“盛装出游的男女。”清舒位《修箫谱》传奇《拥髻》:“红男绿女,到今朝野草荒田。”两书皆以红绿代表种种颜色的服装。然而历代相沿,衣着总以红女绿男为尚,除去吉服,男子很少穿红,何况又是寻常的郊游。《辞源》的引文,分明是慨叹世道沧桑,男女欢好无常,倒怕与盛装无涉。若就服色盲,此处毫无颠倒其辞之必要。如此造语,颇难索解。

  • 标签: 民俗词语 辨释 牌位 新娘 舒位 服装
  • 简介:“牵郎郎”是明清时期广被学者记录与分析的一首游戏童谣。据记录可知,其至晚在元末的燕京地区已有流传。而相关分析,与以往从“诗妖”角度对童谣所进行的政治化阐释明显不同,而是充分揭示其背后所反映的民众之思想意愿,表现出浓厚的巫术思维。这与当前歌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谋而合,可以看作是歌谣学现代学术研究的先驱。

  • 标签: 童谣 牵郎郎 巫术
  • 简介:<正>笔者提出“文化元典”概念,用以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本篇讨论这种特殊文本的内涵、外延及产生的历史背景.(“文本”又称“本文”,指由书写固定下来的话语,构成诠释的对象和基础.)关于“元典”之含义,见本文之附论部分.

  • 标签: 元典 轴心时代 公元前 希腊 希伯莱 民族
  • 简介: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关的一些字的演变,同时利用古文字考证了商代?地的地望。更多还原

  • 标签: 古文字 商代
  • 简介: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 标签: 双墩遗址 几何类刻划符号 天圆地方
  • 简介:<正>本文试对江苏六合程桥三号墓(报告见本期)出土之盘、匜、(?)上铭文作一考释.一、盘:铭文隶定如次:工(?)大(太)叔(?)或自乍(作)行(?)工(?):吴国国号.典籍作句吴,《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句吴即是吴.金文作工(?)、攻(?)、攻哉、工(吾攵)等.大叔:王之同母弟,即太叔.《左传》中有大叔段、大叔带、大叔仪、大叔遗、大叔文子(大叔仪).大叔僖子(大叔遗)均为王之弟.郑伯克段于(?)故事中的大叔段即郑庄公同母之弟段.(?):吴太叔名.铭文漫漶,(?)从句作,(?)或(?).《曾伯文(?)》中黄(?)之(?)作(?),(铭文—般作(?)),《曾仲大父(?)》黄之(?)作(?).(?),即越.考戊疑即寿越,考《集

  • 标签: 程桥 吴王 土盘 墓主 吴国 公元前
  • 简介:明军统帅陈璘在南澳任副总兵未及荐月,其在南澳山开展种树活动,“利溥百世”,所立的《南澳山种树记》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加强海防以抗击倭寇之举更显其将帅之风,影响深远。

  • 标签: 陈璘 南澳 种树 海防
  • 简介: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联系新公布的材料,可以认为:"举"是"举荐";"举"的目的是举"私学"某某成为吏;"私学"是秦汉"学吏制度"的延续,被记录在"黄簿"中,表示"学吏者"的身份,能够被举荐为吏。在未被举荐前,"私学"以"白衣"的身份居住于丘,在被推荐任吏后可能会迁移住处,但似乎仍然保有"私学"的身份,并可以被进一步举荐。

  • 标签: 走马楼简牍 学吏制度 举私学 黄簿
  • 简介:少儿舞蹈,相比成人舞蹈而言,偏重感性形式和生活化,无需太多的理性逻辑和沉重的思考。选择少儿舞蹈题材,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切入口就是生活。

  • 标签: 少儿舞蹈 生活切入 艺术切入 心理情感切入
  • 简介:明清乡村,举凡四时佳节,均会举办演剧,以表达对节日的欢庆。节令演剧形式丰富,剧种不一,式样繁多。或用来添节日的喜庆,或用来祭神,或用来娱乐。明清乡村此种节令演剧习俗,既为当时乡民之娱乐方式,又乃当时乡民生机活力的体现,是当时乡民热情乐观面对生活的见证。

  • 标签: 明清 乡村 节令 演剧
  • 简介:<正>科学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分类问题。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埃耳伍德所说:“分类是属于科学的本质,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没有分类的系统,则对于事实,即不能有科学的了解。”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在这一亚文化中又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各种文化形态。因而划分各种节日文化类型,对于认识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节日文化 民族传统节日 南方少数民族 节日活动 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