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就连一些节气,也是与龙相关的。如这一天,从农历的节气上说,本来是春分,即使这一天不是春分,前后也不差一两天。但是,在中国人看来,除了是春分的节气之外,还有一个说法,这就是“,龙抬头”。

  • 标签: 风俗 龙的传人 中国人 节气
  • 简介:在多国、多维视角下考察了与星期有关的民俗,探究了星期文化的起源、内涵、礼俗互动、地理差异和历史变迁。首先,就其源起而言,世界多地同源,始于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并渐增神话色彩。其次,宗教和传统不断给星期注入了新的内涵,多重仪式具有敬神、聚众、教化、怡情等多种功能。另外,自下而上催生了与星期相关的制度变迁,继而带动了民间风俗的流变。此外,近年来星期风俗的娱乐休闲色彩和商业色彩日益增加,中国受全球化影响呈现出相似倾向,但值得思考如何建设中华民族自己的星期文化。

  • 标签: 星期四 自然崇拜 宗教信仰 礼俗互动 娱乐休闲 商业文化
  • 简介: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血脉的传承,是心灵的归宿。中国的传统民居,是农耕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部百科全书。即使皇家的宫殿和园林,亦不乏樵渔耕读题材。从北京的紫禁城到这槐南乡的安贞堡,都可以读到蕴藏在建筑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可惜,传统的砖木建筑生命周期太短,损坏严重,未免让人扼腕。君不见,这洋头村里的部分老房子,就显得有些破败,也许很快要消失了呢。

  • 标签: 传统民居 传统文化 木建筑 农耕民族 百科全书 哲学思想
  • 简介: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

  • 标签: 厉坛 无祀 礼俗互动 闽西四保
  • 简介:江苏省镇江市马迹山遗址是宁镇地区典型的台形遗址,遗址使用时间较长,时间范围从龙山时代末期至两周时期。遗址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共发现47个灰坑、13座房址、1座墓葬,出土了一批器物。马迹山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宁镇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并为探寻宁镇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标签: 镇江 马迹山遗址 台形遗址 龙山时代末期至两周时期
  • 简介:神灵信仰具有资源供应性质,可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如庙宇、巫觋、传说等。凡人成神的信仰发生过程同时伴随着资源的"首次"分配:随着信仰的确立,与该神灵有关的个体和群体将获得明确的身份定位并建立对应关系。此一过程由灵验法则、精英法则和亲属法则主导。其中,灵验法则是本质性的,是信仰资源分配的第一推动力;精英法则和亲属法则将在灵验性前提下发挥作用。"首次"分配的结果并不稳定,可能持续进行"再分配"过程。

  • 标签: 信仰 资源 分配 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