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根据田广金(1997)的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包括,北部为阴山山脉、南部为长城地带、西部为鄂尔多斯和包头连线、东部为张家口和锡林哈特连线,这一范围内以黄河和蛮汗山为界可划分为西、中、东三部分,且每部分均具有各自的地理特征。西部为鄂尔多斯高原、中部为黄河平原、东部为岱海黄旗海湖为中心的丘陵地带,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和岱海黄旗海湖周边地区(图一)。

  • 标签: 聚落遗址分布 聚落形态 居住单位 平等社会 阶层社会
  • 简介:塔式罐是受佛教影响变造原有器物而产生的,是地面浮屠的缩影,这可以在众多墓葬壁画、浮雕以及陪葬器物上找到印记。它的产生旨在为死者构建一个继续礼佛的场所,是墓主人宗教信仰的象征。塔式罐作为随葬明器,在唐墓中多有发现,河北地区尤其是邢台及其周边地区所见的塔式罐类型最为丰富,装饰形式多样,且沿用时间最长。本文结合原库藏品以及新近发现的十余套器物,对邢台地区塔式罐进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当地塔式罐的发展进行分期研究。发现邢台地区塔式罐出现于盛唐时期,兴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进入鼎盛,北宋末、金及其以后由于战争,最终走向衰微。结合以上分析,进一步探讨塔式罐流行的社会因素。

  • 标签: 塔式罐 邢台地区 佛教
  • 简介:豫南地区共有5处遗址的商周西汉墓出土了前代遗玉,主要包括罗山县天湖晚商墓地3座墓、光山县宝相寺春秋黄君孟夫妇墓、桐柏县月河春秋养子墓M1、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M7,以及南阳市麒麟岗西汉墓M8等,共计出土约45件遗玉。这些遗玉的年代分属龙山期至夏代、晚商和西周时期。遗玉的存在状态一是原器保存基本完整,二是已加工待用,三是已改成新器。遗玉的来源途径一是当地龙山至夏代土著人历代流传而来,二是有些墓主人因特殊国情境遇而对遗玉着力收藏而来,三是商周王朝朝聘赏赐及诸侯交往而来。

  • 标签: 前代遗玉 豫南地区 商周墓葬 西汉墓葬
  • 简介:江苏省明清时期的建筑彩画是研究古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制作工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建筑彩画的官式作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作为江苏地区传统建筑彩画中彩画色彩重要组成的“二色”,普遍存在有严重的褪变色现象,轻则影响了彩画的艺术效果,重则危及彩画的长期保存。为明确了解彩画中“二色”发生褪变色的主要原因,在实地调查、传统工艺调查和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采集样品的科学分析检测,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二色”颜料层褪变色最为明显是由于光照、高温高湿、二氧化硫协同作用,其中颜料和胶料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致。本文利用实验结果比对,分析了实际情况下“二色”的褪变色病害,得出了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 标签: 彩画 二色 颜料 褪变色
  • 简介:"绫"的名称常见于魏唐时期的史料,流行于魏晋,至唐代进入全盛时期。史料中的绫是斜纹暗花丝织物的通称,其组织既包括平纹地上显斜纹花,也包括斜纹地上显斜纹花。绫在西北地区的用途非常广泛,常用于制作服饰和日常用品,在敦煌地区还大量用于制作寺院法器以及作为财礼、吊礼、贺礼和社邑成员身亡纳赠的物品。

  • 标签: 敦煌 吐鲁番
  • 简介:本文从聚落分布、规模、内涵、年代、等级等方面对关中地区西周时期的聚落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关中西部地区聚落数量明显多于关中东部区域,这主要与考古发现情况和关中地区的地貌有关。西周早期是关中地区聚落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时期。西周中晚期之后聚落数量逐渐减少并集中到关中中部的岐山、扶风、武功、西安一带.说明周人此时在畿内地区已经开始逐渐丧失其实际控制的领土。

  • 标签: 西周时期 关中地区 聚落 分布 等级 变迁
  • 简介:北魏至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城市数度兴废。在隋朝初期平定吐谷浑后,该地区的城市建设获得恢复发展,后因隋末战乱再遭废弃。’唐贞观年间,来自中亚康国的粟特人康艳典率领部族在楼兰城故址和罗布泊地区重建新城,并形成经济建设与安全防卫等功能较为齐全的城镇群,这对延续和繁兴丝绸之路交通、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交往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罗布泊地区的城市重建,除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主要驱动因素以外,自然生态的修复改善也为此提供了客观可能。而城市人口结构、社会生产方式和自然气候等是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改善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北魏至隋唐 罗布泊 生态修复 城市重建
  • 简介:为了有效解决广东地区大部分基层文博单位藏品库房的环境达不到安全收藏文物的技术要求诸问题,通过现场走访、电话访谈以及电子邮件反馈等调查方式,对广东地区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地区大部分基层文博单位藏品库房的环境达不到安全收藏文物的技术要求,漏雨、潮湿、虫蛀、长霉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文物藏品的保存、保护极为不利。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针对目前广东地区气候环境和各文物收藏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区域集中库房;二是研发自动调湿环保微环境装置。

  • 标签: 广东 博物馆 集中库房 自动调湿 环保 微环境
  • 简介:近年来,随着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的不断发现,学者们对此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愈加深入。对器物年代的判定是青铜器研究的基础,对此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断代理论与方法,或是以器形、纹饰等信息为主要研究依据,或是强调伴出陶瓷器和地层的作用,还有的以兵器、车马器为主要研究依据。因为各位学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各异,所以在对青铜器年代的断定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本文对诸位学者的断代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希望随着考古学资料的丰富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在总结铜器特点的基础之上,建立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器的较可靠的年代序列。

  • 标签: 长江下游地区 青铜器 年代学 研究
  • 简介: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点指标是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修缮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依据1992年制定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中的规定,为了对该规范中的构架整体性残损点指标进行验证和补充,本研究通过对南方地区传统的穿斗木构体系和抬梁木构体系的典型榫卯节点和构架的试验研究,得出两种木构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关键残损点指标,并与GB50165—92规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规范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局部倾斜残损点比试验结果小,规范值偏于安全。规范中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略小于试验结果,规范值偏于安全;而规范中规定的穿斗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对于燕尾榫穿斗木构而言是安全的,但对于透榫穿斗木构而言,则是不安全的。

  • 标签: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 抬梁体系 穿斗体系 残损点
  • 简介:豫陕晋相邻地区是中原文化区的核心区,与其他区系文化不直接接壤,文化面貌相对单纯。此地区从仰韶文化一期至三期大约1500年间,墓葬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到三、四期之交时在灵宝西坡墓地开始出现大、中、小等级墓葬,并经仰韶文化四期的发展,至迟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正式进入等级社会。此地区等级分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

  • 标签: 新石器时代晚期 豫陕晋相邻地区 墓葬 等级分化
  • 简介:本文主要以甘肃陇东地区《山公寺碑》《北周立佛像》两通碑刻中出现的人名为研究对象,佐以其他地区碑刻材料中的相关题名,从题名与宗教、题名与儒家思想、题名与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与研究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普通民众的姓名,探求潜藏在人名背后丰富的附加义和文化义,使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民族融合、社会变迁、思想交流、命名习惯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 标签: 陇东地区 《山公寺碑》 《北周立佛像》 人名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更新世末期的采食者拓宽了他们所利用资源的基本结构.在食谱中新增加了多种动植物食物,正是在生计上的这一“广谱革命”促使了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的过渡。新的研究显示,在亚洲西南部,人类对种类多样的植物性食物的利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类在开始驯化植物之前存在着一段强化采集食物资源的漫长历史。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晚期 食物资源 植物性 利用 人类 北方地区
  • 简介:2017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自治州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办法》要求各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惠农资金主管部门提供的分配方案和名册将资金拨付给各镇、场账户。各镇、场账户经审批,按村开具现金支票交付“两委”班子和“访惠聚”住村工作队,由村(队)“两委”安排村级报账员提取现金,以现金的形式发放惠农补贴资金。2017年,博州各项惠农补贴18745万元。

  • 标签: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惠农补贴 现金支付 资金发放 少数民族地区 新疆
  • 简介:上世纪末的1999年,张忠培先生与乔梁、曹玮和魏坚等共同考察了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及吕梁山地区的一些遗址,并在大量查阅调查资料和观摩出土陶片的基础上于2000年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一文。

  • 标签: 先秦两汉时期 人类文化 河套地区 张忠培 文化关系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