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旧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而且大部分遗留下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是石器以及石器生产的废弃物。旧石器考古就是从这些石制品来了解人类技术和智力的进化。长期以来,旧石器研究主要限于对石制品的描述和比较。然而,本文介绍了这门学科当下的成果和任务,旧石器研究不仅要了解石器技术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传统,还要探究大脑、语言、双手还有社会适应和象征意义等体质与行为演化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更多依赖生物学研究以及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现生黑猩猩解剖学特点和工具使用行为的比较。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奥杜威的砾石工业为代表,器形和加工受制于砾石的原来形状,这种工具已能帮助古人类增加获取高质量食物的能力,为大脑的智力进化提供必要的能量供应。150万年前各种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平刃斧和手镐出现,如果排除原料形状和加工步骤的区别,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类工具。这一时期古人类也开始用火。50万到30万年前的阿休利晚期,大型切割工具逐渐被勒瓦娄哇技术取代,这是一种高效的标准工具,并用来装柄。复合工具的出现表明古人类已经有了复杂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并且可能已会说话。更精湛的石叶技术在五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和近东,表明功能和形制各异的专门工具出现。同时,投矛器、骨角器、装饰品和各种重大发明面世。现代人类这种智力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他们很快扩散到全球,并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绝灭。人类演化的步伐,就是从最原始的石器技术开始,从旧石器时代初不超过10公里的活动范围,最终发展到今天的航天飞机和轨道空间站。(陈淳)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演化 技术 文化遗存 设计能力 旧石器考古
  • 简介:形制、工艺以及对腐蚀层的光学、化学分析,XRD检测,还有^210Pb放射性强度测定等,是鉴定古代青铜器真伪的常用手段。通过观察铜锈的腐蚀现象也可将人工做锈与长期埋藏自然形成的青铜锈蚀加以分辨。但由古旧金属或真的古代物品再加工而成的高仿品制作之精良,使用传统的检测手段可能仍无法确定其真假。锡同位素测量是能克服上述不足,有效鉴定青铜器的新方法。

  • 标签: 青铜器 同位素 测量 应用 放射性强度
  • 简介:为探索防止秦兵马俑彩绘的生漆底层和陶体脱落的方法,用设计的几种以有机硅为基体的加固剂将老化生漆片分别黏附到经过预处理的陶表面,从而针对加固剂固化速率、渗透性、铺展性、粘结强度等五方面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加固剂的粘结强度与加固剂本身、加固剂固化温度以及固化后的成膜比例有关;改性有机硅与陶体以及生漆底层均有很好的润湿性,固化工艺合适即能起到很好的粘结效果;配方A3(有机硅、二甲苯、三乙醇胺混合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在秦俑彩绘保护中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改性有机硅 加固 润湿 粘结
  • 简介:本文通过对古林省和龙市柳洞图们江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所获得的石器及石器的剥片方式、加工技术、原料利用情况等分析,对该遗址石器制作技术、古人类文化与周边环境、原料资源以及人类的适应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推测其属于东北地区以石叶、细石叶石核及其制品为主要特征的细石器工业类型,并与朝鲜半岛、日本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发现的某些遗址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文化交流。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 东北地区 剥片 图们江流域 古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