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正>安县城北三公里,有一参天古柏,屹立于山清水秀的大安山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七柏。该树一本七株,树高45.5米,主干胸围10.3米。主干离地約1.5米处,又分出支干七枝,每支干需二、三人方能合围,故名七柏。枝叶葱笼。在它的周围,又有稍小的古柏七株,胸围分别为2至3.6米,俨然象七个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主体古柏。因而,这七株较小的古柏称为七贤柏。据《安县志》记载:隋开皇年间,蜀王杨秀避暑于此,并建有玉亭。明代,在亭址建佛寺若庵。清代,又建有木制

  • 标签: 古柏 古树 胸围 主干 支干 树高
  • 简介: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新建养病院碑"记录了近代天津西式医疗机构—"总督医院"(俗称马大夫医院)的建设过程。作为重要的物证和史料,该碑虽然简单记载了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济在天津行医和参与建立"总督医院"的事迹,但是碑文主要内容却是歌颂李鸿章在医院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马济与该院关系到底如何?本文将结合天津博物馆藏有关文物和文献资料,探究以马济为代表的伦敦会医学传教士是如何通过影响李鸿章等中国社会上层人物,促进天津西式医疗机构建设的起步和不断发展的。

  • 标签: 马根济 新建养病院碑 总督医院 马大夫医院
  • 简介:主八”新考李克璞主八,元朝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他虔信佛教,刻印著名的汉文《碛砂藏》,还刻印西夏文西藏文佛经,广为散布。1930年4月小野玄妙(1883~1939)①首先写长文记述主八刻经事迹,②其后人们常常要提到他...

  • 标签: 《碛砂藏》 民族出版 西藏 大藏经 《元史》 佛教美术
  • 简介:北宋末王黼(1079~1126)写了一本名为《宣和博古图》的书,记录一些古物。其中有一种很特殊,他认为是天文仪器之类的古代器物(如图一)。在图旁有文字说明称:”右表座高四寸六分,深四寸二分,阔七寸一分,口径一寸一分,重三斤九两,无铭文。是器表座也。

  • 标签: 器物 铭文 北宋 天文仪器 古代 文字说明
  • 简介:1999年,衡水市文物管理处对安平县城水泥厂院内发现的2座东汉墓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掘,获得了一批实物资料,对研究安平汉墓分布、墓葬形制、埋葬习俗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安平县 东汉墓 汉墓分布 墓葬形制 考古研究
  • 简介:由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共同主办,吉林市文化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吉林国际浪木、艺、木雕艺术博览会于2003年9月2日至7日在吉林市隆重举办。

  • 标签: 中国 吉林 浪木 木雕艺术 根雕艺术 国际博览会
  • 简介:在闻名中外的吴城商代遗址所在地吴城村,有一位从事业余考古十二年的回乡知识青年黄水。他热爱考古事业,勇于实践,多次受到文物部门的表彰。他跟随省文物工作队的老师,跑遍江西三十余个县、市,调查和钻探遗址、墓葬、窑址二百余处。他的钻探技术很高,经他调查钻探的遗址、墓葬,有三处填补了江西考古的“空白”。

  • 标签: 考古工作 吴城商代遗址 钻探技术 探方 吴城遗址 古文化遗址
  • 简介:嵩山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之成为四方辐辏之文明轴心,而数千年文化的一脉相承,延绵不绝,则是其无与伦比的历史底蕴.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广泛而大量的吸纳周围地方的文化精华,多种文化因素的汇聚、碰撞、交融、升华,是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生成和成长的巨大动因.

  • 标签: 年文化 文化精华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嵩山 中原地区
  • 简介:<正>《尚书·舜典》说舜“同律、度、量、衡。”孔疏:“律者,候气之,而度、量、衡三者,法制皆出于律。”认为这时已经把计量单位和声律相联系。但远古时代显然不可能对乐律和度量衡的关系理解到这种深度。《尚书》几经窜乱,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很成问题。因为如《管子·君臣篇》只说:“衡石一称,斗

  • 标签: 黄钟律管 汉代 度量衡 计量单位 容积 同律
  • 简介: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三峡文物,世人关注。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使重庆至湖北所辖范围内众多文物古迹被淹没。根据2000年6月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审批,有1087处文物点被列入了保护规划,其中地下文物点723处(重庆市506处,湖北省217处),

  • 标签: 三峡工程 文物抢救 库区 文物管理所 博物馆
  • 简介:1989年6月,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河夹镇(原童元管理区)小秋木沟村8组村民在房后桔园挖沟时,发现了两件窖藏文物,当即上报,县文化局派文所的文物干部前往现场调查。据当事人介绍,动土时于地下0.6米深处,发现石板一块,起取石板后露出铜质莲花座,继续下挖,清出两尊青铜造像。文物干部将两尊造像征集回文所保存,经专家鉴定,为六臂鎏金药师佛。

  • 标签: 郧西县 十堰市 湖北省 药师佛 佛像 收藏
  • 简介:敦煌初唐卷子本裴注《史记·蔡世家》残卷之附篇前、后,有两大段包括两个相同的“太史公曰”在内的重复之文,又,附篇增衍“曹叔振铎世家”一题。敦煌本此卷这两处重大文字错误,乃因附篇拼补入卷所造成。敦煌本《蔡世家》中误重之文和增衍的附篇之题,后为司马贞《索隐》所据本、北宋景祜本《史记》相继沿存下来,而又有所变易。初唐盛唐至北宋这三个重要阶段有代表性的《史记》传本文本之同异,既显示出《史记》夹注本之传承有绪,又反映该本在不同时期的重要特点。

  • 标签: 《史记·管蔡世家》 敦煌本 《索隐》本 景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