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食物之间的差异表明,该遗址不同种类家畜之间的饲养方式有所不同。

  • 标签: 新砦遗址 家畜的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简介:本文对学界关于古代中国和美洲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检视,归纳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古代中国和美洲间交流的问题是世界性课题,必须以考古学为核心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唯有立足科学可靠的硬证据,才有助于厘清历史的真相。

  • 标签: 古代中国与美洲 文化交流 研究检视 硬证据
  • 简介:夏文明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尚存许多难点。史前时期“青铜之路”的开辟,青铜冶制、小麦种植等技术因素输入中原,推进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对中原文明体系有重构效应。夏文明最终在中原大地深厚的传统乐曲主要西来的外来乐章的合奏中完成。

  • 标签: 夏文明起源 史前“青铜之路” 外来文化因素 夏文明结构
  • 简介:在市场营销学的框架内,对博物馆产品和博物馆品牌的内涵及外延进行探讨分析,并从市场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创建博物馆品牌,对于丰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推动当前的博物馆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产品 品牌 公共物品 文化产品 博物馆产品 博物馆品牌
  • 简介:在目前所见的青铜铭文上,"寿"字的出现率甚高,共见六百余次,其字形的异体均有五种。从这五种的字形年代不同,或许可以表达"寿"的形成脉络。本文从两周金文和战国简文搜集一切"寿"字的字形,重新探讨该字的结构形成的历史。本文认为,"寿"字是殷周之际从"神"字衍生的字体,以表达天神所能赐予的寿命。商文明的信仰传统,乃是通过神兽吞吐神杀的方式,以期获得天上的神性之新生,即通过神杀手段避开自然生物必经的死亡过程,进而得到由神所产生的永生。早期社会观念中,老死病死者将变得永远脆弱无力,身强力壮时期被杀者,反而能在永生中保留身强力壮,所以"寿"并不被视为理想美德。但是从殷周交接之际出现"寿"字可知,当时社会已不再怕老弱,反而把"老"视为被神保祐的依据。古代思想传统中将老年视为德性的观念,实滥觞于此。

  • 标签: 金文 “寿”字 祖先崇拜 商周信仰 神寿信仰
  • 简介: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主持,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高形式。自唐代武则天始创后,历经发展,至明代,殿试的各种程序和仪式内容已经基本完备,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封建国家选拔高级人才的专门体系,为朱明王朝的国家运转稳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明代殿试是全部科举考试的最后环节,过程包括:拟定考题、殿考、阅卷读卷、传胪、赐状元朝服、赐宴礼部、上表谢恩、行释菜礼、提名立碑等多项活动内容。

  • 标签: 读卷 传胪 皮弁服 文武官员 翰林院 赐宴
  • 简介:博物馆是艺术品的收藏、保存、展示机构,同时,也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艺术素养成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是否可教?”其本身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如何开展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特别是如何利用博物馆丰厚的艺术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有别于学校的学习空间,并且突破学校正规教育以知识讲授与信息接收为主的模式,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通过自我引导、体验、探索等个性化的方式学习,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点。

  • 标签: 博物馆 青少年 艺术教育
  • 简介:佛教影响下的入冥故事,有着明显的宗教寓言性质。随着传播的日益广泛和佛教不断中国化,此类故事的内涵重心,也处在一个逐渐由早期侧重展示地狱惩诫到后期侧重救赎超度的演化过程中。本文结合传世记载敦煌文献,讨论了佛教入冥故事的内涵及其演化。

  • 标签: 佛教 地狱 果报 救赎
  • 简介:本文介绍了敦煌写本《千手经》《大悲启请》的详细情况,注意其开首“仰启月轮观自在”之句,对于了解水月观音千手观音的关系,水月密宗观音的关联,即水月观音的真正缘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 标签: 千手经 大悲启请 水月观音经 水月观音像 月轮观自在
  • 简介:传世文献出土简帛揭示出三种不同的“五音”配置。差异的存在,缘于对不同乐律理论的采择,也代表了上古时期“楚月令”“齐月令”两支主要的月令源流。楚、齐月令的宇宙论均渊源于式图,但在发展过程中,楚月令似更侧重于“成岁”理论的阐述,而齐月令则朝着“王官月令”的方向发展。最终,《吕纪》的“五音”配置成为秦汉以来的主流知识,并与儒家“五常”相结合;以《吕纪》为代表的“齐月令”也获得了秦汉“王官月令”的地位,并在汉代政治文化及儒家礼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影响。

  • 标签: 五音 齐月令 楚月令
  • 简介:本文以一件馆藏汉代连孤纹铜镜的保护修复过程为主线,通过介绍该件器物的基本信息、保存现状,病害检测分析等状况,确定了具体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使一件残损严重、濒临完全矿化的青铜镜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并以此来简单介绍此类青铜丈物的保护修复方法。

  • 标签: 青铜镜 保护 修复
  • 简介:五台南禅寺唐代彩塑历史悠久、艺术精美,然而由于受到环境、制作材料和工艺以及人为损坏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出现了缺损、颜料层脱落、裱纸层脱落、褪色、裂隙、断裂、龟裂、起甲、雨渍、泥渍、浮尘覆盖、动物损害、涂写、烟熏、划痕、倾斜、修补痕迹等近20种病害,对彩塑的生命延续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对其病害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其保存环境及本身病害状况特点,提出保护修复建议,并就如何合理利用这一瑰宝作简要探讨。.

  • 标签: 南禅寺 彩塑 病害 保护修复 展示利用
  • 简介:探究性学习方法作为提升儿童素质的学习方法,传统教育、启发式教育都有不同之处。本文重点分析了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儿童美育,在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界现状及成绩、不足之后,通过介绍、分析笔者亲自操作参与的一个典型案例:首都博物馆北京三里河第三小学的“博物馆寻关教育活动”,总结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博物馆美学教育的心理特点以及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博物馆儿童美育的应用方法和经验,为业内该领域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启发。

  • 标签: 博物馆教育 探究性学习 少儿教育
  • 简介: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是迄今为止中国北方现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自1986年作为祁县民俗博物馆馆址对外开放以来,乔家大院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院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 标签: 乔家大院 文化遗产 保护 研究与实践
  • 简介:1920年以后,留在敦煌的敦煌藏文写经,最少有3000卷左右的卷轴本和2000多张梵夹页流失,但却一直未引起敦煌文物界学术界的重视。虽然这批写本近百年来也在陆续面世,但目前所见卷轴本不过400卷,而梵夹页基本上十数页。继续搜集这批敦煌写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 标签: 敦煌 藏文写经 再度流失
  • 简介:江西省高安县西清泉市出土的沈尹钲,铸有铭文42字。本文对铭文中个别字词试作新释,认为该器是楚国令尹兼司马叶公沈诸梁所铸,铭文中“沈尹”的含义是“沈”姓。

  • 标签: 钲铖 铭文 考释 沈诸梁
  • 简介:距当今时代最近、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留下大量的战争遗存。这些遗存或是记录了战争的过程结局,或是反映了战争的苦难创伤,或是为了缅怀死者,或是为了纪念胜利。其中一些战争遗存的内涵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标志着人类文明成就和社会进步的文化遗产无关,之所以仍将它们保存下来只是为了警示战争的残酷,从而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 标签: 考文垂 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信仰 月光奏鸣曲 社会进步 侵华日军
  • 简介: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和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著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和"神似"观,编纂画册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著史态度的区别。

  • 标签: 宋徽宗 画继 邓椿
  • 简介: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视角,以当前社会文化发展方针为指针,结合湖北省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对博物馆如何进行传统文化创新的现状进描述、对创新方法实践路径进行梳理。

  • 标签: 博物馆 传统文化创新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