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战国古玺分丛谈邵磊战国古玺是一种极富文化特色的历史遗物,它不仅是研究先秦舆服名物、地理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各诸侯国民情风俗、姓氏演变的实物见证。此外,战国古玺还以其方寸之间所独有的艺术魅力,为明清以来的众多篆刻家提供了许多成功而可资借鉴的范例。...

  • 标签: 古玺 私玺 地域特征 战国时期 印文 三晋
  • 简介:战国中山王(?)兆图铜版(以下简称“铜版”),1977年于中山王(?)墓中出土。铜版平面呈横长方形,无铸接及铆、焊的痕迹,为一次模铸而成。原来的铜版表面平光,后因于墓中经过火烧和压砸而凸凹变形,所以各部分的尺寸需仔细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铜版长一侧为95.6厘米,一侧为96.6厘米,中间平整处为96厘米,应以96厘米为准;宽度于平展处量得为48厘米;厚度不匀,为0.7至1.2厘米,大部分为0.8厘米。按长96厘米,宽48厘米,其长宽之比正好为2:1。现器重32.1公斤。这样大的铜版在当时条件下,一次铸造成功,并达到表面平整的效果,在技术上也并非易事。

  • 标签: 兆域图 中山王 战国时期 内宫 后堂 建筑遗迹
  • 简介:<正>匏又名葫芦。它是将正在生长的嫩葫芦纳入刻有图案的范中,使它局限于范的形状而生长,形成表面具有类似浮雕效果的器物。这种器物在质感上和竹雕很相近,越经人赏玩摩挲,色泽愈深,愈滑润可爱。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葫芦残迹,证明我国种葫芦的历史已有七千多年。长沙楚墓出土

  • 标签: 葫芦 河姆渡遗址 浮雕效果 阳模 图案 形状
  • 简介: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河南省原阳县文物普查组新发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阳武毛氏新迁茔碣记》石碣一通。该石碣的发现,为研究近500年的黄河变迁、地层变化、阳武毛氏的播迁等,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现将发现情况与碣文介绍于后,并就有关问题与有识之士商榷。

  • 标签: 原阳县 毛氏 文物普查 实物资料 河南省
  • 简介:铭文杂释王人聪一、君与者旨《文物》1980年8期刊载《江西靖安出土春秋徐国铜器》一文,报道了1979年4月在江西靖安县出土三件徐国铜器,其中一件自名为卢盘,此盘铸有铭文十八字:"君之孙(令)尹者择其吉金,自作卢盘"。盘铭第一字,该文初认为"似疾,...

  • 标签: 《说文》 《广韵》 文物研究 《金文编》 江苏丹徒 相关问题
  • 简介:一、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竹刻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削竹为简册,文字书于竹,至少在商代已经流行.:"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可见,竹笏是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

  • 标签: 贴黄技法 艺术风格 工艺美术 竹刻艺术
  • 简介:嚣伯非楚说夏麦陵我的《嚣伯断代与阝敖之地望》(《考古》1993年1期)一文发表后,周书灿、郭玮二位先生在《中原文物》1994年3期上著文提出两点异议:一是认为春秋嚣地不属郑国的附庸,二是认为嚣伯是楚。所以我再申论如下,也是给二位先生的答复,...

  • 标签: 《春秋大事表》 《左传》 楚文化 铜礼器 楚国 楚王族
  • 简介:1999年9月,笔者在礼县石桥镇发现1件青铜豆,身刻铭标明器物所属的地名、名及重量,且铭文显示该器物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西垂发祥地有关。本文对该铜豆的年代、历史背景、铭刻内容等问题作一考释。

  • 标签: 西祠器 礼县 铜豆
  • 简介:珐琅又称为“景泰蓝”,是我国古代工艺之一种。它主要以铅、硅、硼砂、瓷土、石英等为原料,制作工序包括铸胎、画样、掐丝、填蓝、烘烧、磨光、镀金等。依其加工之不同,珐琅又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四大类。

  • 标签: 珐琅器 掐丝珐琅 画样 制作工序 铜胎 此器
  • 简介:石器是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人类最初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在榆中县博物馆馆藏的众多石器文物中,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石研磨看似非常普通,但它却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浓厚兴趣,这是为何呢?本文阐述其隐藏的奥秘。

  • 标签: 榆中县博物馆 石研磨器 探究奥秘
  • 简介:通过对盘状相关遗物命名的梳理,本文将论者对其功能分歧归为两大类:工具或毛坯。由于持“毛坯”功能论者找到了系列相关证据,因而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盘状”应为环(玦)类毛坯。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考古研究中如何确定某件盘状是否为环(玦)类毛坯,对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做了简单的说明,

  • 标签: 盘状器 环(玦)类毛坯
  • 简介:《首阳吉金》刊布的3件乔,应系滕州庄里西89M7散失之,其中乔觯、乔簋铭文对于周初分封的滕国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上述二铭文略作考释,力求廓清作者乔与滕国之关系。

  • 标签: 庄里西89M7 滕国始封君
  • 简介: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春,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的一些大户老板纷纷交头接耳在议论,因为他们风闻卢芹斋的上海代理商、在上海江西中路260号开设“雪耕斋文玩号”的古董商、人称上海古玩业“四大金刚”之一的张雪庚,最近从北平进手了一批好东西。而这批所谓的“好东西”,其实正是包括终于出头露面的部分浑源彝在内当年未能启运出口的一批文物珍品。

  • 标签: 浑源彝器 卢芹斋 古玩市场 历史研究 “雪耕斋”
  • 简介:燧石刮削的微痕观察夏竞峰一、研究简史微痕分析是研究石器的方法之一,从最初的研究开始,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由于研究者未给予普遍的注意,所以发展得很缓慢,直到本世纪中叶才广泛地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一百多年的研究史,按时间顺...

  • 标签: 磨光面 燧石刮削器 加工物 微痕观察 刃部 形态特征
  • 简介:在商周青铜器中弓形是较为常见的器物之一,为其定名、究其用途,历来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田野考古、传世文献和历史学的有关资料,并结合以前学者所考证的成果,认为弓形是商周时期贵族辅弓用的工具,即所谓的弼。

  • 标签: 弓形器 用途
  • 简介:胡适是20世纪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之一。1948年国共两党围绕中国的命运展开殊死决战之时,长期奉行走非政治的文化思想救国路线的胡适却在这年春天因蒋介石故作姿态的提议成为总统参选人,从而被推上政治前台,成为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的人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中收录的文化汉奸陈伯致胡适十通书信的释读,不仅可以考察这一时期胡适在面对政治抉择时的复杂心路,而且可以了解胡适对文化汉奸持宽容态度所折射的个人性格,还可以窥测出文化汉奸在抗战胜利后的命运与境地。

  • 标签: 胡适 陈器伯 文化汉奸 书信
  • 简介: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免费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甘肃省文物局於2008年11月30日——12月4日举办了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讲解员培训班,全省有43个文博单位.60名学员参加。目的是继续贯彻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 标签: 免费开放 服务职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博物馆事业 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