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辽宁绥中元代沉船调查述要张威1991年7月,辽宁省绥中县大南辅村的渔民,在绥中三道岗海域捕鱼时打捞出一批古代的瓷器和一些破碎的船板,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征集到完整器物584件,初步鉴定为元代磁州窑的产品。这一重要发现很快由辽宁省文化厅上报国家文物局,国...

  • 标签: 沉船 沉积物 磁州窑 遗址 水下考古学 瓷器
  • 简介:对出自西澳大利亚海域沉船上的有色金属文物腐蚀产物的研究,为进一步保护处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文物包含了铜、黄铜、青铜、银、铅和锡基合金。对有氧无氧环境条件下这些金属腐蚀产物的性质分析,可帮助保护者选定最佳的保护处理方法。源于次要合金成分腐蚀产物的存在,对母体金属的腐蚀行为也给出了有益的提示。

  • 标签: 腐蚀产物 金属文物 锡基合金 西澳大利亚 沉船 碱式氯化物
  • 简介:水下(沿船)考古,在国际上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考古学的分支之一。我国的水下考古,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已经在广东正式建立了水下考古基地,而且还建立了国家级相关机构——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20年来,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展的项目十数项。本文仅以“碗礁Ⅰ号”沉船资料为例,通过出水瓷器品种、器形以及装饰风格等方面特征的分析,主要探讨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和海上“陶瓷之路”贸易情况以及清代瓷器外销路线等相关问题。

  • 标签: 水下考古 沉船瓷器 清代外销瓷
  • 简介:本文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南海“华光礁1号”、“南海1号”“南澳1号”三处沉船遗址出水铁器凝结物成分、物相及类型,结果表明“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由铁质凝结物[主要含Fe304、α-FeOOH、Y—FeOOH、Fe2O3及少量的Fe8(O,OH)16C11.3]和钙质凝结物(主要含文石、方解石等)组成;“南海1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由钙质凝结物和硅质凝结物(主要含石英,混合钙质凝结物及FeS2、FeCO3等)组成;“南澳1号”与“华光礁l号”沉船出水铁器凝结物相似,表面无钙质凝结物附着,铁质凝结物成分有所差异。根据分析结果,讨论了凝结物形成的可能原因。

  • 标签: 中国南海 古代沉船 海洋出水铁器 凝结物
  • 简介:为丰富和完善浙江宁波出水的清代“小白礁Ⅰ号”沉船船体所用木材的资料,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比较,分析“小白礁Ⅰ号”沉船的用材特点,利用植物解剖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后续出水的“小白礁Ⅰ号”沉船木材种类进行了补充鉴定。结果显示,除了前期调查发现的木材种类外,该船的构件中还有榄仁(Terminaliasp.)和五瓣子楝树(Decaspermumparviflorum)两种木材。这两种木材在国内同类文物的鉴定中尚未发现过,因此对这两种树木的分布和种属问题做了简要的说明。

  • 标签: “小白礁Ⅰ号”沉船 木材种类 榄仁 五瓣子楝树 用材分析
  • 简介:为了对8件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出水瓷器进行表向凝结物去除、脱盐清洗和残缺补全等保护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瓷器表面凝结物进行了成分分析;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对瓷器进行脱盐前、后的显微照相对比;对瓷器表面微孔内的物质,用扫描电镜分析(SEM)方法进行成分检测;用电导率仪测量瓷器脱盐过程中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出水瓷器表面凝结物,容易机械去除的样品,其成分主要是镁方解行技文石;不容易机械去除的样品,其成分主要是锰白云石及文石。瓷器微孔内的白色物质为含氯盐分。经两周时间的脱盐清洗,出水瓷器的脱盐电导率值降至较低水平。本工作结果可为西沙海域出水瓷器的后续保护提供资料。

  • 标签: 西沙 华光礁1号沉船 出水瓷器 表面凝结物 脱盐 分析
  • 简介:为掌握宁波"小白礁Ⅰ号"古沉船船体结构的状况,以及为该沉船的后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观察了该沉船部分木质文物的组织和细胞结构。观察分析发现,对该沉船木质文物有较大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侵蚀细菌(Erosionbacteria,EB)和钻管细菌(Tunnelingbacteria,TB);借助文献提供的标准,评估了该沉船不同部位木质文物的结构现状及不同备检样品中的细菌的侵蚀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沉船木质文物的侵蚀情况从轻度到完全损坏程度不同。本研究也分析了导致木质文物损伤程度差异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就该沉船木质文物保护涉及的生物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古沉船 小白礁Ⅰ号 病害细菌 显微技术 文物保护
  • 简介: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成的中肯联合水下考古工作队,对马林迪奥美尼角沉船遗址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本次发掘主要完成了遗址东北部A区船体以上堆积和遗址东部、南部二条探沟的发掘和清理,发掘面积共计150平方米,确认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层位堆积、船体结构、船载文物和文化内涵等基本情况。通过发掘揭露出较为清晰的船体结构,船壳外板单层、厚实,肋骨密集、粗壮,舱底垫板单层、轻薄,船体外包铅皮,以铅条填缝,造船工艺特点鲜明;出水有象牙、铜锭、铜范、水银、硫化汞、绿釉陶器、有孔石器等重要遗物,通过对比研究,奥美尼角沉船为16-17世纪葡萄牙船。奥美尼角沉船遗址是肯尼亚和东非的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为探讨肯尼亚乃至东非沿海贸易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海上贸易与交流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奥美尼角沉船遗址 水下考古发掘 船体 出水文物
  • 简介:庄浪石窟指的是甘肃省庄浪县城东十六处石窟的总称。初建于北魏晚期,经西魏、北周、唐、宋、元、明至清诸代,形成了今天的八大寺群:云崖寺、红崖寺、朱林寺、大寺、西寺、朝阳寺、金瓦寺和佛沟寺,另有木匠崖、三教洞、殿湾、店峡、陈家洞、石窑河滩、红崖湾等多处石窟群。

  • 标签: 石窟 西魏 北周 北魏 朝阳 历史分期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的归属问题时有纷争。有人把它纳入历史学,有人则把它归人人类学,有人说它是科学的一部分,还有人则说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说考古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描述、解释和复原历史,争论的各派大概不会有多少疑义。

  • 标签: 历史学 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 考古学 归属问题 人类学
  • 简介:自从明代王越写了一首“雁门关外野人家”的诗,山西大同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一个荒凉贫瘠的可怕之地,只要闭目一想“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一幅飞沙走石,苍苍茫茫的景象便会立刻从脑际掠过,想象丰富的人甚至会想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满面尘灰,外地人谈到这个地区,颇有谈虎色变之慨。

  • 标签: 历史环境 大同 雁门关 外地人
  • 简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对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社会,艺术家们充满了创作激情。他们选择与时代相关的主题来描绘革命、人民、领袖,其中许多作品延续了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绘画传统。本文将主要通过"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中的部分历史题材画作,并结合历史记述、美术构图、色彩、政治象征、手势语言等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作品如何反映历史的真实和政治的需求,关注画家的情感表达与作品的环境营造,揭示如何运用图像符号来传递信息,进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十月革命 油画 历史叙述 意向表达
  • 简介:本文通过对太原市五片历史文化街区、五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历史、现状的梳理和阐述,解释了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若干策略。

  • 标签: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风貌区 保护
  • 简介:文物作为历史的本体是史者进入历史的一条路径,是主观历史和客观历史沟通的桥梁。因此,研究文物与历史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物与历史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而:文物与历史事实、文物与历史证据、文物与历史情感、文物与历史问题。

  • 标签: 文物 历史 事实 证据 情感
  • 简介:香港历史博物馆位于香港九龙尖沙咀漆咸道100号。林荫道上矗立着这个现代化建筑,它的三个半圆的高矮不等的屋顶别有风趣,独具特色。不仅使人浮想联翩,它的含义可能表现出香港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性吧。

  • 标签: 香港 历史博物馆 展览主题 生态环境 民俗
  • 简介:图腾制与人类历史的起点俞伟超,汤惠生在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大概没有比图腾制度的讨论更令人眼花缭乱的了。从英国商人朗格(J·K·Long)最早将有关图腾的情况介绍到西方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笔墨官司已持续有200年了,然而现在似乎仍然意见纷坛。正如前苏...

  • 标签: 图腾崇拜 族外婚 祖先崇拜 斯特劳斯 图腾制度 功能主义
  • 简介:中国银锭(铤)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文化.近年来,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内地的收藏者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

  • 标签: 银锭 中国历史 古董 收藏者 中国 台湾省
  • 简介:孔子刚去世,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非常悲伤,亲自写了诔文祭悼孔子,并在文中尊称孔子为“尼父”。鲁哀公又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把孔子阙里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孔子,这就是中华大地上专门供奉和祭祀孔子的第一座孔庙。

  • 标签: 历史文化 学宫 文庙 鲁哀公 孔子 去世
  • 简介:历史人物图片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时代内涵,是研究当时人物活动和社会状况的珍贵信息来源。当前,一些出版物和博物馆展览中存在诸多错用历史人物图片的现象,如存在张冠李戴、部分信息解读有误及正像反用等情况。为加强对历史人物图片的鉴别,减少出错率,需本着严谨细致的态度,从文献史料入手,不迷信权威、不轻易论断,敢于质疑、勇于存疑,并多渠道寻求相关信息,惟其如此,才能对历史人物图片做出科学合理的解读。

  • 标签: 历史人物 图片 错用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