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巴蜀”与“西南夷”之辨“巴蜀”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读,狭义上的巴蜀为政区概念。专指战国末期以后的巴和蜀两地:广义上的巴蜀则是地理文化概念,指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风俗都近于巴的区域.如“巴蜀四”“三蜀”等均属广义上的巴蜀概念。“西南夷”的说法则始自司马迁,他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出“西南夷”的史学概念,并称夜郎、糜莫、滇等“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 标签: 西南夷 巴蜀 文化概念 开发 汉化 犍为
  • 简介:历史时期我国“患”颇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驱措施,宋代以后“患”记载越来越少。历史时期“患”发生的地点和宋代以后记载偏少的情况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迁,大象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受到威胁。

  • 标签: 大象 象患 生态环境 生存环境
  • 简介:居延出土的"元始元年八月辛丑"簡證明終西漢之世未設司隸部,它由公孫述始創,數年後爲光武效法。武、昭朝初置司隸校尉時便賦予其"察七"的京畿糾察官性格,在西漢中晚期聚焦於兩類群體:其一是學界熟知的身居京師的貴戚、公卿;其二是弘農、三河二千石,後者反映出當時存在由司隸和部刺史主掌的十四個對全體國守相的監察組。另外,全國性"詔所名捕"制度暗示,成、哀朝可能存在十三刺史部與七共十四個州級治安區。這些都是公孫述、光武選擇該官"領一州"的淵源,在京畿設州牧的做法則承自王莽。東漢的司隸校尉兼具"察七"和"部七"雙重性格,刺史性格的後者分擔了對七吏民的監察,反向突出前者對貴戚公卿的糾察,這是該官在東漢中晚期政治地位驟升的制度原因。

  • 标签: 刺史部 京畿 新莽 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