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安宁》和《伊米德》是姊妹著作。本文对这两部著作的版本、结构、内容进行了比勘。认为此两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结构方面基本相同,内容方面可以相互补充和纠正,在历史和文献学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比勘 米德 安宁 文献学研究 相互补充 学术价值
  • 简介:《梁启超其人其书》作者长期收集整理近代文献,从事《梁启超全集》的编辑和整理工作,积累了丰厚的梁氏佚文散札,对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及其论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和剖析。作者积二三十年研究之心得,以流畅的文笔,生动的叙事,为您呈现一个更加鲜活的梁启超。

  • 标签: 推荐书目 《梁启超全集》 收集整理 整理工作 生平事迹 三十年
  • 简介:“成都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目前流行的对成都城市的时间定位。其根据是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于公元前310年张若仿秦都城在成都修筑城墙,以此作为成都城市历史的标志。这种观点,一是源于中原文化正统论的影响,认为之前,蜀地是未教化的蛮夷地区;二是一些学者片面认为城墙的建筑才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城市史 成都 历史文化名城 时间定位 城市历史 中原文化
  • 简介:史学界长久以来流行的认为中国大学的亚洲教育主要是1949年后才开展起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通过查阅1949年前各大学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亚洲教育,无论从科目设置种类之多、开设大学范围之广、师资阵容实力之强,还是从一些科目的内容特色与深度来看,都有许多值得总结和研究的地方。民国大学的亚洲教育实际上已经为后来大学亚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亚洲史 亚洲诸国 日本史 科目设置 印度史 古史研究
  • 简介:一、苏联时期的社会概念时至今日,“社会”这一术语并非公共概念,而只有透过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其内涵。在大多数史学家的意识中,仍充斥着以马列主义阶级和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的旧观念。在此背景下,社会一直是对固定的一系列公式化题目和内容进行研究,其中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是: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的研究、对农民(包括苏联的集体农庄农民)的研究、对社会中坚阶层——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对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研究。透过苏联工人阶级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上述研究方法。苏联时期出版了一类著作,涉及苏联工人阶级在俄罗斯的形成、苏联工人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斗争、参与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的运动、苏联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生产潜能的增长、职业技术人员技能的提高、改善物质和文化技术水准、提高组织性和社会政治积极性等内容。

  • 标签: 社会史 俄罗斯 理论与实践 苏联时期 工人阶级 当代
  • 简介:章太炎是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奠基人,他对甲骨文的态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论。本文以章氏晚年弟子的回忆、章氏晚年的讲演记录和书信为主要资料,认为章太炎晚年对甲骨文仍然持消极、怀疑态度,但已有转变的趋向;对他持这种态度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章氏的甲骨文态度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界对他甲骨文态度的不同评论,一定意义上折射出现代学术史上的学派分野。

  • 标签: 章太炎 甲骨文态度 原因 学术史意蕴
  • 简介:《奥克西林库斯希腊》残篇是20世纪古典文献整理工作中的重大发现。这部作品对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古希腊政治军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提供了许多有别于色诺芬《希腊》的珍贵信息。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两部作品地位高下的争论十分热烈。根据现存文本显示的证据来看,《奥克西林库斯希腊》在历史观、客观性和文字表述水平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其总体史学价值明显低于色诺芬《希腊》,而这部作品对修昔底德传统的模仿与借鉴也往往流于形式。

  • 标签: 《奥克西林库斯希腊史》 色诺芬修昔底德 古典史学
  • 简介:4月11日,深圳市史志办集中培训(1949--1979宝安文化人口述》大学生访谈员。来自深圳大学、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10名大学生访谈员参加了培训。地方志处处长周华为同学们讲了关于宝安县历史沿革以及1949-1979年宝安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脉络的一课,并对口述历史作了学科介绍.提出工作要求。相关口述采访工作正式启动。

  • 标签: 采访工作 口述史 深圳市 史志 集中培训 口述历史
  • 简介:6世纪晚期,都尔主教格雷戈里在《历史十书》中精心探索法兰克人的起源和墨洛温王室的渊源,为后来的史家提供了榜样。这里称之为“格雷戈里命题”。半个世纪后,《弗里德加编年》更加范围广泛地探讨了“格雷戈里命题”,因此,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新的政治形势下,弗里德加如何重新解决这一命题。他一方面通过增加故事,构建谱系为墨洛温王室统治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一代不如一代的传说故事,对后来诸王的统治无能表示了不满。

  • 标签: 格雷戈里命题墨洛温先公先王谱系 一代不如一代
  • 简介:香日德寺坐落在柴达木盆地东南缘,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的上柴开村。背倚巍巍昆仑雪山,面临滔滔柴达木河,佛天福地,环境幽美。青海在册的藏传佛教寺院660座中,香日德寺规模较小,但它蕴含的人文、宗教意义十分独特,影响深远,堪入青史。香日德寺与历代达赖班禅的渊源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游牧于新疆的准噶尔蒙古贵族策旺阿拉布坦率部攻占西藏,造成藏地的极大混乱。

  • 标签: 班禅 青海省海西州 柴达木盆地 因缘 春秋 藏传佛教寺院
  • 简介:1973年,一位学者撰文批评功能人类学,得出结论说:社会形式及其类型转变的历史学研究,及对帝国主义的有体系的研究,本应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而顺理成章,人类学本应是这门社会科学,但它一向未研究这些方面。

  • 标签: 人类学史 近代 社会科学 历史学研究 批评功能 社会形式
  • 简介:早在10多年前,我便开始思考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有什么可以成为我们通往未来更美好、更合理社会的一个抓手?市场经济、公民社会、民主政治都是,但是建立市场经济、公民社会、民主政治,或者创造一个合理的公正社会的前提是什么?我想到,可能我们探讨一两百年,中国的核心问题,从起点上来说还是言论自由的问题,首先要给人有说话的自由,

  • 标签: 言论自由 中国 社会进步 市场经济 公民社会 民主政治
  • 简介:<正>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十频道"讲述"专栏播放了近代著名学者陶希圣之子陶晋生忆述其父当年叛离汪伪集团、揭穿日伪密约的全过程,观后使人感触良多。多年来,因陶希圣一度误入汪伪集团,又因他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长

  • 标签: 陶希圣 社会经济史 陶晋 食货志 使人 国民党中央
  • 简介:鸳塘话源自兴宁龙田苑塘地区,主要在龙田苑塘地区的罗姓各房宗族内流传。通过人类学调查,并结合地方志、民族志方面的材料,笔者考察了鸳塘话的形成、发展历程和性质,及其宗族的一系列变迁。通过对在苑塘及其附近地区的人对鸳塘话的看法、认知等方面内容的研究,来分析鸳塘话对宗族认同所起到的作用;并试图探讨鸳塘话到底是如何发明和宗族小学对鸳塘话在宗族内部的普及和对下一代有关鸳塘话的教育、继承等的作用。

  • 标签: 鸳塘话 宗族 兴衰
  • 简介:萨琦、赵荣是明朝前中期的两位回回名宦,二人祖上都来自西域,后寓居福建,又有甥舅关系。但后来萨琦选择了“变俗”,引领福建萨氏弃回归汉,影响深远。赵荣则坚守信仰和民族属籍,做了不少宗教公益事情,并且在明英宗朝有过重要的政绩。本文对萨、赵史迹作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对相关问题,特别是元代回回诗人萨都剌的族籍问题作了一些延伸性的讨论。

  • 标签: 萨琦 赵荣 闽回 变俗 土木之变 东四清真寺
  • 简介: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近日喜读了桂林市政协原副主席魏华龄先生的力作《桂林抗战文化》,感受良多。魏华龄先生已年逾九十,几十年来,勤奋著述,笔耕不止,精益求精,所著《桂林抗战文化》长达54万字,2011年7月由漓江出版社隆重推出。

  • 标签: 文化史 桂林 抗战 文化研究 中国共产党 漓江出版社
  • 简介:一、前言方志是地方历史与人文地理、地文地理的综合体。以叙述一地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为经,以地理环境、天然资源、自然现象为纬,进而分析该地发展过程的史实。台湾南部六堆客家乡镇之有方志,始于钟壬寿先生。钟壬寿在1970年接受徐傍兴邀约编撰《六堆客家乡土志》,为完成《六堆各乡镇概况》等篇,倡议高雄、屏东两县客家乡镇修志,而有万峦、内埔、高树、美浓、麟洛、长治等六乡志书的编辑,以作修志的蓝本。③之后,在各乡公所的主导之下,陆续刊印了乡镇地方志,大致是以当时人、当地人所修的当地历史,具备可堪征信的史料价值。唯因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各乡志的成果参差不齐,特别在源流与沿革的部分深受钟壬寿《六堆客家乡土志》的影响。

  • 标签: 地方志 族群记忆 书写 人文地理 地方历史 主客观因素
  • 简介:从古希腊人对邦际关系的理解看,所谓"大王和约"不是一则和平条约。首先,该条约不是在对等条件下订立的,而是在波斯击败希腊诸邦后制定的,希腊诸邦并无任何发言权;其次,订立条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避免战争,争取和平,而是以实现波斯夺取领地、征收赋税的利益为目的;最后,条约订立后,并未实现和平,反而使希腊世界更加混乱无秩。人们将其译为"大王和约"一方面是受到色诺芬泛希腊主义历史观念影响,另一方面源于近现代古典学者将古典希腊理想化的结果。

  • 标签: “大王和约” 敕令 泛希腊主义
  • 简介:张广达先生《海舶来天方,丝路通大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联系的回顾》对於唐朝与大食关系做了扼要的阐述。他在文章中特别指出,公元750年,阿卜勒.阿拔斯(Abel’l‘Abbas,750-754年,唐史称“阿蒲.罗拔”)减乌玛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即唐代史籍所称之“黑衣大食”。

  • 标签: 关系史 大食 唐朝 阿拔斯王朝 元初 阿拉伯世界
  • 简介:<正>最近,由华中师范大学罗福惠教授、朱英教授主编的四卷本《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以下简称《百年记忆》并径引卷页)正式出版。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为纪念百年辛亥革命而打造的精品文化工程。该成果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牵头,依靠南京大学中华民国

  • 标签: 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者 文化工程 革命团体 南京大学 北京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