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正>香港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在中国夺取的重要出海口岸,但是,在鸦片战争前期,香港并不是英国试图在华攫取的第一个目标,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不被英国政府视为是“理想之地”,英国对香港的夺取,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英国对华战略的若干调整过程.

  • 标签: 舟山 鸦片战争时期 义律 巴麦尊 英国政府 香港岛
  • 简介:《唐律》立法精妙,“一准乎礼”,对于“不孝”,既列举有细致的原则性规定,又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区别对待,审慎抉择。虽然难免出现礼法原则之矛盾冲突,但也含有相当的实事求是、平等主义因素,不仅为后来诸朝的立法司法活动提供了成功经验,更对中华传统家庭伦理的涵育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今人重视。

  • 标签: 唐律 不孝罪 儒家思想
  • 简介:回忆往事,有欢欣,也有辛酸;但有些人和事,却使我难以忘怀。我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生活,是在曾经被称为"孤岛"的上海度过的。那时,我家住在上海永安街,属法租界,但上学却要穿过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到英租界的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泰晤士报大楼六层的正中中学附设小学读书。

  • 标签: 上海 生活 回忆 小学三年级 侵占 日军
  • 简介:广西年鉴社、各有关单位:经自治区党委同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8年12月1日对广西年鉴编纂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为加强《广西年鉴》编务工作,经研究决定,调整后的《广西年鉴》主编等职务名单如下:

  • 标签: 年鉴 广西 职务 主编 编纂委员会 人民政府
  • 简介:商代时期小臣的地位和职务性质曾是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但西周时期小臣的职位性质及其发展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深入关注。本文从研究方法讨论出发,先从'作器者非小臣'类青铜器铭文内容中重构西周时期小臣的基本职责范围,然后从'作器者为小臣'类铜器铭文中补充关于小臣职位归属的其他信息。小臣在王朝日常仪式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除了实用性质以外,其职务亦显现一定的礼仪色彩,而其职务的基本特征可说是在掌握王朝仪注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射箭技术、战斗技能。小臣作为周王与贵族交流的中介,与卿士贵族交往频繁,有时也为高级贵族服务。西周中期以后,随着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小臣被纳入周王家政体系,其基本职责范围似未变,但与周王的关系在管理结构上发生一定的疏离。同时崛起的王家管理体系中的其他官员代替小臣担任较有威望的任务,而小臣的职责开始有分化现象,出现'大室小臣''内小臣'这类职称。这与《周礼》对小臣的职能描述相比,可见明显的差别;同时,了解西周时期小臣职务的特征,在一定的意义上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商代小臣的职能。

  • 标签: 中的小臣 小臣职务 职务演变
  • 简介: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秋.罢官归里的陆游就自己屡遭贬滴的经历和感受写了两首七绝:

  • 标签: 陆游 七绝 感受 罢官
  • 简介:之大师"(MasterofCrime)是现代世界侦探之父维多克《回忆录》的副标题,也是原作者的自题。透过原文分析,不难发现这个词语后面站着的既是一个浪子,又是一个巨人,即一个"圆形"的维多克。他成立和领导了法国刑事侦查机构——保安部,被誉为世界第一刑事学家和现代世界侦探之父。尤其是他那曾为罪犯和后来追捕罪犯者的传奇经历与丰富复杂的个人性格,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各路人文学者关注的课题。

  • 标签: 维多克 罪之大师 圆形人物 世界侦探之父
  • 简介:范仲淹所云“公不可无,私不可有”,主要在于倡导士大夫做官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勇于任事,敢于担当。这是一种宋代士大夫为官从政的现实准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与处世精神。其形成原因大致包括民族传统精神、儒家思想影响、现实社会促动以及特殊个性等内容。范仲淹的言论身行和人格风范在宋代社会广泛传播,直接影响周围一些文官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对改善当时的士风产生了一定作用。在当今社会,这种从政精神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宋代 士大夫 范仲淹 公罪
  • 简介:清代法律在对侵害妇女罪行的拟中将“犯奸妇女”与“良家妇女”区别开来,侵犯“犯奸妇女”量刑低于侵犯“良家妇女”。这一原则可追溯到明末王肯堂之《王仪部先生笺释》,顺治初年修律时采用,乾隆年间已应用于实际的案件审拟中,嘉庆时经刑部确认奏准皇帝后列入条例。其后十数年间,又形成强奸及因奸致死和抢夺犯奸妇女量刑的系列相关条例。分析现存的清代强奸、抢夺、买卖妇女案例可知,妇女在被侵犯前是否失贞是清代司法实践中渐趋郑重的量刑尺度之一。

  • 标签: 清代 妇女 贞节 量刑尺度 良奸有别
  • 简介:十年浩劫中,赵朴初失去了许多与老友相聚的机会,与年轻人的相处、相知使他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一篇篇寓意深刻的诗词成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被定格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本文将向您展示赵朴老鲜为人知的一面。

  • 标签: 不避罪 中的赵朴初 罪记忆
  • 简介:说起开国上将,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萧克、许世友、杨成武、洪学智等名将,对邓华将军却知之甚少。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7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时任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的邓华在开国上将中位列第七,在四野开国上将中排位第一。翻开我军军史便知,邓华将军戎马一涯,可谓战功赫赫。

  • 标签: 邓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 开国上将 沈阳军区 军衔制 许世友
  • 简介:秦汉时期,法律对和奸的论罪区分为亲属与非亲属两类,处罚轻重差别较大。和奸的审理程序包括:以“诣告”的形式对犯奸者提起诉讼;受理机关以县廷为主,疑难案例依次向郡国守相及廷尉府疑谳,王侯的和奸则交由中央受理;和奸的认定必须满足“必案之校上”的条件。对和奸的有关规定和处理从维护家族联姻关系、维护家长权力及保证家族“财不出户”等3个方面维护家族秩序和社会等级名份。

  • 标签: 和奸罪 简牍 秦汉法制 家族
  • 简介:李长之初名李长植,山东利津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很深。李长之在1935年主编《益世报》副刊,他的《鲁迅批判》曾在该报副刊上连载。到1935年9月上旬,他将全书结稿。在赵景深大力支持下,该书在北新书局出版。《鲁迅批判》在鲁迅研究史上,是第一部成系统的专著,在学

  • 标签: 李长之 鲁迅研究 批判 赵景深 文学批评 古典文学
  • 简介:《灌顶拔除过生死得度经》(以下简称《灌顶经》),又称《药师经》《药师琉璃光经》《灌顶经》,一卷。相传为东晋西域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所译,主要内容是讲述药师佛功德,该经被视为药师信仰的源头。有关其是否为疑伪经尚存有争论,据伍小劼《〈大灌顶经〉研究———以〈灌顶拔除过生死得度经〉为中心》(2)(以下简称'伍文')研究,早期一些日本学者如小野玄妙、大村西崖、望月信亨、长部和雄、阿纯章及西方学

  • 标签: 拔除罪 敦煌灌顶 残卷缀合
  • 简介:《天盛改旧定新律令》,简称《天盛律令》,是我国中古时期由党项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西夏王朝(自称“白高大夏国”或“大白高国”,藏语称“木雅”)所颁行的一部重要法典。它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内容系统丰富而完善,篇目设置合理独特而先进,既博采中原唐宋律统之优长,又秉承自身刑罚习风之质朴,更结合立国西陲之现实需求,融三大因素于一炉而冶之,在立法思想和立法技术上已达到很高水平,为我们研究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族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可信度极高的第一手史料,理应引起学界的重视和深人研究。

  • 标签: 《天盛律令》 西夏王朝 少数民族文字 法律 西北地区 中古时期
  • 简介:亲亲相隐不为是我国封建社会刑法中关于定罪量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法律原则。这一刑罚原则自我国春秋时期确立以来,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刑律中均有所体现。亲亲相隐不为有利于维系整个社会道德体系正常发展,并在协调人际关系、梳理人伦道德,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 标签: 容隐制度 亲亲相隐不为罪 亲亲得相首匿
  • 简介:异端和大众虔敬运动困扰着12、13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它们纷纷挑战教会权威,宣称平信徒也分有赦罪的权力,由此引发神学界有关赦罪有效性的争论。本文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赦罪观念为例,展示经院神学家对教会权威的理解。在阿奎那看来,教会持有的'钥匙的权力',其本质是施予恩典的权力。面对人类的现实,他认为正义的律法需由爱的恩典作为补充,才有可能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权威主体内在的神圣性是其效力长久的根本保证。

  • 标签: 托马斯·阿奎那赦罪 罪赎 观念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