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晚清民国时期是新疆城市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由于新疆建省,推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故而城市数量增加.晚清民国时期,是新疆城市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由于清末新疆建省,推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将新疆城市纳入了层级行政等级体系,由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城市数量也随之增加.民国建立后,新疆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行政建置,先后经历了杨增新执政时期、金树仁执政时期、盛世才执政时期和国民政府直管时期四个阶段,由此推动了新疆城市数量的增加;随着地方行政建置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新疆城市规模也同步扩大,初步奠定了现当代新疆城市的发展格局.本文重点探讨了行政制度变革与城市数量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阶段城市人口规模与占地规模的发展变化.

  • 标签: 新疆 城市数量 城市规模 行政制度
  • 简介:隋唐时期,突厥时常制造边界冲突和发动战争,一度对中原产生严重威胁。吊诡的是,突厥与中原政权斗争过程中发生的多次盛衰转折都与当时境内发生的气候异常突变和自然灾难有极大关连,凸显其面临危机干扰时社会生态韧性脆弱的一面。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隋唐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突厥战争成败和社会发展兴衰之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审视突厥社会发展变迁中的社会生态韧性与适应性等相关问题。

  • 标签: 隋唐 突厥 气候变化 边境战争 社会生态韧性
  • 简介:雍正朝改土归流后,不理村寨的土司大量出现,土司的实际职责与其职衔出现了分离,为应对这种名实不符并逐渐增多的不合理现象,乾隆朝终于出台了土司职衔改授的相关政策。这些土司初皆管理村寨、掌理地方,后逐渐不负地方管理之责,这体现出雍正朝改土归流之后土司势力的不断削弱与中央对土司地区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同时,雍正朝以后非世袭土司的数量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增长。对部分土司世袭权的剥夺明显地体现出清朝统治者对土司,尤其是武职土司的警惕与防范,力图通过多种措施来限制、削弱其势力。

  • 标签: 雍正朝 土司制度 不理村寨 非世袭
  • 简介: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华北各根据地政府从密切"官"民关系,开展社会动员的需要出发,加强了对公历新年活动的组织领导。通过新年团拜、军民联欢等方式,中共以公历新年为契机,展现了政府和军队的亲民形象,推动了根据地中心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深入,政府和军队的民主作风和严明纪律,也都改变着民众对"官"的传统认知,使他们对公历新年这个官方节日做出了积极回应。华北根据地公历新年从冷清到热烈的变化,体现了中共利用现代节日符号开展社会动员的努力,也反映了根据地官民之间日益亲密的互动关系的形成。

  • 标签: 华北根据地 公历新年 社会动员
  • 简介:河南地区的官绅秩序在明末大乱中基本被摧毁,继之主导地方权力的是自保性与掠夺性兼具的各地土寨。在此背景下,鼎革之际各占据了河南一部分地区的清朝与南明弘光政权因自身原因在河南采取了不同的统治策略。清朝与南明双方在河南重塑秩序的成功与失败,多少左右着河南局势变化的趋向,并最终影响了明清之争的结局。

  • 标签: 河南 土寨 南明 官绅秩序
  • 简介:隋唐之际是思想变革的时代。本文通过《中说》一书讨论隋王通《续六经》的思想理念,论证其书对於贞观、开元“改撰”经典的启发。认为王通的《续六经》是试图创建中古正统和打造帝王之道的时代新篇章,不仅影响了贞观之治,也带动了隋唐之初的疑经改经之风,引发了诸多经学争议和礼制改革,促进了新经典的出笼和经典意识的变化;并认为从贞观、开元的“改撰《礼记》”,甚至直至中晚唐之际的“新《春秋》学”,都可以从王通的论述中发现其思想渊源,如此三者相续,构成隋唐思想变革的主线,此为研究中古思想史不可忽略,且有待深入的一个论题。

  • 标签: 《中说》 《续六经》 《类礼》 《类礼义疏》 改撰经典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