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信任不仅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的基本前提,而且是促进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它还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①各民族相互信任是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前提。因此,要在各民族中形成相互间的民族信任,营造良好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 标签: 民族团结 相互信任 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 社会秩序 社会和谐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表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 标签: 民族志诗学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传播 消费符码 悖论
  • 简介: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为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宣传教育,让各族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真实进程,熟悉历史上为中华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新疆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更加懂得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建议宣传教育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编写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作为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基础课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力求收到实效。

  • 标签: 民族 中华 文化
  • 简介:青海历来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多宗教并存同传、多元文化交融互补的省份,从历史发展至今,民族关系始终是青海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青海民族关系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加强对青海民族关系新特点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研判,事关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事关和谐新青海建设的大局。

  • 标签: 青海民族关系 新特点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 简介:自1949年以来,中国参照苏联模式建成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年代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调查,最后正式“识别”出56个“民族”,这样一个民族格局构成了现今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所有制度、政策设计实践的基础。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建国后60年中国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实践,反思在民族工作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并开展对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讨论这一格局对今天中国民族问题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民族问题研究者面对的几大难题,简略分析了“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情况。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解放,学术理论上也开阔了视野,对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再认识,理应成为今后中国族群问题一个重要研究的专题。

  • 标签: 中国民族问题 民族识别 口述史研究
  • 简介:民族旅游业作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我省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民族旅游业也得到辽宁省政府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我省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造成落后的原因,从内部看,是民族旅游地区自身经费和专业人员的不足;从外部看,则是民族旅游地区的特色文化发展相对较弱。这说明辽宁省的民族旅游业需要完善管理体制,整合特色资源,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 标签: 辽宁省民族地区 旅游 发展
  • 简介:“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6人,于1990年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

  • 标签: 茶马古道 民族交流 文化中心 90年代 北京大学 云南大学
  • 简介:2012年9月21日一25日,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一行7人在金海燕副主任的带领下赴甘肃兰州参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本次年会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为协办单位。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的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逾550人济济一堂,就近几年国内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进行交流学习,并共同探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侧重点。

  • 标签: 大连民族学院 中国人类学 民族宗教问题 辽宁省 专题会议 年会
  • 简介:一、拉卜楞地区民族杂居情况概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地区因民族宗教文化昌盛而名扬遐迩,清代时期藏族学者颂之为“第二西藏”,民国时期内地汉族学者称之为“东方梵蒂冈”,当代安多藏区佛教界认为它是藏传佛教“再弘期”的主要基地,民国初期的内地考察学者誉为“藏区的上海”。

  • 标签: 民族关系 甘南藏族自治州 民族宗教文化 藏传佛教 安多藏区 民族杂居
  • 简介:加快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东盟的传播有利于营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建构良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输出的传播力量可深化对东盟的传播效果。在当前文化变革期,文化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这样具体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产业应成为其对东盟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要以民族文化产业提升西南民族边疆地区对东盟的传播能力。

  • 标签: 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产业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东盟
  • 简介:一、甘肃藏区民族教育概说甘肃藏区泛指甘肃省辖区内藏族生活的地方,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陇南市的宕昌县、文县、武都县和张掖市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以藏族为主的居民生活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又辖夏河、玛曲、卓尼、舟曲、碌曲、迭部、临谭和合作共七县一市,总人口66万余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48%。新中国成立前夕,甘南地区有91所小学,在校学生193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只有245人,

  • 标签: 甘肃藏区 民族教育 教育问题 甘南藏族自治州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
  • 简介:我国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关注不仅有政策上的扶持也有法律体系上的保障,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权益均有相关规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规定存在过于原则无法具体操作等诸多不足,导致人口较少民族各项权益无法获得充分的享有与行使。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权益保障法成为当务之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权益保障的法律路径。

  • 标签: 人口较少民族 权益 保障
  • 简介: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时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南社脱胎于“旧”又企望着“新”,与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有着无法割裂的渊源。新旧杂糅的特点使南社始终无法摆脱论争、分歧与内讧,其所导致的自身局限与内因使南社文人以渴慕“新”而登场,以被定义为“旧”而收尾。当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新的阵地和新的英雄时,南社文人便被迫从“自己的时代”退场。

  • 标签: 文学社团 南社 国粹主义 民族主义
  • 简介: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甘南州是甘肃省以藏族为主,其中藏族占49%,回族占6%,汉族占44%,土族、撒拉族、东乡族、满族等约占1%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而且各民族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对本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因受宗教信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各民族思想意识和日常社会行为也具有浓厚的民族观念。为了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广大师生树立和巩固民族团结的意识,正确领会“三个离不开”的精神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部分、第九章民族教育中明确指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 标签: 民族团结教育 甘南州 学校 民族教育事业 民族聚居地区 发展规划纲要
  • 简介:2012年9月16日,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一行人在所长袁晓文教授的带领下到辽宁省进行调研,期间与省民研中心进行了所际交流,中心何晓芳主任、金海燕副主任以及全体科研同志参加了此次交流会。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先后被国家民委设为民族理论研究基地和民族政策研究基地,此次交流活动也是为加强两个基地的建设,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民族研究工作。

  • 标签: 民族研究所 民族理论政策 研究基地 交流会 四川省 辽宁省
  • 简介: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是以文化辨民族,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民族主义思想是伴随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而出现的,其核心理念是国家由民族决定。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殖民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作为对列强殖民入侵下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趋向于通过同化政策进行“国族”建构,但这种国家政治建构的努力难收其效,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束缚。

  • 标签: 传统中国民族国家观 西方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同化政策
  • 简介: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加入到了城市“流动人口”的行列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经济、制度、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意味着人口的城乡流动和空间转移,也意味着城市民族交往的扩展和深化,对现代城市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少数民族人口 阶层分化 人口流动 驱动因素 社会效应
  • 简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我们过去更多地是从农业供给的角度来对其加以认识,将重点放在稳定农业生产、农产品增产增收、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现在看来,还需要从农业需求的角度看待甘肃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注重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市场的培育和开拓,为工业、商业、旅游业等其他行业市场发展开辟新的更大的空间,

  • 标签: 甘肃民族地区 农村市场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经济 农业生产 国民经济
  • 简介:民族的穿着打扮不仅能反映出当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状况,更能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作为地方百科全书的地方志书,应详尽记述本地区各民族服饰。编纂人员需在设置合理的篇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等方面下工夫,从而使地方志书的时代性、地域性、资料性特色愈加凸显,吸引更多的人读“志”用“志”,进一步增强地方志书“存史、资治、育人”的社会功能。

  • 标签: 地方志 少数民族 服饰 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