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赣州作为江西南大门和广东“邻居”,是客家先民和后裔的中转站和返迁地,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摇篮。首部微观的客家社会史——《寻乌调查》遂于1930年春夏之交在毛泽东的足下、笔下问世。

  • 标签: 《寻乌调查》 客家先民 社会史 微观 首部 客家文化
  • 简介:卡罗·金兹堡的“微观史”实践含有强烈的史学理论指向。他针对小人物心智的细致考察拓展了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视野,发现小人物也有大智慧。这对精英史观的片面预设形成质疑,但史料匮乏使关于大众意识的历史影响的分析难以进一步深入。金兹堡强调关于小人物的意识研究应深入到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阐释,反对只关注意识共性的心态史取径,然而他将个别小人物的心智特性比附为大众群体共有的文化属性的策略有以偏概全之嫌。金兹堡批评计量方法的局限,认为基于口述材料的阐释性叙事在呈现大众文化史方面更为有效。他的论说揭示了叙事在交代细节和还原情境方面的特殊作用,明确了计量和叙事在长、短时段研究中的各自优势。总体看来,金兹堡的论说使一种多元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变得较之以往更为令人信服,即历史本身是一种多相性且异质性的存在,因而不可能期待凭借单一的视角、模式、方法就彻底地对其进行解读。就此而言,历史学不应再追求自然科学式的自我整合,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地利用更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和解释工具,使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历史事实得到解读。

  • 标签: 卡罗·金兹堡 微观史学 理论指向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史的兴起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微观化取向。受此影响,向以宏大叙事为准则的中共历史研究亦尝试将微观个案纳入视野。但随之而起的史学"碎片化"争议,又让学界对个案研究的适用性产生了疑惑。本文在检讨历史学个案研究趋向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地方史研究实践,讨论个案对中共历史研究的意义。文章认为,中共历史过程本身的多层互动,决定了地方视野对中共历史研究不仅可能且甚必要,唯此,才能呈现一个立体而又流动的历史。

  • 标签: 中共历史研究 地方视野 微观个案 多层互动
  • 简介:民国初年,名士章太炎曾被袁世凯政府软禁于北京3年(1913—1916),负责执行监控任务的京师警察厅留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记录。本文依据现存档案初步还原了警方监控章太炎的过程,通过观察警察执行监控任务的日常细节,可以了解民初警察制度的运作实情以及警察参与国家政治的态度和作用

  • 标签: 事件例 北京事件 微观考察
  • 简介:通过参加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的“WTO与中国年鉴”研讨会暨中南地区年鉴协作会和一些年鉴负责人座谈会,听到一些同志就加入WTO与中国年鉴事业持续发展问题提了不少建议,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年鉴事业应对入世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框架结构、内容选用、条目编排、版式装帧等方面都要创新,但这些方面的

  • 标签: 中国 加入WTO 持续发展问题 中南地区 机制创新 负责人
  • 简介:探讨年鉴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主张开辟新的采编渠道,完善责任质量制,建立年鉴网站、网页,出版年鉴附产品,根据读者态度和意见优化年鉴栏目和内容,改革发行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 标签: 年鉴创新 采编 责任制 网站网页 附产品 读者
  • 简介:借鉴自然科学中的混沌系统理论和罗伯特·杰维斯的复杂系统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展现国际体系中含有意义的随机性微观事件对系统的影响。1914年“七月危机”欧洲外交过程中奥匈帝国的匈牙利首相伊斯特万·迪查在大臣会议上的表现,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随机性微观事件。研究这一随机性微观事件,可以揭示微小的孤立事件是如何通过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同时,利用反事实假设证明,可以说明在国际政治这一混沌系统中,随机性微观事件的差异是如何被系统的过程放大,并最终导致了系统的巨大差异。

  • 标签: 国际体系 随机性微观事件 复杂系统 七月危机 反事实假设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广州消防机构的构成、内部关系、运作规范、功能表现等方面,认为民国时期广州的消防体制是一种混合型体制,在民国时期,广州的消防事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远不能适应广州城市近代化的需要。

  • 标签: 民国 广州 消防
  • 简介:战时日本对外政策制定主要分为两种决策运作模式:临机性合议决策模式和内面性指导决策模式.在前者的运作过程中,陆、海军、外务省,都不具有对外政策的最终决定权,他们对外交的影响力,一般被限制在辅弼或辅翼的职责范围内.然而各派的政策主张还是借助御前会议、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或四(五)相会议的平台,在反复折冲的和议中,彼此包容地存在下来;在后者的运作过程中,天皇通过直接的幕后指示或元老、宫内大臣的襄助,贯彻了自己的政策理念,体现了作为国家最高决策者的权威,从而达到了以"亲临"的名义,实现"亲政"最大化的目的.

  • 标签: 天皇 元老重臣 外务省 军部 御前会议 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
  • 简介:<正>明代南直隶扬州、淮安府境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淮河、大运河以及数十条运盐河纵横若织,水路运输条件得天独厚。在淮、杨二府濒临黄海地带,亭池、卤地遍布,盐业资源十分丰富。淮南地区以煎熬法、淮北地区以摊晒法生产食盐,两淮地区构成了明代最大的海盐产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刚刚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便设置两淮盐官,

  • 标签: 淮盐 两淮地区 盐引 盐法 盐区 灶户
  • 简介:2006年5月1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467号国务院令,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全国性修志工作法规.她为我国实现依法修志.建立地方志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地方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在我国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

  • 标签: 地方志事业 创新工作机制 《地方志工作条例》 修志工作 温家宝总理 国务院令
  • 简介:古典时期,雅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监督机制,任期前的任职资格审查和任期内的信任投票和告发程序,以及卸任前的账目审计,从选人、用人、问责和追责环节遏制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一定程度上实现制度反腐,并维护了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主要通过民众和陪审法庭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督。

  • 标签: 官员监督机制 民众监督 陪审法庭 雅典民主
  • 简介: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启动至2013年.县(市)一级的地方志部分出版或即将出版。但与县(市)地方志编纂不相适应的是:县(市)其他志书诸如镇乡志、街道志、村志、社区志、部门志、企事业志、山水志的编纂尚不够理想。

  • 标签: 编纂工作 多元投入机制 志书 地方志编纂 部门志 企事业
  • 简介:<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涵溶性、多元性和整合性。中国知识分子浸渍在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其血液里、骨髓里都渗透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到了近现代,即使是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者,如严复、梁启超、李叔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又有谁能超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要想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似乎应从哲学层面入手。

  • 标签: 中国知识分子 文化心理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实践理性 儒家学说
  • 简介:清末民初,上海得地理之便,成为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京剧市场在这段时期也是高度商业化。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外部机制的力量非常重要。清朱民初的上海京剧有一套商业化的外部机制:采用了“班园一体制”的组织形式,案目制的营销手段,包银制的分配方式。

  • 标签: 清末民初 上海京剧 班园一体制 案目制 包银制
  • 简介:李汗吾:续修运作机制要体现学术工作特点李铁映同志指出:“地方志编纂工作是在政府主持下的一件工作,同时又是带有学术性特点的工作,因此,要按照学术工作特点来进行工作。这里主要指的是尊重科学,尊重历史。”要建立和完善地方志事业的内在发展机制,首要的条件是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领导必

  • 标签: 中国 续志工作 运作机制 工作特点 学术活动 学科项目
  • 简介:自秦朝建立郡县制以来,县一直是地方最基层一级行政区划,是国家实现基层管理、控制百姓的关键所在.县官则是官僚体系中最下级的国家官员.县以下的乡里村坊基层组织不具备行政权力,乡里村坊负责人也非国家正式任命的品官.县级政权是国家与社会的连接处,县官作为名副其实的“亲民官”,是联系朝廷和百姓的纽带.

  • 标签: 县级政权 运行机制 国家与社会 述评 政务 唐代
  • 简介: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是地方志资料征集常规化、制度化的积极探索,但在实践中仍出现不少质量问题。本文试从质量保障机制的角度入手,分析地方志资料年报质量保障机制的概念、特征、主体和运行步骤,以及现行保障机制下存在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充分发挥内外保障主体的功用、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标签: 地方志 资料年报 质量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