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语文教学中,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其课堂表情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的学科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具备学科所要求的表情。但是现在教师的课堂表情缺失,造成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有重大突破。探究教师表情缺失的主要原因对于矫正教师的课堂表情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也有着促进意义。

  • 标签: 语文教师 表情 课堂 矫正 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水平
  • 简介:张光年,笔名未然、华夫,1913年11月1日生于老河口市,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生前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年元月28日在京辞世。张光年少小离乡,四海为家,一曲黄河,传唱中华。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他一直用诗助威呐喊,以赤子报国之心,用诗锻造了一柄抗日杀敌之剑,用诗在讴歌不

  • 标签: 光未然黄河 黄河大合唱
  • 简介:焘主政云南之际,正是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的重要时期。针对云南偏远、落后之状,魏焘在任内采用设置课吏馆、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举措,大力推行云南新政。尽管未能挽救清王朝灭亡的命运,但或多或少地推动了云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 标签: 魏光焘 云南新政 课吏馆 新军 留学生 云南高等学堂
  • 简介:殷海的一生经历了从坚定地坚持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到转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相关研究应该以殷海为中心,着重从其个性、道德情感、逻辑学家身份、病中文献资料以及林毓生、陈鼓应等人物进行考察。在其思想转变的原因中,殷海安身立命的中国传统和东方情调的赤子心灵是根本,逻辑经验论等西方文化的不尽人意既是刺激因素也是技术条件,其他人和事只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为问题讨论殷海的思想转变,其实是沿袭"非西即中"或"中西融合"的俗套。殷海思想的转变并不存在离开和"回归"的问题;也不能被意会为"回归",因为它无法"回归"为价值倾向;也不能说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他只是从反传统主义者转变为非传统主义者。否定"回归"的观点,可以摆脱中西文化关系的俗套,跳出线性思想的格局。

  • 标签: 殷海光 思想转变 回归传统 线性思想
  • 简介:著名法学家陈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孜孜以求,奉献卓识才智,为祖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倾注了毕生的心血。1952年夏,陈中北大毕业时,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随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以及辅仁大学的法律系、

  • 标签: 陈光中 法学家 教育家 教授 师风 教学生涯
  • 简介:2008年12月,网工作需要我离开工作了17年的教育战线,从广西合浦廉州中学调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任馆长。2011年11月,合浦成立了广西第一个县级文物局,我渊任县文物局副局长兼博物馆馆长,之后一直从事文物保护和申遗工作。

  •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 合浦 海上丝路 散记 申报 北海
  • 简介:从昌邑王到被迎立为皇帝再到废黜为海昏侯,刘贺本人在西汉政治史上或许无足轻重,但元平元年围绕着他发生的帝位废立过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是在皇权更迭模式及其正当性论证方面的影响不宜低估。皇朝内部的权力传承或“内继”之正当性,取决于三项条件:大宗嫡系的继体血统,敬天崇祖的守文之德和反映在符瑞灾异中的天意验证。霍集团因政治利益的考量自下而上废黜刘贺,其正当性因刘贺本人的德行缺陷、灾异征兆而赢得较广泛的认可。废黜过程中的暗涌微澜也未对西汉皇朝的统治正当性构成重大威胁,这与宣帝和霍应付废立危机得当不无关系。西汉以后历代皇朝的顶层政治实践中,普遍视霍“尊孝宣而废昌邑”为皇权更迭的新典范。其“废昏立明”范式不仅为董卓、司马昭、桓温等政治野心家提供了抉天子以令天下的“正当”借口,也成为集权帝制时代防止社会政治极端恶化的制动器,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的同时尽可能地维持其统治的价值合理性和较广泛的认受性。

  • 标签: 霍光 刘贺 继体之君 正当性论证
  • 简介:由于受到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清初朱子学在批判王学思想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在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以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李地作为清初朱子学融摄王学的突出代表,在理学心性论方面对朱、王两家的心性观作了调和,并提出“理即性”的重要命题,试图以性本体改造传统朱子学的理本体,使得作为本体的性与人的情感、意识等经验内容和感性因素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不再被理解为外在、异己的纯客观原则,进而主张“人欲非恶”,以此缓解天理与人欲、道心与人心之间的紧张和冲突。通过对李地心性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使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清初朱子学融摄王学的原因、思路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 标签: 李光地 清初 朱子学 王学 心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