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发生的“重庆”号事件完全是中日之间的外交摩擦,但其最终实际上由英国出面了结。英方坚持与中国交涉的唯一理由是“重庆”号悬挂的英国国旗受辱。英国所提出的正式道歉和逞凶两条要求,中间虽经历“最后通牒”风波而始终不变。中方鉴于“重庆”号事件是由“高升”号事件而起,对于英国方面的要求最初不愿响应,但迫于英方压力,终由大沽炮台鸣炮21响向英国国旗致礼道歉作结,对此英国方面非常满意。逞凶问题由于证据不足,英方实已主动放弃。中方留存的内容翔实的逞凶报告中所指“元凶”需存疑。“重庆”号事件为类似的重大事件如“高升”号事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案例。

  • 标签: “重庆”号事件 英国 逞凶问题 “最后通牒”风波 中日甲午战争
  • 简介: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在一般的历史规律下也有其复杂性和偶然性。在传统的中美关系研究中,以美国对华政策和国共关系为视角的研究已经力透纸背。本文着重在一个丰富和连贯的历史画面中解读中美关系变动的复杂原因和动力,并把“美亚事件”作为认识和理解冷战时期中共、国民党和美国三方对彼此复杂的认知框架的一把钥匙,以党史研究的视角厘清“美亚事件”的过程及影响,为重新思考和理解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提供重要信息,补充国共关于国际关系重大决策和视野转变的逻辑链条。并认为“美亚事件”通过中美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影响了国共对美策略及心态,通过自身从间谍案件到政治工具的性质转变对中美意识形态的行为范式产生潜在影响。

  • 标签: “美亚事件” 中美关系 抗战后期 麦卡锡主义
  • 简介:本文以Talmy(1985,1991,2000)29提出的运动事件词汇化类型学(lexicalizationtypologyofmotionevents)为理论基础,以Slobin(1996)30的语言对比研究为参照,探讨汉法运动事件书面语表达的类型学特点。本研究选择汉语和法语各5部近现代小说随机抽取语料,主要对其运动事件表达片段在运动动词使用和背景成分描述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书面语特性,特别针对语料中方式概念成分替换表达方法和运动事件片段汉法互译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作者前期研究中汉法运动事件口语表达31所呈现的特点,深入剖析两门语言的类型学特征。

  • 标签: 运动事件 词汇化模式 汉法对比
  • 简介:从1570年开始,澳门与长崎就成为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与日本贸易的重要航线。应该说,明代早期葡日贸易的发展是顺利的,几乎每年都有葡萄牙黑船抵达日本进行贸易。葡日双方在这一航线中都有获利,同时也给澳门带来巨额利润。然而在17世纪初却出现了两起不愉快的事件,一是1608年日本朱印船漂抵澳门后发生的日本人骚乱并遭屠杀事件,二是1610年葡萄牙大黑船往长崎贸易遭日本人报复船毁人亡事件。从而致使1610至1611年的葡日贸易中止。因为葡日贸易对双方的重要性,1611—1612年双方达成和解,澳门与长崎继续往日的商贸往来,直到1638年岛原之乱后葡萄牙人在日本的贸易权力逐渐被荷兰人取代。这两起事件虽并未对葡日贸易产生大的冲击,但是葡萄牙人开始失去日本贸易的垄断地位。

  • 标签: 明代 澳门 长崎 日本朱印船 葡萄牙黑船
  • 简介:道光末年,澳督亚马留被杀而引发中葡冲突。两广总督徐广缙在处理亚马留事件中的形象,一直被学者视为懦弱无能。实际上他在亚马留事件后布兵设防以及与葡萄牙等国之间的信函交涉等言行符合当时历史情境。徐广缙基本做到了积极应对、坚持原则,有着正面形象,而后人基于他对亚马留早期暴政隐忍等原因,又逐渐模糊了其形象。

  • 标签: 澳门 徐广缙 亚马留
  • 简介:20世纪20年代的东南大学,是一所集文、理、农、商、教育和工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1924年年初,国立东南大学校董会以经费缩减为由,决议停办工科,遭到师生激烈反对,校长郭秉文力图挽回,未果。经江苏省公署统筹,东大工科归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者升格为大学。由于江苏省政府在统筹上有偏向,加之郭秉文与直系齐燮元控制下的江苏省军政方关系密切,随着政党派系斗争局势的变化,工科停办事件被党派话语所演绎,从而与次年的易长风潮产生密切联系。

  • 标签: 工科停办 校董会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杨杏佛 齐燮元
  • 简介:金代末期曾设平水县,归绛州晋安府管辖,但史料中记载极少。通过查阅方志、碑刻等文献资料,推断其当治今山西襄汾县南贾镇中北部地区,存在时间可能在1220年前至1234年前后。平水县之名来源于平水,金元时期版本学上著名的平水本则是因为刻于平阳,而不是因为平水县。

  • 标签: 金代 平水县 平阳 平水 平水本
  • 简介: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佉卢文书是研究古代佉卢文使用国家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法律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关佉卢文的出土资料及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尤其是契约文书的发表、出版逐渐增多,故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为深入研究佉卢文使用国家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法律社会、经济等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

  • 标签: 丝绸之路 佉卢文 契约文书
  • 简介:19世纪末,日本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然而,明治政府实施的市政制度限制市长权力,排斥市民参与,形成以城市名望家为主体的地方自治。在以东京市上水道事件为代表的市政工程建设中,市政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官员和政商之间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产生。对此,日本政府采取解散并改选市议会等对策,但收效甚微。日本工业化初期的市政腐败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社会转型过程中积累了重重矛盾,“城市病”不仅未得到治理,反而随着市政腐败而日益加深。

  • 标签: 日本市政腐败 工业化初期 城市病 东京市上水道事件
  • 简介:博物馆作为典藏、陈列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学习、教育、鉴赏等公共服务。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教育职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后勤保障工作的支持。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博物馆的蓬勃发展,直接增加了后勤保障工作的压力,并且对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后勤管理部门既要认识到新形势下博物馆后勤保障工作的严峻性,又要树立创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后勤保障工作不断向高效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在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博物馆各项工作高效开展。

  • 标签: 博物馆 后勤保障 特点 问题 创新对策
  • 简介: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以长安城中的一次佛道论争为由,下诏强令道在佛前。此举引起僧团的激烈反应,他们先是各陈极谏,接着普光寺慧满率两百僧人以激烈的方式诣阙陈谏;稍後,大总持寺智实携十余大德跟随李世民东巡车驾,直至潼关上表陈谏,後被强令驳回,无奈接受。十三年,法琳被诬入狱,案情一波三折,法琳最终免死徙蜀,李世民遂借机颁行《遗教经》,加大整顿僧团的力度。十四年,他又下敕普责京寺。这一系列针对佛教和僧团的整顿措施,标志李唐抑佛政策的定型。贞观十五年和十六年,李世民两次在弘福寺为太穆皇后设斋追福,在宗教诉求之外,也有借机安抚僧团之意,而其抑佛政策并未改变。

  • 标签: 李世民 贞观中期 道前佛后 法琳入狱 抑佛政策
  • 简介:有关历史时期的数据大都有着复杂的生成过程,根据不同史料来源、计量标准、统计方法、估算依据所得出的结果千差万别。因此,进行量化历史研究时,有必要对基础数据本身进行一番细致的考察。已有的灾荒史研究中,由于对灾荒规律、文献特征、荒政制度等方面欠缺考虑,以及统计和估算方法上的粗糙与失误,相关的灾情、灾赈数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量化数据的获取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学术研究的现实需要,实现方法的科学化,更要注意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和文献记录的内在逻辑,实现方法的史学化。在数据的运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据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其适用范围。

  • 标签: 灾情数据 灾赈数据 《清实录》 量化研究
  • 简介: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因清代乃是满人人关后以异族身份建立的新朝,其政权易手发生的鼎革含义与前朝以汉人为主体的更新换代大有不同。故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对这段历史的诠释主要受制于立宪派和革命党激辩后留下的思想遗产。革命党认为,明清易代出现的大量遗民舆论正可为清末的反满行动提供抗争资源.

  • 标签: 明末清初 思想文化研究 范式 中国历史 民国初年 思想遗产
  • 简介:中央政府、支援方和受援方是理解教育援藏的核心三角框架。借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本研究以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为例,考察了援藏教师和本地教师两类主要行动者的援藏动机/期待、意义构建和行动困境/挑战,以此牵引出利益相关者关系图,揭示了中央政策对于不同利益相关者行事方式的塑造。研究发现,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的教育领域合作日渐增多,且有形成内地-西藏教育合作新生态之趋势。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政策效果明显,值得肯定。与此同时,政策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调整改进之处,如"援与被援"的二元话语给支援方与受援方的互动带来一定张力。针对这一问题,研究提出打破目前"援与被援"的二元话语,以期实现从援助到共建的转型。

  • 标签: 支援 共建 利益相关者 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
  • 简介: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针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知识等各方面专业素养,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抵御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开放社会",是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下达的新的时代任务。针对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建设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 标签: 信息技术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知识素养
  • 简介:杨万娟女士作为韩民族起源与中国楚文化关系研究的代表学者,认为韩国之所以会存在与中国汉江流域及附近区域有众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的文化地理现象,是缘自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存在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但仔细考察《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等韩国相关重要历史地理文献后可知,该文化地理现象其实只应是韩国古代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因慕华而照搬移植中国地名的结果,并不存在与所谓罗、卢等楚国遗民迁徙到朝鲜半岛的推论相关的血缘关系,而其关于中韩相关历史地理的论述多是明显的谬误及误导,只为支撑其推论,虚张声势,应深以为戒。

  • 标签: 《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 韩国汉江 相关地名 得名 慕华 照搬移植
  • 简介:清朝蒙古游牧社会的财产继承问题一直以来被学者们所关注。对这一问题,法制史研究者与社会结构研究者之间持有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包括财产继承在内的蒙古习惯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内地法的影响。后者认为,当时的财产继承问题是取决于蒙古特有的社会结构,与清朝统治没有直接关系。两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蒙古社会的习惯法与内地的习惯法原本应该截然不同。但是我们无法从法律条文的相似程度断定同样的法律条文在不同社会中的解读也是同样的。因此,本文以实际财产纠纷案为例,阐述法律条文在蒙古地区和中国内地实际运用当中的不同解读,以及清朝蒙古例财产相关规定和当时的蒙古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 标签: 财产继承 清朝 内蒙古 喀喇沁地区 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