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正>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接受者最终往往只看到了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只发现了他们所想要发现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无论接受者发现了什么,即使可能是错误的,也对他们观照和探究自己的文化非常有益。但是若想获得实际效果,这种文化首先必须被接受,这通常意味着要遵照接受一方的文化所构造的确切标准,而不是被接受方的。《黄袍记》和《王宝钏》两剧以及它们被批评

  • 标签: 波士顿 《纽约时报》 中国戏剧 中国文化 布鲁克斯 文化交流
  • 简介:话剧《蝴蝶是自由的》在广州演出后,观众的反应可说是有人惊喜,有人失落。那些真正热爱话剧艺术的观众,欣赏到了一部精彩而颇具艺术水准的百老汇经典名剧:而那些受传闻的诱惑而走进剧场的观众,就不免扫兴而归,甚至大呼上当:“哪里有什么出位的动作?”

  • 标签: 观众 演出 话剧艺术 百老汇 剧场 欣赏
  • 简介:<正>对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我曾发表过“这是一个以市民的眼睛来看世界的戏”那样的意见,有的同志对此颇不以为然。我却至今不悔。不但不悔,而且以为它代表当前戏剧中一股势头不弱的倾向,还大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遭遇》里的“明星”是以真名实姓出现的周璇,所谓“遭遇”就是她的遭遇。她遭遇了什么呢?——歌舞团里一位并不重要的演员偶然被推到舞台上唱了一支爱国抗战歌曲,大受欢迎,得到进步音乐家和导演支持以及拍电影的机会。但在拍摄过程中,她的养父却将她卖给了妓院。于是,一位“大老板”和他的干儿子洋场恶少出面为周赎身。赎身后周璇虽得以与爱人成婚,却始终摆脱不了这恶少的纠缠,终于轻信谗言与爱人离婚而与他同居。抗战胜利后,虽有进步力量来争取她,但周不幸怀孕,与恶少同去香港。最后钱被骗尽,人被抛弃而毁灭……从这梗慨就可以看出,戏里的“遭遇”几乎全部是周璇私生活,主要是婚姻生活上的遭遇。既

  • 标签: 市民意识 戏剧 私生活 艺术家 小资产阶级 明星
  • 简介:本文从北京人艺《雷雨》公益场遭遇“笑场”事件引发的台词教学的思考谈起,分析《雷雨》笑场背后的“台词时代审美”问题,反思艺术教育如何面对传统、传承经典。并探索“无结论的两难结构”引入《雷雨》台词“十句话”训练的教学形式,以期丰富台词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推动艺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动话剧艺术走向新的时代。

  • 标签: 话剧台词 教与学 敬畏经典 雷雨 十句话训练 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 简介: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英美的华丽摇滚及其带动的变装表演,既成为女性主义及跨性别理论的分析战场,也让时尚界看到了商机:摇滚乐手们任意挪用夸张的“视觉系”符号,使身体成为追求跨性别认同的表演;然而他们刻意追求的戏剧性和舞台感,又不自觉地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淡化了其激进革命的力量。当这场身体表演变得流行化与审美化之后,时尚消费文化的介入,对原本反讽式的跨性别表演加以再次反讽,使性别革命变得模棱两可。传入日本成为视觉系摇滚,传入中国转变成“杀马特”“非主流”群体后,其中的革命性完全被商业化消费所取代,跨性别身体表演最后反而强化了“菲勒斯中心主义”性别二元论。

  • 标签: 华丽摇滚 跨性别 性别操演 时尚符号 杀马特